“十四五”时期三明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侧记
2021—2025,时间的脚步正走过奋进的第5年,迎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时。
闽西北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明,这座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正以党建为笔,书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十四五”以来,三明市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把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治理末梢,把为民服务落到百姓心坎,把产业动能注入发展动脉,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产业提升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由“红色引擎”驱动的新路径。
这是一次从“单点突破”到“整体跃升”的蝶变——治理更细、产业更强、生活更美。
万物始新,百业兴旺。一场由党建引领的系统性变革,正在三明这片热土上深刻发生。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根铸魂”绘就共富新图景
市委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探索推行跨村联建、人才回引等实招硬招。通过县乡党委书记领办村财增收项目、“头雁比武 村村竞赛”,引导各级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动“群雁齐飞”,营造了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形成了层层示范、层层带动的强大合力,助推乡村振兴。
基层稳则天下安,基础牢则事业兴。截至目前,县乡党委书记领办项目229个,覆盖143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大田县济阳乡党委书记连华状领办的“云上民宿”项目便是其中之一。
他亲自对接招商、跑办手续,项目落地后又协调资金、完善配套。如今,云上民宿平均入住率居全省同类民宿榜首,连续6个月登上市内好评榜,带动8个村年增收85万元。
与此同时,三明深化拓展跨村联建,推动全市组建联村党组织230多个、覆盖900余个村,多村捆绑实施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支部联建强堡垒、资源联享强产业、乡村联治强服务”,一个个村庄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从“资源分散”走向“集体共富”。
至2024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2.2%,比2021年增长48.9%;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24.4%,比2021年增长12.8%。
泰宁县开善乡余源村便是其中生动的注脚。
8月,清晨的山林间,薄雾未散,泰宁县开善乡余源村的林地里弥漫着淡淡的红菇香气。150亩林地,昔日杂草丛生,如今却成了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林”。
据统计,今年该村红菇产量90公斤左右,产值近10万元,让沉睡的资源“生金”,也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这一切,得益于当地推行的“三联三强”机制——党组织联建强堡垒、合作社联农强带动、产业链联点强效益。通过联村党组织统筹土地、项目和资金,余源村与周边“空心村”抱团发展,共同建设红菇、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基地,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村庄的变化,不止于百姓“钱袋子”的鼓起。从“空心村”到“共富村”,从“人心散”到“心连心”,我市各乡村正以党建为纽带,让红色引擎在绿水青山间澎湃发力。
党建赋能基层治理,“近邻共治”让幸福触手可及
城市治理的最细处,往往最能触摸到民心的温度。我市聚焦深化近邻党建,全面实施城市基层党建赋能增效行动,坚持资源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努力让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十四五”以来,三明全力推动党的组织建在小区、引领治理落在小区、服务群众优在小区。实施物业党建联建三年攻坚行动,成立物业企业党组织64个、业委会党组织69个,覆盖物业企业127家,小区党的组织覆盖率达100%,以小区“微治理”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物业党建联建的关键在于多方联动,我市通过“社区+物业+业委会”“红色管家队伍”等模式,改变以往一盘散沙的局面,形成工作合力。
三元区富兴堡街道东霞社区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过去那条‘烂泥路’,晴天灰、雨天泥,大家都绕着走。”65岁的老居民李聚闽至今记得那段“脏乱差”的日子。
近年来,东霞社区以“六联六建”为内核,创新推行“135近邻党建”“153红色管家”等机制,成立自管会,打通了从“党支部领导”到“居民自治”的治理链条,开启了“‘红色管家’带头、在职党员联动、小区居民参与”的自治管理新篇章。
如今,夜幕下的东霞社区灯火明亮、道路平坦,居民三五成群在长廊下聊天。去年5月新修通的“共建路”平坦开阔,排水系统全面升级,有效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内涝难题。
通过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建好党群服务阵地,常态化组织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化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发动驻区单位共同参与,有力营造“近邻文化”生态圈。
成立于2020年的东山社区,是宁化县最年轻的社区之一。2023年,社区主动整合用房资源,打造集网格治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于一体的“近邻之家”。
作为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东山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依托小区联合党总支、党支部定期召开“近邻恳谈会”和“邻里议事会”。
针对居民提出的问题清单,党组织主动认领,已先后解决增设充电桩、整治地下停车场、规范占道经营等100余件民生实事,推动居民从治理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目前,东山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政务自助服务机办理245项民生业务,也能在便民服务台实时反馈问题,实现“矛盾不出小区、服务不打折扣”。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建,“红色引擎”激发融合动能
近年来,市县机关党组织全面推行“四联四促”机制——联乡村促振兴、联社区促治理、联企业促增效、联项目促发展。今年,全市80个市直机关党组织挂钩省市重点项目159个,成立162支党员先锋队,帮助解决项目建设难题480多个。4.4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回家报到”,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7200多场次,认领群众“微心愿”2.6万个。
走进建宁县高峰村,崭新的漂流艇静静排列在碧水河畔,村道宽阔整洁,民宿、餐饮等业态陆续兴起。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闲置的山谷。如今的转变,源于一次国企与村庄的“双向奔赴”。
镇属企业与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打造“高峰漂流”项目,项目团队负责运营,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漂流码头修葺一新,休闲配套逐步完善,今年门票销售额超160万元。“过去的山水,只能看;现在的山水,也能生金。”项目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建宁县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国企联村协同发展新模式,推动9个乡镇属企业与91个行政村共建发展平台,形成“国企+党支部+农户+电商”的发展格局,并健全完善纳入党建考核体系,让“干得好不好”,直接体现在“抓党建”成效上。
此外,三明市持续推进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全市“三有”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93.06%、90.46%;建设287个暖“新”服务驿站,选派1658名党建指导员深入企业、园区、社会组织,推动党员干部到企业走访440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1800多个,让“红色动能”在市场一线加速奔涌。
在尤溪县城关镇“红色合伙人”服务点——世佳办公服务商行,环卫工人林美妹一边倒茶一边笑着说:“以前看店里这么干净,我都不敢进来,现在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同样,事业单位领域党建也成效颇丰,全市12家总医院(医联体)完成党建入章,所辖符合条件的科室均实现党支部应建尽建;314所涉改中小学校全面完成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医改、教改再深化提供了更强劲持久的驱动力。
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表示,“十五五”时期,将以地市为单位全面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让人倍感振奋、充满期待。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三明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是党建引领的力量在激活系统治理的“细胞”,在重塑区域发展的“筋骨”,以组织体系为经、产业振兴为纬,织就出一幅从“红色基因”到“发展动能”的壮阔图景。(余国龙 通讯员 赖清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