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体育产业活力十足——三明市“十四五”体育事业生机盎然
全市体育场地总量1.2万个,人均面积2.91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新周期注册运动员6375人,三明运动健儿奋勇拼搏,累计斩获99金103银84铜,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体育企业增至2890家,产业总规模达48.7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2.1万人……“十四五”以来,一系列亮眼数据勾勒出三明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上扬曲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大领域协同并进,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蓬勃动能。
扩供给,全民健身强基础
走进焕然一新的三明市全民健身中心(下洋馆)篮球馆,灯光明亮,设施崭新。第十八届省运会期间,该场馆将以乒乓球比赛主场馆的身份亮相。
“场馆内加装了专业遮光窗帘,全面升级照明条件,确保其符合乒乓球赛事的灯光要求。”市体育活动中心主任范铭勤介绍说,“新铺设的双层木龙骨运动地板,既能满足赛事期间运动员的竞技需求,也兼顾赛后市民进行篮球、羽毛球等活动的综合使用。”
下洋馆的升级改造,正是三明市以承办省运会和老健会为契机,加速补齐全民健身设施短板的一个缩影。连续12年,市委、市政府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持续加大投入,夯实全民健身的硬件基础。
“十四五”期间,全市体育基础设施实现提质扩容:新建全民健身中心、智慧体育公园等大型综合性场馆13处;新增多功能运动场、游泳池等专业场地30个;配建社会智慧“运动角”4个,共同构成覆盖城乡的健身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盘活城市“金角银边”,在公园、绿地和新建小区配建体育设施,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点;推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有序向社会开放,使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多措并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改造与综合利用,提升运营效能。
完善的场地设施,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广阔舞台。以“全民健身与省运同行”为主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健身锻炼,各类赛事贯穿全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篮球项目(B组)预赛、全国射击冠军赛(飞碟项目)等高规格赛事接连落户;“厂BA”篮球赛火热出圈,县域品牌赛事百花齐放,形成“一县一品”生动格局;体育纽带连接城乡,清流县樱花跑、明溪县健康跑等活动为和美乡村注入蓬勃动能。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全民健身在三明蔚然成风。截至2024年底,全市体育场地总量达1.2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91平方米。全市拥有205个体育社团和9017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超300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5%以上。从社区到乡村,科学健身的理念深入人心,运动已成为这座城市昂扬向上的时代新风尚。
育英才,竞技体育勇争先
“十四五”期间,三明籍运动员葛曼棋、林雨薇、林文君等奋勇拼搏,在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中,交出了亮眼“成绩单”,推动三明竞技体育迈向新高度。
“后备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明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校长林起燕的一句话,道出了近年来三明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屡创佳绩的核心密码。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体教融合,以“培养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为核心目标,系统构建从普及参与到精英选拔的全链条培养体系。
实施《三明市少年儿童体育竞赛计划》,搭建覆盖乒乓球、足球等16个项目的赛事平台,累计吸引4600多名青少年参赛;组织教练员深入校园开展武术教学、社团指导,依托“七彩暑假”等主题活动开展体育技能培训,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热情……一个个扎实的举措为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储备了充足力量。
在夯实普及基础的同时,我市启动优秀竞技后备人才“选星计划”,持续拓宽选材渠道。市少体校坚持科学选材、体教融合、传承赋能,形成了从选材、训练、竞赛到升学的闭环管理体系。通过系统推进,逐步构建起体校、学校、俱乐部“三驾马车”并行的多元化培养格局。
目前,全市新周期注册运动员达6375人,向省级以上单位输送优秀运动员241名,人才培养基础不断夯实。三明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三元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永安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建宁县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沙县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提供了坚实保障。
当下,三明已全面进入第十八届省运会备战状态。从训练计划的科学制订、日常管理的精细落地,到教练员绩效考核的量化闭环,一套更严标准为备战筑牢坚实根基;从联动高校、医院搭建专业保障矩阵,到组织运动员征战全国 U 系列锦标赛、省冠军赛等高水平赛场,以实战淬炼过硬队伍,三明竞技体育正朝着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全力冲刺。
促融合,体育产业开新局
“我们已经连续三年来此集训,这里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东省赛艇队教练郭小鹏站在将乐县金溪河畔由衷赞叹。
这条93公里的蜿蜒河道,凭借常年保持Ⅱ类以上的优质水质、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与宜人气候,已成为省内外22支专业运动队青睐的“训练宝地”。依托这一优质自然资源,将乐县投入近2亿元,沿金溪流域建成5个水上运动训练场,配套建设训练中心,以生态红线守护这片绿水青山。
当地村民也感受到了体旅融合的发展红利。南口镇孙坊村村民付春旺将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他笑着介绍:“我家民宿最多可容纳100人住宿,年增收近15万元”。据统计,近五年将乐县体育赛事直接带动消费3300万元,间接拉动旅游、商贸收入超2亿元。
水上运动的蓬勃发展,是三明体育产业动能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更多依托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也在崭露头角。
“砰!砰!砰!”在清流开元飞碟射击训练基地,阵阵枪声见证了这座山区小县瞄准“射击+”新赛道的精准发力。
依托清流汽枪厂的产业优势,当地引进了福建清流开元射击训练基地项目,以射击运动为龙头,积极探索“体育+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径。基地建成后,已成功承办全国射击冠军赛等多项国家级赛事,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长期驻训。
“我们一年差不多有八个月在清流训练。”福建省双向飞碟项目教练敦岳恒说。
赛事带来的“流量”正持续转化为发展“增量”。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当地产业已从单一气枪制造,拓展至枪包、枪托、赛事专用子弹等配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实现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2024年,清流县国内旅游人数190.42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7.7亿元,同比增长14.3%,亮眼数据印证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
“十四五”期间,三明市以成功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战略落地,着力构建“山水陆空”四位一体产品体系。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省级以上赛事超200场,不仅培育出泰宁环大金湖马拉松赛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将乐100越野挑战赛等福建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更带动体育装备制造、健身休闲服务等体育产业新业态驶入发展快车道。
福建奥翔体育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塑胶跑道与人造草坪生产基地;三明市城发集团等服务企业通过多元化模式创新,持续激活体育消费新场景;福建环大金湖发展有限公司等旅游企业则坚持以“山水为基、赛事为媒”,积极构建户外运动新生态。截至目前,全市体育企业总数增长至2890家,产业总产值达48.7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2.1万人。
从一场赛事到一条产业链,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三明体育事业正以其独特的活力与张力,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陈 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