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四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成效凸显

日期:2025-10-22 08:37 来源:三明日报
| | | |

  

  “海丝星座”系列卫星展览区 (薛辰怡 摄)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时期,我市抓住用好区域协作重大机遇,立足革命老区发展实际,围绕产业项目、民生改善、文旅康养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沪明对口合作、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泉明山海协作等,全力做好“区域协作、携手并进”文章,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努力实现区域共促、产业共兴、山海共富。

  产业协同 激活发展动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黄浦江边到沙溪河畔,两地虽相隔千里,但沪明对口合作的纽带却跨越山海,紧密相连。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为沪明对口合作拉开全新序幕。随后,两地同心协力、同频共振,合力推动对口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

  9月11日,嘉明生物医药产业园揭牌暨明溪生物医药制剂产业园首动区开工仪式在明溪经济开发区举行。此次开工建设的明溪生物医药制剂产业园是嘉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合作重点,总规划用地面积728亩,首动区面积136亩,将建成集医药制剂生产、创新科技研发、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医药产业平台。

  产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基。沪明两地紧扣“上海企业+三明资源”“上海研发+三明制造”“上海市场+三明产品”“上海总部+三明基地”等合作新模式,推进一批含绿量足、含新量多、含金量高的项目在三明落地开花,市级层面累计签约项目超80个、总投资超400亿元,推动两地产业链供应链等跨区域深度融合,实现从“单向输入”到“双向赋能”的质变。

  两地聚焦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共建沪明临港产业园、沪明食品产业园、上海浦东新区金桥(永安)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推动上海科技成果三明转化:总投资10.3亿元的沪明食品产业园融合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食品供应链云管理平台,助力沙县小吃上下游产业链集聚 ;浦东新区金桥(永安)产业园引入上海墨砾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前驱体项目,推动新型碳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上海研发、三明转化”的精准落地……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不断拓展,这部山海协作的交响曲不只在沪明之间奏响。

  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泉州与三明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两地迎来了山海携手并进的全新篇章。

  不断更新的项目储备库,见证着协作发展的澎湃动力。我市在泉州举办山海协作产业对接交流会、机械装备专场推介会、沙县小吃全产业链招商会、山海协作产业链供应链(南安专场)对接活动等,市级组建闽西南片区驻点招商小组,常驻泉州开展走访对接活动。对口协作以来,累计签约协作项目301个、总投资576.1亿元,已开工177个、投产58个。2024年、2025年分别有32个、40个项目纳入全省山海协作项目清单,项目数全省最多。

  “手牵手”跑出“加速度”,京闽(三明)科技合作同样成效显著。“十四五”时期,我市积极推动京闽(三明)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促进相关成果在三明落地转化。2023年3月30日,首届京闽科技合作论坛暨京闽(三明)科技项目对接活动在三明举办。

  依托中关村品牌资源优势,两地深化协作,合力推进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材料及相关高技术产业发展,累计开展招商活动300余场,科比特、中国平安等一批头部企业分支机构相继落地运营,海丝数字科技公司入选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瞪羚”创新企业。目前,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现有常态化办公企业180余家,累计实现产值约34.5亿元。同时,园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低空经济产业新赛道,被授予福建省低空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两岸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基地。

  问海借力,向山聚力。以项目为牵引,三明革命老区跑出振兴发展加速度。

  民生共享 增进群众福祉

  “十四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跨区域协作破解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发展瓶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金秋开学季,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高中部迎来首批270名高一新生。新教室、新场馆、新设施……整个校园洋溢着蓬勃朝气。

  2023年,我市紧抓沪明对口合作机遇,深化沪明两地教育交流合作,与华东师范大学携手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与合作办学,学校在教学管理、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中国航协青少年航校”“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福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教育领域的“山海牵手”架起成长桥梁。目前,三明市12个教育行政部门、91所学校与上海市5个教育行政部门、81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两地学校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互访学习1682次,两地参与教师达11.8万余人次,我市参与教师5.3万余人次。已有11个教育行政部门、111所学校与泉州市9个教育行政部门、99所学校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泉三两地对口合作学校共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互访学习363次,参与教师达1.4万余人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山海牵手”的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医疗协作也让“三甲服务”走进山区。三明市相关医院与中山一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共建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中心,与仁济医院、岳阳医院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合作……一个又一个合作项目的落地,推动革命老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0月10日,在岩前镇忠山村的二期果蔬种植大棚内,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团队带着越王、娇美、妙七3个特色草莓品种,手把手地指导农户进行新一轮草莓种植。合作以来,双方已先后培育出水果黄瓜、龙珠番茄、妙七草莓等20余种果蔬新品种,为提高当地果蔬产值和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乡村振兴是区域协作的重要着力点。我市依托“上海市场+三明资源”模式,积极开展“绿都明品”专场推介,推动农业科技和产销对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通道:7大类25款产品入选上海“百县百品”名录,560多款农特产品登录上海48个销售平台;山海协作—三明供销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在丰泽区落成,在泉州举办农特产品品鉴会、特色现代农业推介会等活动,沙县拌面、建宁莲子等60余款产品入驻泉州国资阳光集中采购平台。

  文旅融合 拓宽发展空间

  置身于大金湖畔的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丹霞山色尽收眼底,“山水泰宁”的体验浓缩于一枕一榻之间。

  今年1月,沪明文旅合作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项目——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建成营业,填补了泰宁高档酒店空白。从2022年6月项目云签约,到当年12月开工奠基,再到去年12月正式交付,历经近千个日夜,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项目实现了两地优质文旅资源的联合与整合。

  沪明对口合作以来,上海与三明两地以文旅融合为纽带,以提振文旅消费为着力点,构建起“上海文化+三明文化”“上海市场+三明产品”“上海企业+三明资源”的合作新格局。两地通过共推精品线路、共建文旅项目、共办特色活动,实现文化共融、市场共享、产业共兴。

  为拓展文旅消费场景,沪明携手定制特色旅游产品,开行“上海—三明”红色旅游专列,优化“上海—三明”航班时刻,连续两年在上海启动“同话沪明情·四季游三明”主题活动,组织三明市内职工疗休养基地、旅行社和景区企业与上海旅行社对接并签订集团采购协议。针对上海市场策划“沪明情,福建行”环闽专列之旅、“上海‘碳’索夏令营”、“上海—三明”包机康养主题首发团等产品,推出康养之旅、三明背包之旅、三明自驾之旅等沪享三明精品游线路产品。

  “十四五”时期,上海赴三明旅游人数逐年递增,成为三明第一大省外游客市场。今年上半年,三明全市接待上海游客同比增长超过82.8%。

  山海携手,文旅同兴。去年12月,“山海相邻,文旅同行”三明文旅康养产品招商推介会在泉州举办,我市文旅部门、旅游协会、文旅企业向泉州市民深度推介文旅产品,感受“好山好水好风情,数一数二数三明”的绿都景致。推介会上,两地旅游协会还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从整合资源、联合营销、市场推广、资源置换、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拓展协作。

  泉明山海协作以来,两地联合推出山水文化旅游等20余条精品文旅线路,建立职工疗休养山海协作机制,推动职工疗休养客源互送,泰宁与惠安景区推出“惠泰游”优惠政策,永安与晋江开展“家乡好物”融媒直播,实现客源互送、市场共享,“常来常往”成为两地文旅市场的亮丽风景线。今年上半年,三明共接待泉州游客超200万人次,同比增长66.4%。

  中央对口支援同样为文旅发展添力,国铁集团投入千万元改造泰宁动车站站前广场,协调加开经停泰宁站列车,推动“百趟专列进泰宁”活动常态化开展;华润集团捐资建成清流米兰花酒店项目,与毛泽东旧居、桂花文化园、天芳悦潭温泉度假区等景点连点成线……

  众人拾柴火焰高。从产业项目的开花结果到民生福祉的落地生根,再到文旅康养的交融互通,我市以区域协作为笔,以实干担当为墨,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土地上,勾勒出一幅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画卷。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我市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深化区域合作,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