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综述
体育,是残疾人突破身体局限的桥梁,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在不久前落幕的三明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田径竞速的疾驰、飞镖命中的欢呼、乒乓球台的碰撞,无不印证着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的特殊意义。
这场赛事,不仅是对“十四五”期间三明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成果检验,更勾勒出五年来全市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清晰轨迹:从基层赛事的常态化举办到全国性活动的成功承办,从体育人才的系统培育到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三明以赛事为桥、服务为基,铺就出一条“平等、共享、融合”的残疾人体育发展之路。
赛事筑基——体育之花遍地开
“没想到飞镖能让我重新找到生活的热情!”2021年5月,三明市残疾人飞镖比赛现场,来自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选手陈希掷出最后一镖,精准命中靶心,场边响起热烈掌声,过硬的技术让她斩获女子听力组冠军。
这场汇聚了12支代表队近70名选手的赛事,是三明“十四五”残疾人体育赛事的起点,也让许多像陈希一样的残疾人第一次踏上竞技赛场。
“十四五”以来,三明市残联坚持“赛事搭台、交流唱戏”,协同多方资源,精心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赛事体系,为不同年龄、不同残疾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残疾人打造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胜利者”的进阶平台,赛事体系也渐渐实现从地方竞技跃向全国舞台的辐射效应。
2023年,由三明市残联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盲人板铃球交流赛,成为当年残疾人体育界的一大盛事。来自海峡两岸的 28支代表队齐聚三明,在为期2天的比赛中切磋技艺、增进友谊。“第一次来三明,这里的赛场设施很专业,志愿服务特别贴心。”赛后采访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纷纷竖起大拇指。
赛场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残疾人运动员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的表达。“游泳帮我走出了家门,重新找到生活的底气。”在三明市第六届残运会上夺得50米男子自由泳冠军的张俊,是在省级赛事中大放异彩的运动新星,在他看来,站上领奖台,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奖牌,更是体育赋予他的人生新希望。
赛场内,运动员们诠释着生命的无限可能;赛场外,愈发专业的系统化支撑正逐步成型。2024年,全国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在三明开班,为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员搭建交流平台,系统学习康复体育指导等专业知识,让专业服务从赛场延伸到日常,进一步夯实基层残疾人体育指导和服务人才队伍。目前,全市已新增培养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156人次。
以人才为纽带,三明“残健融合”的体育生态也在持续深化。在“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等节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残疾人群众性文体活动近150场次,参与人数近4000人次,吸引更多残疾人朋友参与体育健身热潮的同时,推动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残疾人、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营造更加平等、融合、共享的社会环境。
逐梦突围——三明之光耀赛场
乒乓球撞击球台的清脆响声,伴随观众席爆发的喝彩——今年5月,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内,聚光灯聚焦于18岁的永安少年刘晨廷,他与搭档默契配合,顺利拿下全国残疾人乒乓球锦标赛暨东京聋奥会选拔赛TT7级别男子双打金牌。
刘晨廷的夺冠并非偶然。因车祸失去左腿曾让他一度封闭自我,三年前,
由三明市残联组织的备战福建省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集训队,让他与乒乓球结下不解之缘。“别急,慢慢来,没有人一上手就能打好。”教练专业且耐心的指导,让刘晨廷很快在球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力量。2023年4月,他在省残运会赛场上崭露头角,获得单打亚军与双打季军。
刘晨廷的金牌闪耀赛场,而在三明,这样的拼搏逐梦故事并非孤例。2021年福建省残疾人飞镖比赛中,吴志勇、余盛荣分别获得男子肢体残疾站姿组、坐姿组金牌;2025年全国残疾人跆拳道锦标赛上,汤琪在跆拳道K44女子成年组65公斤以上决赛中发挥出色,勇夺冠军;2025年全国残疾人赛艇皮划艇锦标赛中,肖晓琳在500米皮艇女子组KL3和200米皮艇女子组KL3项目中分获银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三明市残联近五年来培养输送20名残奥运动员苗子奠定的坚实人才基础。
从全国舞台到国际赛场,三明残疾人运动员的突围之路越走越宽。无论是在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收获1银3铜的柯丽婷,还是在世界羽联残疾人羽毛球(日本)公开赛和(泰国、巴林)公开赛上获得第二名的施生倬,他们用行动和成绩证明:三明残疾人运动员在逐梦路上从不孤单。
如今,三明在省级以上注册的残疾人运动员达20余名。2021年以来,全市残疾人运动员奋力拼搏,累计获得国家级以上赛事金牌15枚、银牌12枚、铜牌11枚,在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上获金牌总数居全省第二,在福建省第九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获金牌、奖牌总数居全省第二,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
机制护航——人才沃土育新苗
9月8日一早,上海市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篮球馆内,轮椅快速移动的摩擦声与篮球撞击地板的声音准时响起。19岁的杨澄目光锐利,力量从手臂爆发,篮球划出利落的弧线,稳稳落入篮筐。一年前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象自己能成为专业轮椅篮球队的正式队员,即将站上国家级赛事舞台。
他的故事,始于尤溪县的山城街巷。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肌肉萎缩的他,虽未接受过系统性体育训练,但篮球始终是他与伙伴们共享快乐的纽带。正是这份热爱,催生了一次关键的“举手”:去年6月,三明、上海两地残联联合开展残疾人运动员苗子选拔活动,他鼓起勇气将日常打球视频发给尤溪县残联,经举荐获得参选资格,并在后续体能测试中成功入选。
“每天和爷爷奶奶视频,他们总说我气色好了,人也变自信了。”他拍了拍轮椅扶手,语气坚定:“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赛场,也获得了积极生活的力量。”
从初次参加训练的懵懂到备战全国赛事的从容,杨澄的快速成长,折射出三明残疾人运动员“赛事选拔+日常选拔”机制的温暖底色。
“十四五”以来,三明各级残联部门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常态化开展苗子选拔工作,累计组织全市412人次参与摸底选拔,通过体能测试、运动潜质评估、兴趣意向访谈等方式精准识别潜力苗子,同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体育人才库,形成“发现—评估—输送—护航”的闭环机制,加强与上海市残联在残疾人体育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残疾人体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机制的温度,不仅体现在选拔培育的全流程,更彰显于政策保障的细节里。为全面激励残疾人运动员和教练员奋力拼搏,勇争一流,三明市残联联合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印发《三明市残疾人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奖金奖励办法》,进一步明确残疾人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享受同等奖励标准,从制度层面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解决运动员后顾之忧。2021年以来,全市共发放运动员、教练员和后勤工作人员奖励340万元。
当赛艇冲出浪花,当飞镖射穿偏见,当篮球跃向职业梦想,那些曾被命运折叠的翅膀,终在汗水浇灌与温暖呵护中舒展成翱翔的姿态。迎着新征程的号角,这场关于平等与突破的接力仍在加速,属于三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荣光还在续写。(梁梦婷 通讯员 韩修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