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做好抗战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日期:2025-09-03 08:55 来源:三明日报
| | | |

  

  位于永安市霞鹤村的抗战文化出版主题园 (罗联永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伟大斗争中,三明作为福建抗战战略大后方,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顽强的军民团结抗战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近年来,我市立足丰富的抗战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把抗战文化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积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着力凝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铭记历史,追忆烽火岁月

  三明,群山环抱,闽江上游沙溪自北向南蜿蜒而过。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红色根基,成为了东南抗战的战略支点。

  1938年5月,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福建省会内迁三明永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一大批著名作家、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为枪、以音符为刃,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期间,永安汇聚了东南出版社等近40家出版社、近20家印刷所,诞生了《改进》《现代青年》等百余种抗日刊物,将抗日救亡的火种播撒四方;国立福建音专的师生们创作《永安之夜》《抗战的旗影在飘》等歌曲,用旋律点燃爱国热情;“台湾省临时政府”筹备处在复兴堡成立,筹划开展了一系列抗日复台活动……

  永安不仅是东南抗战文化名城,也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在小陶镇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红军抗日铁拳,反帝先锋队,中国,我们誓死要反侵略,我们全部对日作战去,自由苏维埃的新中国。”

  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护送的红9军团先头部队在小陶集结会师。同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队伍背负着160万份,一张张长56厘米、宽20厘米的油棉纸印的宣言,从小陶正式出发。小陶也被称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红军北上抗日的亮剑之地”。

  抗战时期,我市各地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建各种抗日宣传团体和救护团体,为民族生存和解放作出积极贡献。

  在沙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省军管区、省立科学馆、省立图书馆、省立体育场、闽侯师范等内迁于此,6000多名群众应征入伍,成为福建抗战后方重镇和军役中心;在大田,集美职校师生与大田人民并肩作战、艰苦奋斗,“森林课堂”坚持办学,高级水产航海职校成为抗战期间全国唯一未停招的航海学校。在尤溪,第52师4700余官兵赶赴淞沪会战抗日前线,4300余人在敌人飞机重炮轰炸之下牺牲殉国;在三元,省立福州初级中学师生读书救国,排练了以抗战救国为主题的闽剧《血泪》,180余名学生奔赴前线;在宁化、清流、将乐等地,人民群众积极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建立各种抗日救亡组织,募集物资支援前线……

  保护为先,守护抗战遗迹

  “光复台湾,振兴中华”,在永安市燕西街道文龙村中,一副对联悬挂于一座清代土堡建筑大门口两侧,引人注目。

  这座土堡,便是中国国民党中央直属台湾省党部(简称“国民党台湾党部”)旧址,取名“复兴堡”,即寓意“光复台湾,振兴中华”。抗战期间,国民党台湾党部迁至此地,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复台湾的工作。

  近年来,我市全力保护留存的抗战历史文物遗迹,修缮现有的抗战遗址群,保持原貌,修旧如旧。修缮后的复兴堡重现昔日光彩,与周边的抗战遗址一起成为抗战纪念馆、抗战文化研究中心、抗战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3年,复兴堡作为永安“抗战旧址群”的文物之一,被列入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眼下,永安吉山抗战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项目涵盖整体修缮、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文化设施打造等多项建设内容,羊枣事迹展览馆、国立福建音专校史馆建设和展陈内容布置、土堡修缮及布展等建设项目均已完工。

  而在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原有校舍43座,现存28座。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保护与开发工作指挥部本着修旧如旧、高度还原的原则,保护修缮了一批旧校舍,完成南入口、诚毅广场、嘉庚广场、文化驿站等项目建设,让“第二集美学村”焕发新风采。

  “看到当地对抗战遗址的保护如此用心,我非常感动。”台湾游客王女士深有感触地说。6月18日,120多名台湾游客来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参观,高度还原的历史风貌,引得大家赞叹连连。

  2020年以来,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先后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第六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批省级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铭记历史,携手传承。为了更好地传承抗战精神,我市借助沪明对口合作东风,推动上海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积极参与永安抗战文化数字化项目、红色音乐实践基地共建、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建设等,更好地保存抗战文化遗址遗存及抗战记忆。

  赓续薪火,传承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跨越时空,激荡人心。

  8月27日,三明市艺术馆三楼演播厅内掌声雷动,“抗战烽火 圆梦中华”情景短剧展演在此举行,9部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短剧作品融入“烽火岁月·山河不屈”“精神丰碑・永恒铭记”“奋进征程・逐梦复兴”三个篇章,串联起抗战英雄壮举与跨时空精神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120余名参演者均为市、县机关党员干部及家属,年龄跨度从6岁到70岁,无一位专业演员。大家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怀着满腔热情投入排练与演出,在沉浸式参与中重温抗战历史,更用实际行动传承抗战精神。

  “先辈护山河、传信念的故事让我震撼,我会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战精神,立足岗位守护三明绿水青山。”三明市自然资源局干部徐玉洁观看展演后深受触动,表示将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投身三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让先辈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持续焕发新的光芒。

  传承是保护的延续。我市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抗战文化遗址遗存,推动抗战精神学习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抗战精神。

  植被茂密的大田县仙亭山,是当地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场所。80多年前,这里是集美职校师生躲避日寇轰炸时的教学地点。

  头顶敌机呼啸,爆炸声震耳欲聋,树影婆娑间,琅琅书声再次响起……当年“森林课堂”里的寻常一幕,正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抗战烽火中创造教育奇迹的缩影。

  时空交错遥相望,抗战精神永流传。今年5月,三明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举行,师生们来到“森林课堂”旧址,重温当年集美学子不畏艰苦、学习报国的家国情怀。

  如今,“第二集美学村”已经成为我市大中小学校和集美大学重要的“大思政”课堂和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目的地,一批批师生走进办学旧址、重返“森林课堂”,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历史温度,赓续精神血脉。

  让文物史料说话,是守护抗战记忆的根本途径。

  9月1日,“烽火岁月中的沙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在沙县区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抗战胜利纪念章、省立沙县师范学校校徽、保训学校书籍、省立医院专科学校课本等145件展品,反映了当时沙县人民与内迁志士共赴国难、奋勇抗争的精神风貌。

  在三明市博物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旅局联合举办“三明抗战记忆:文物里的烽火岁月”专题展,围绕“铁血征程——北上抗日先遣队足迹”“文心战鼓——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弦歌不辍——烽火中的教育堡垒”三个主题,以图文结合方式,全景式展现三明市省级以上抗战类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马洪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红军是抗日反帝的军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福建”等鲜明的红军抗日标语与珍贵的历史资料,吸引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少年来此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大量抗战时期文物、照片吸引着市民游客自发前往观看。“这段烽火岁月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无数先辈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虽然相隔80多年,走近这段历史,依然感觉很震撼。我们要继承先辈之志,把家乡建设好。”观展市民陈春燕说。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烽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和革命基因,不断催生三明城乡发展活力。如今,三明正锚定“四个突破”目标,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为奋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