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领跑,三明高质量发展后劲足
闽山闽水间,三明这座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城市,正以产业为锚点掀起一场全方位的蝶变浪潮。
不再是传统产业的“路径依赖”,也不止于新兴领域的“单点突破”,如今的三明,正将绿色转型的坚守、数智赋能的创新、产业链条的延伸拧成一股劲,在三明大地的高质量发展版图上,勾勒出动静相宜、后劲十足的产业新生态。
绿色转型
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是三明的生态底色,更是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三明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进位于将乐县的金牛水泥厂,刻板印象中水泥厂尘土飞扬、污染严重的景象已全然不见,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绿意葱茏、环境整洁的现代化厂区。作为全省首家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废的企业,金牛水泥旗下拥有分别位于三元、将乐、永安的3家环保科技公司,每年可妥善处置垃圾焚烧飞灰、二次铝灰、工业污泥等危险废物高达20.5万吨,同时综合利用生物质、废纺、炭黑等一般固体废弃物20万吨,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即便在绿色发展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金牛水泥依然没有停下转型升级的脚步。“企业投入约6000万元实施技改创新,新建全省水泥行业首个‘工业大脑’和3.4MW光伏发电项目,年节约标煤约2300吨。”将乐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主任郑桂华介绍,这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为三明的蓝天保卫战贡献更大力量。
为了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的步伐,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我市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关键着力点,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推动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
在全省范围内,我市率先组建市级工业领域节能专家库,为企业的节能改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同时,出台钢铁和冶金、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多个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各行业的绿色发展目标和路径。此外,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清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育,推动更多企业向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迈进。
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以及44家省级绿色工厂、11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绿色发展的根基愈发稳固。
数智赋能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我市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走进位于尤溪经济开发区的福建旭源纺织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线,企业搭载的“纺纱MES云系统”犹如一个智能大脑,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在线监控。在这个系统的精准调度下,生产设备高效运转,车间内灯火通明,却鲜见工人忙碌的身影,成功打造出24小时不间断生产的“黑灯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旭源纺织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加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更有利的地位。
产业转型,既要逐“绿”,更要向“智”。今年上半年,我市举办多场数字化评测交流、行业培训及“千员万企”诊断活动,选聘了122名数字专员深入企业,为159家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诊断,精准找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征集了开诚机械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华扬纤纺智能工厂等19个市级典型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金杨科技等7家企业积极申报国家5G工厂,大田矿产品AI监管等5个项目申报省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全市产业“智改数转”的步伐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于去年4月出台了《三明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围绕6个方面明确了22条具体举措,真金白银地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政策的激励下,2024年,全市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工信部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2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新增国家、省级重大装备首台套分别为1套、5套,优质企业培育数量创下历史新高。
5G智慧矿山项目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试点”示范项目;三钢集团、鑫森合纤等3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三明学院、闽光云商等3家单位数字化项目获评首批省级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标志着我市在数智赋能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延链补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市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链,我市精心编制出台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工业特色产业链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及招商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持之以恒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2024年,全市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累计增长7.6%、6.4%,以氟新材料、硅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推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加强对外合作,拓展产业链发展空间。全面深化沪明对口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制定《上海对口合作三明产业对接规划》,印发《泉州市与三明市工业领域山海协作实施方案》,与华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通过一系列合作举措,为产业链的向外延伸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和项目落户三明,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离不开创新链的有力支撑。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的思路,我市相继布局建设了六大科技创新平台,累计投入8亿多元,建成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研发场所4.8万平方米,聚集了研发人员380余人,组建研发团队25个,在研项目153个,授权专利200余件。这些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研发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也为全市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如今的三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从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到新型工业厂房的拔地而起,再到各条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处处展现出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在产业领跑下,三明正向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大步迈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红土地上徐徐展开。(朱丹宇 文/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