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争”催奋进 老区焕新颜

日期:2025-08-19 08:36 来源:三明日报
| | | |

  

  三明老区焕新颜——市区俯瞰图(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初秋时节,三明的群山叠翠间,项目建设现场热潮涌动,改革攻坚战场亮点频出。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革命老区,正以奋勇争先求突破的昂扬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锚定“四个突破”目标,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用实干实绩书写新时代的三明答卷。

  产业转型——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领航

  走进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常常能看见工作人员为入驻企业服务的忙碌身影,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如今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强引擎”。

  近年来,我市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每年分类评选优先发展、鼓励提升等4类企业,培育出南方制药、翔丰华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完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根据企业排位精准配置用地、科技、财政等要素,倒逼企业“机器换工、设备换新、生产换线”,在有限空间中提质增效。

  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为产业发展注入核心动力。我市制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创产品推广应用的14条措施,出台孵化平台、人才引进等28项专项政策,上半年举办“四链融合”对接活动60场,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立三明中关村科技园集成服务中心,累计建立“人才飞地”36个,打破地域限制引才引智。在强大创新支撑下,上半年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列入全省首批试点,中机总院海西分院连续四年获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5家企业获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数字赋能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针对钢铁与装备制造、纺织等传统产业,我市借鉴泉州“智改数转网联”经验,发挥三钢、顺源纺织等企业示范效应,推进技术改造与增资扩产,加快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项目招商与园区建设齐头并进,组建4个片区驻点招商工作组,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8个、总投资943亿元,与省属国企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11.2亿元,省、市重点项目超序时进度4.9个百分点,中铁建竹基零碳科技产业园、青山纸业竹浆技改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园区整合提升持续推进,培优扶强海斯福、科达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打造技术领先的主导产业。同时,争取政策性资金项目238个、资金105.24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消费升级拓展产业市场空间。我市推出文旅消费提升10条措施,完善交通接驳体系,开行上海、广州至三明航线及三明-广州-布达佩斯联程航线,上半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2%、14.5%,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12.8亿元,消费市场暖意融融。

  改革开放——从特色试点到系统集成

  “医改持续深化,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三明市民的真切感受。

  作为全国医改标杆,我市持续推动医改迭代升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健康效益驱动数智化全生命周期慢病共管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项目启动实施,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数智化解决方案;市中医院揭牌成立,丰富了中医药服务资源;三明采购联盟平台获准接入国家招采子系统,提升了采购效率和规范性;入选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如今,我市正积极推动“医共体”向“健共体”跨越,让医改在持续深化中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林改是我市另一张亮眼的改革名片。近年来,我市聚焦“林改四问”,进一步巩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成果,全力争取国家林草局、中林集团等支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拓宽“引资入林”通道,推进“两票一平台”提升能级,推动竹木产业向精深加工拓展,让绿色成为三明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今年,国家林草局赋予我市6条试点政策,3个案例被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推广,为全国林改提供了宝贵经验;入选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试算城市,林票改革被列入省里“一市一试点”专项改革项目,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额近49亿元,上半年新增林权流转25.8万亩、林下经济经营近3万亩,实现了林业发展、林农增收、林区繁荣。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我市着力推动营商环境向优向好,今年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5条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开展项目调研服务行动,全心全意为企业纾困解难,推动项目加快落地见效;“高效办成一件事”实现政务服务全域覆盖,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便捷。营商环境首次进入全省优良等次、市场主体满意度全省第一。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除了医改、林改等特色改革,我市还将目光放在两岸融合、城乡养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领域,以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为契机,加强养老资源整合,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大与上海等地养老市场对接,拓展银发经济新业态,全力推动“夕阳事业”转化为“朝阳产业”。

  城乡融合——从区域协同到全域共美

  区域合作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健全政策承接落地的有效机制,深化“先进地区企业+三明资源”“先进地区研发+三明制造”等合作模式,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人才飞地”“产业飞地”建设,借力临港集团、圆周基金等平台作用和关联效应,加快落地一批嵌入式的产业合作项目,打造区域合作示范样板。

  我市抢抓沪明对口合作、京明科技合作、泉明山海协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完善常态化交流机制,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资源倾斜。上半年,争取对口支援各类资金3.2亿元,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沪明临港产业园等平台加快建设,新签约4个泉明合作共建小微产业园、总投资76.3亿元,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积蓄力量,也为沪闽、京闽深化合作打开新的通道。同时,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应急消防融合发展论坛等两岸交流活动28场,9家沙县小吃品牌店在台湾集中开业,促进了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城乡一体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以筹办省运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抓好生态新城等重要节点建设,加快“三沙永”组团发展、融合发展,增强中心城区集聚带动能力。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院区二期、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生态新城校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元溪高速、三沙生态大道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的同时,乡村振兴也迈出了坚实步伐。我市深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千万工程”,稳妥有序开展行政村撤并,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程完成投资17.35亿元,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下延伸,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5个乡镇、183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乡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市努力在实现群众“共同富裕”上探索更多经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总结深化以城带乡、跨村联建等经验,大力发展沙县小吃、水稻制种、生态茶等富民产业,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探索有三明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民生幸福——从基本保障到品质提升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抓牢3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运会20个赛事场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体育健身和文化活动场所;建成11个县级综合性零工市场、64个零工驿站家门口服务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贴心的养老服务。

  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我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对失能、失智、失独老人等弱势群体建立台账、常态帮扶,补齐“一老一小”等民生领域短板;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完善就业服务,强化供需对接,让群众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市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好用好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支持泰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拓展观影、演唱会、赛事经济等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尤溪古溪星河景区的“逗乐萌宠”、侠天下景区的“武林盛会”、明溪的生态观鸟、清流的温泉疗养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我市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嘱托,强化上游意识,突出空气、水质、土壤质量等关键性指标常态化监测分析,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和“晒水、议水、评水”等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半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一,6个县空气质量位列全省前十,全市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质水比例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全省首批水权交易试点落地三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福祉。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将把产业升级的坚实底气、改革攻坚的锐利锋芒、城乡融合的蓬勃生气、民生幸福的融融暖意,汇聚成老区振兴的磅礴动能,不断书写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章 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