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推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

日期:2025-08-13 08:34 来源:三明日报
| | | |

  

  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林文斌 摄)

  在这里,黄浦江的开放浪潮浸润着沙溪河的灵秀山水,中关村的创新微光点亮了闽西北的发展星空,泉州湾的产业脉动与三明的制造节奏同频共振。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化为笔墨丹青,在如画三明的大地上绘下协同发展的新画卷。

  近年来,三明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推动沪明对口合作、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泉明山海协作等区域合作走深走实,全力把重大历史机遇转化为三明高质量发展实绩实效。

  当前,三明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区域合作的机遇转化为跨越赶超的势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着属于革命老区的崭新篇章。

  沪明携手,同心共济激活力

  8月1日,沪明食品产业园在三明高新区开工。作为深化沪明对口合作的标志性项目,该产业园总投资10.3亿元,打造集研发生产、科创孵化、供应链服务、智慧云仓等一体化现代化食品产业园。

  “产业园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食品供应链云管理平台,提升仓配效率。”项目建设方、上海鑫璟纳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游海山介绍,将通过线上电商平台整合研发、生产、供应等环节,打造研产供销食品产业新生态,加速推动沙县小吃上下游产业链集聚。

  这是沪明两地推动对口合作持续深化的一个缩影。对口合作开展以来,沪明两地同心协力、同向而行,合力推动各领域对口合作持续深化,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业对接合作是沪明对口合作的重中之重。两地积极推进“上海企业+三明资源”“上海研发+三明制造”等模式,建好上海科技成果三明转化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三明)科创工作站等平台,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共建。依托三明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基础,推动成立上海金桥·永安新型碳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中心、金桥(永安)产业园,持续接引优质新型碳材料项目;围绕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探索建立“人才飞地”等模式,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围绕高端装备、医疗器械等领域,共建沪明临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工业母机精密装备等10个项目开工。

  在民生领域,沪明对口合作成果同样丰硕。医疗方面,上海瑞金医院三明分院挂牌运行,全生命周期“六病共管”诊疗模式落地实施,上海专家累计来三明开展义诊300余人次,惠及民众8000余人次。教育方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三明中学高中部建成开展首届招生,两地学校交流共建受益师生超3万人次。文旅方面,实施泰宁锦江国际度假酒店等重点项目,推动环大金湖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推出“沪享三明”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将三明打造为“上海后花园”。

  乡村振兴是沪明对口合作的又一重要着力点。立足“上海市场+三明资源”模式,我市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上海农博会、五五购物节等专业展会,开展“绿都明品”专场推介,推动农业科技和产销对接。大田美人茶、尤溪山茶油、建宁莲子等7大类25款产品入选上海市“百县百品”推荐目录,560款优质农特产品登录上海48个线上线下销售平台,三明蜜桔、沙县小吃等进入上海机关、高校、企业、社区。

  泉三并肩,联动共赢结硕果

  立秋已至而暑气未消。在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三元瑞赛可工程机械配件生产项目现场,工人们坚守一线,顶着炎炎烈日争分夺秒地推进项目进度。

  三元瑞赛可工程机械配件生产项目负责人刘辉林表示,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将依托三明市大型铸锻、热处理等产业优势,以及三钢集团等上游企业,支撑工程机械配套件生产和钢结构制造,预计今年11月试生产。

  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的建设是泉州、三明两地产业实现联动发展,推动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6家,其中16家已投产、8家在建、2家拟开工。上半年获批产业园兴业大道北侧220亩地块正在有序开展土地平整,配套设施第二供水工程净水厂项目完成招标,年内开工建设。此外,我市与泉州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共建的4个山海协作特色小微产业园有序推进。

  泉三两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双向飞地”体系,让产业和科创双向奔赴。

  中国机械总院泉州创新中心在泉州洛江区拥有2个研发基地,已引进微纳加工装备、矿物床身光机、半导体专用装备等3个研发团队,“泉州研发+三明制造”积极推进,开发的首台机床样机在三明投制,引进2个产业技术团队落地三明,三明海西分院顺利承接泉州铁拓机械公司2个项目。

  3月19日,在泉州举办泉明山海协作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会,签约5个项目、计划投资16.48亿元;

  5月8日,建宁县举办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四链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接会,泉州市采购集团、泉州市致远贸易公司签约供需采购项目意向总金额5600万元;

  6月20日,永安市在晋江市举办“手拉手·山海情”汽车产业“四链”融合暨汽车以旧换新产品供需对接活动,现场达成签约协议8个,成功购车117辆,总签约金额突破8亿元。

  ……

  两地合作捷报频传,结出累累硕果。截至今年7月,两地签约合作项目276个、总投资528.9亿元,其中已开工166个、投产46个,转化率76.8%;32个、总投资170亿元项目列入2024年全省第一批山海协作项目清单,居结对市首位。

  京闽同行,协同创新谱新篇

  8月11日,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上空,福建东南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精准无误地开展各种空中作业。

  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东南航空无人机总装及智能机库、索富卫星变轨推进系统用电动泵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落地运营,园区获授“福建省低空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两岸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基地”。

  京闽(三明)科技合作开展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心推动下,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及中关村发展集团支持指导下,双方在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共建、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合作、科技特派员选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合力共为,4年多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发展集团持续与三明市开展资源嫁接和优势互补,为老区苏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依托中关村品牌资源优势,我市加强与三明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公司协作,合力推进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新材料及相关高技术产业发展,累计开展招商活动300余场,对接企业1800余家,注册企业375家,常态化办公企业188家,数字经济企业占比超78%。科比特、中国平安等一批头部企业分支机构相继落地运营,海丝数字科技公司入选福建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瞪羚”创新企业。目前,三明中关村科技园现有常态化办公企业180余家,开园以来,累计实现产值约34.5亿元、税收约1.4亿元,带动周边就业5300余人。

  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有温度的运营和服务。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开园运营以来,我市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支持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制定入园企业扶持政策等文件,从场地租金减免、企业孵化培育、产品市场应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协同三明中关村科技园运营团队,通过“周五下午茶”等政企交流形式,帮助园区企业协调解决问题60余项。出台企业员工购房优惠和“一卡通”生活补助等措施,提供人才公寓288套,开通途经园区公交线路17条。

  同时,我市紧盯企业发展需求,搭建一批优质产服平台,三明中关村集成服务中心通过导入中关村金服、智酷公司等服务资源,提供融资租赁、职业经理人培训等服务10余项;三明法务区共吸引ESG司法服务中心、市仲裁委等12家机构入驻,打造全市法律服务、法治人才、法务产业集聚地。

  目前,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一期48栋商墅基本满租,创新中心二期办公楼、标准厂房先后投入使用,雄安协同创新中心及上海离岸孵化器相继揭牌运营,园区获评“福建省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福建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刘岩松 吴文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