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八月的三明,绿潮涌动,生机勃发。沙溪河倒映着两岸葱郁的生态廊道,光伏板在骄阳下泛起蓝色涟漪,风力发电机与青山相映成趣。这座森林覆盖率达77.12%的“绿都”,正以跃动的绿色脉搏,奏响低碳发展的时代强音。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市立足自身“中国绿都”的生态本底以及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将节能降耗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探寻到了和谐共生的平衡点,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勾勒出了一幅绚丽的绿色画卷。
“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7%、超序时进度2.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9.9%,超额完成预期目标。
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在三元,从麒麟山远眺,沙溪穿城而过,一侧是烟囱高耸的三钢厂房,一侧是清丽山水之间的主城区楼房。
钢铁企业与城市如何共融共生?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2000年以来,三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改善新建环保设施或对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不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装备。发展与环保和谐并行,三钢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钢铁”目标。
近年来,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三钢集团对现有工业遗存实施修缮。1958工业记忆馆、铁水奔流景区、钢花璀璨景区……一批独具工业特色的景点落地,让三钢成为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工业生态休闲乐园。
从灰烬漫天的钢铁企业到绿树成荫的绿色工厂,三钢的“蝶变”,是三明人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嘱托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全国率先探索试行“河长制”;推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在全国法院率先出台司法保障林长制工作措施、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牵头制定福建地方标准《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我市多措并举,凝聚起守护青山绿水强大动能。
2024年,我市6个县空气质量排名全省前10名、数量全省第一,实现全域国控断面100%优质水,水环境质量进入全国前30名,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十四五”以来最优。
改革赋能,实现点绿成金
6月5日,在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沙县区和上海杨浦区政府相关部门在“杨浦新算法,科技再循环”主旨论坛现场完成“双碳”合作签约,为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弗碳(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认购总额超5万元的3340吨三明林业碳汇,这些碳汇可有效抵消本届碳博会杨浦区主办的4场论坛活动产生的894.5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实现活动碳中和。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路径。
2019年,我市率先在全国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经营的林地林木资产折资量化,以林票形式发放给林农。全市累计制发林票8亿元、惠及7.8万林农,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每年村集体收入增收5万元以上。
围绕服务“双碳”目标,2021年5月,三明创新林业碳票计量方法,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进一步体现森林固碳价值,实现“空气卖钱”。以此为契机,我市创新实施林业碳汇“三建两创”行动,拓宽“碳汇+”等应用场景,林业碳汇、碳票交易近3000万元,居全省首位。
上海汇洲建设集团、第六届上海进博会主办方先后购买三明林业碳票碳减排量2万吨、1万吨用于抵消碳排放,实现林业碳票全国首次跨省销售;2024年,台企及个人购买三明林业碳票,在全国首次实现跨海峡销售……随着改革纵深推进,林业碳票交易范围从域内向省外扩大。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三明林业碳票项目62个、碳减排量约126.6万吨。
产业转型,激发绿色动能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作为工业领域“双碳”工作重要抓手,不断加快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步伐,持续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走进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省展化化工有限公司的过硫酸盐生产车间里,技术改造的成果清晰可见。企业研发的管状隔膜阴阳极分室电解槽,阳极电流浓度较原有设备提升1000安培每升,年节电约1000万千瓦时,封闭式收集系统还能年回收氢气650吨,一举成为省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这家企业的蝶变,生动诠释了三明工业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
如今,绿色低碳已成为全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共识。今年以来,我市实施新一轮园区标准化建设,上半年全市园区盘活低效用地超1000亩,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落实“双碳”目标,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园区及工厂18家,天尊新材料等7个项目入选省首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
在转型浪潮中,传统企业纷纷迈出“绿色脚步”。青山纸业用磁悬浮透平真空泵替代传统设备,机械磨损小、能耗低且无油污染,节电率超35%,年节约标准煤7000吨;三钢闽光铁前事业部的热风炉烟气脱硫项目,采用“SDS钙基干法脱硫+布袋除尘”技术,全程不用水、不依赖氨气,使二氧化硫浓度稳定控制在5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内,颗粒物浓度低于8毫克/标准立方米,轻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同时,我市大力培育新兴绿色产业。氟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壮大。海斯福六氟环氧丙烷系列产品摘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机院海西分院连续四年获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为全省唯一。全市在库专精特新企业中,氟硅新材料、高端装备、石墨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企业达77家,占比约50%。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9家省级绿色工厂、13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0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
“每棵树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0千克”“减少食物浪费可降低餐厨垃圾量”“将废旧家电交给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拆解,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6月23日,在2025年全国低碳日三明活动现场,活动通过展示全市废旧家电收集网点、企业分享低碳经验、亲子体验废旧布料拼贴等内容,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身边的低碳行动路径,也促使更多家庭从生活点滴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绿色低碳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我市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低碳发展理念,系统普及气候变化知识,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全方位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在交通领域,积极推动绿色出行。作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和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我市加快推进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已建成闽江沙溪口至沙县明光桥40.75公里的四级航道,已具备通航500吨级船舶的条件;建成沙县港区青州作业区1号—3号泊位,可满足500吨级船舶停泊装卸吞吐作业。2024年,全市累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7辆,完成52套动力电池招标采购,更新新能源出租车、网约车334辆,实现新增和更新公共交通工具100%新能源化,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低碳环保的出行选择。
城乡建设领域同样彰显绿色发展理念。我市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标准,显著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持续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让市民能够畅享自然之美,体验绿色生活品质。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三明绿色低碳发展的蓝图愈发清晰。这片被绿色浸润的土地,将继续以生态优先为指引,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向纵深发展,引导全民共同参与绿色行动。未来,三明的山将更青、水将更绿,绿色动能将持续涌动,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中国绿都”的名片更加璀璨,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多“三明经验”。(丁楚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