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日期:2025-08-12 08:40 来源:三明日报
| | | |

   

  青山纸业生产线

  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新型工业厂房鳞次栉比,生产线高速运转迸发活力……三明,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的生机与火热的激情,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锚定新型工业化方向,紧扣稳增长、育动能、提质量、优环境核心任务,深耕新质生产力培育,以产业领跑之势,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绿色转型:传统产业的“焕新密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走进位于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省展化化工有限公司的过硫酸盐生产车间里,技术改造的成果清晰可见。企业研发的管状隔膜阴阳极分室电解槽,阳极电流浓度较原有设备提升1000安培每升,年节电约1000万千瓦时,封闭式收集系统还能年回收氢气650吨,一举成为省级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这家企业的蝶变,正是三明工业向“绿”而行的生动注脚。

  如今,绿色低碳已成为全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共识。今年以来,我市实施新一轮园区标准化建设,上半年全市园区盘活低效用地超1000亩,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落实“双碳”目标,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园区及工厂18家,天尊新材料等7个项目入选省首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目前,全市单位GDP能耗、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均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绿色发展根基愈发坚实。

  在转型浪潮中,传统企业纷纷迈出“绿色脚步”。青山纸业用磁悬浮透平真空泵替代传统设备,机械磨损小、能耗低且无油污染,节电率超35%,年节约标准煤7000吨;三钢闽光铁前事业部的热风炉烟气脱硫项目,采用“SDS钙基干法脱硫+布袋除尘”技术,全程不用水、不依赖氨气,使二氧化硫浓度稳定控制在50毫克/标准立方米以内,颗粒物浓度低于8毫克/标准立方米,轻松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产业转型,既要逐“绿”,更要向“智”。今年上半年,我市密集举办数字化评测交流、行业培训及“千员万企”诊断活动,选聘122名数字专员,完成159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征集开诚机械制造协同管理平台、华扬纤纺智能工厂等19个市级典型案例,推动金杨科技等7家企业申报国家5G工厂,大田矿产品AI监管等5个项目申报省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为产业“智改数转”按下“加速键”。

  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我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中机院海西分院“精密复合磨削机床”获评国家级重大装备首台套,博峰生物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等2个产品跻身省级生物医药首次产业化产品名单,4项装备获评省级首台套,5家企业培育为专精特新企业。海斯福六氟环氧丙烷系列产品摘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更多企业正以创新驱动实现技术突破与产品升级,在绿色转型中开辟新赛道。

  集群发展:产业格局的“优化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是区域竞争的优势所在,也是经济新“增长极”。

  “扁肉是砖,拌面是钢,盖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这句俗语道出了沙县小吃的传奇——从街头巷尾的“小摊子”发展成为遍布79个国家的“大产业”,沙县小吃如今在全国拥有门店超9万家,年营业额超550亿元。来自山区一隅的沙县小吃,如何发展成为富民大产业?

  沙县区实施“强二产带一产促三产”战略,规划2600亩食品产业园,靶向开展产业链招商。2024年,当地奔赴多地开展招商活动55场次,成功签约金福食品产业科技园、嘻粒粒智能茶饮等16个项目。

  在福建省沙县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园区已集聚26家关联企业,新增30条预包装产品生产线,产业集群效应持续释放。产业链的延伸更激活了“乘数效应”:依托国家级农业现代科技园,建成6万亩药膳食材、食用菌种养基地及3万亩林下种植基地,带动2万农户增收,年产值超5亿元;借小吃入选国家级非遗契机,“小吃+文旅”融合发展年吸引超500万人次观光,推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

  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释放。通过举办“四链融合”对接活动60场,我市促成188个项目落地,涵盖人才、科技、供需等方面。三明学院与福多邦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福多邦学院,聚焦氟化工产业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两大核心任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宁县依托杂交水稻制种优势,建成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种子常年供应20多个省份。

  坐落于明溪县经济开发区的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从最初面临产业化受阻、资金短缺等困境,在政府协助下逐步发展壮大。近年来,企业抢抓半导体国产化、碳中和机遇,启动四期(锂电解液)、五期(柔性显示材料)项目,预计2027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并带动8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我们编制出台钢铁与装备制造、氟新材料、石墨和石墨烯、高端纺织、生物医药等工业特色产业链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相应工作专班及招商专班,持之以恒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钢铁与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累计增长7.6%、6.4%,以氟新材料、硅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均保持快速增长。

  项目驱动:发展动能的“强劲引擎”

  连日来,宁化县城南工业园区内,总投资3.28亿元的纸制品包装综合生产及循环再利用项目建设正酣。这座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宁化县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重点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我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项目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立足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打造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11条特色产业链,推行“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项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批重点项目”工作机制,聚焦产业链痛点难点,提供产业梳理、技术服务、政策咨询、要素保障等“链式服务”,培育形成明溪生物医药、清流新材料、泰宁文旅康养、尤溪纺织等“一县一特色”产业格局。

  招商引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我市立足产业基础,创新招商思路,形成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等多元化模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1-6月,全市签约455个项目、总投资额107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签约项目398个、总投资额943亿元;全市开工230个项目,签约转开工转化率50.5%、总投资额4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开工项目208个、总投资额487亿元,一批批优质项目的落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营造“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我市按照突出重点、精准分类、务实管用的原则,围绕经济指标、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内容,对11个县(市、区)、3个市管园区和4家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具体考评方案与细则。每季度开展专项督查,汇总考评结果,并在全市季度经济工作会上通报。

  项目建设关乎全局、惠及长远。我市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对项目“谋划、签约、开工、投资和投产达效”等5个关键环节进行全过程介入、全流程跟踪,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

  随着新项目、大项目、好项目有序落地开花,三明产业向“新”而行、奔跑向前,正为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朱丹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