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数字化农业方兴未艾
8月6日,在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宁县上黎生态牧业有限公司乳业智慧工厂,工人们正在检查奶牛的智能项圈仪佩戴情况,通过仪器自动采集奶牛在不同行为表现的活动量数据,结合奶牛活动量分析与返情分析,综合判断奶牛健康状态,实现智能监测预警。
三明市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作为全省农业信息化监管的先进典型,被省上采纳推广,2015年就升级为省级平台在全省施行。
数字技术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政策密集赋能的关键阶段,《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明确提出2028年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32%以上的目标,省上也提出2026年全省信息化率达34%的更高要求。面对这一战略机遇期,我市于今年7月19日制定了《三明市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数字农业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三明经验,着力推动数字化全面赋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
我市依托省级“一键报贫”服务平台,面向脱贫人口及所有易返贫致贫对象,开展实时申报监测,通过大数据比对,确保核验充分、认定及时、帮扶精准。
今年以来,通过“一键报贫”平台受理农户申报97条,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专项筛查累计核实预警信息11593条。全市常态化组织乡村干部走访排查脱贫户和农户65634户,推动解决困难216个。
依托省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我市规范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情况,按年度将村集体资产资源、债权债务情况等纳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微信群、福建乡村振兴APP在线公开,支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时在线查询,实现村级财务线上线下同步、依法精准公开,满足外出务工农民及时了解、有效监督的需求。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创设农村产权全流程在线交易,打造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发了集信息发布、网络竞价、资金结算、交易鉴证于一体的“四统一”线上交易平台,实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形成竞价者公平参与、村集体稳步增收、农户权益得保障的三方共赢局面。目前,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成交标的6765宗、交易额48.45亿元,居全省第一。
推进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
围绕食用菌、茶叶、果蔬、畜禽等特色产业,我市按照可视化管理系统、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公共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农业电子商务系统等方面全覆盖的标准,开展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9个省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在建项目2个,投资总额2300余万元,形成数字畜禽、数字茶园、数字果蔬、数字菌菇等一批数字农业应用场景。
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我市积极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着力提高动态感知、监测预警、精准作业、智能控制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覆盖面,形成可示范推广、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246个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其中省级基地55家、市级基地64家。
为推进数字种业服务平台建设,建宁县建成种子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深度融合移动云基础设施、前沿农业科研数据与多模态智能体技术,重点打造“建宁有种”大数据服务平台和粮生宝手机APP,对种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线下到线上的数字化蜕变。
推进数字化赋能生产监管
为打造可视化监管平台,我市建设并升级改造三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监管平台,共计安装278路摄像头,全市范围内纳入监管平台的企业达85家,进一步强化对农兽药销售使用、种植养殖、屠宰检疫等关键环节实时监控监管。
为建设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全市建成全市农资监管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行农资产品入市经销登记备案、实名购买、动态监管、高效执法稽查,实现农资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监管更有效”。目前全市共934家农资经营网点纳入平台监管,覆盖率100%,备案农兽药等各类农业投入品2万余种。
为对接可追溯平台,依托福建省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将全市工商登记注册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纳入平台监管,实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可追溯。全市共有4470家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省级追溯并行系统,覆盖率100%,累计赋码出证349万多批次。(陈光基 通讯员 王相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