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艺美术产业走出振兴之路
千年古艺碰撞时代新潮,迸发怎样的璀璨光华?深藏闽西北的三明,正以其独特的工艺美术魅力,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动人乐章。
从沪闽泉三地携手拓市场,到大师云集泰宁觅灵感;从大赛摘金夺银显实力,到校地融合育人才……一幅工艺美术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聚势山海 平台拓新
工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舞台的搭建。三明市主动出击,积极构建跨越区域的发展桥梁,为工艺美术产业开辟新路径。
6月19日至20日,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以下简称“市城联社”)主要负责人带队赴上海,密集拜访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杨浦区政府合作交流办及上海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商沪明工美合作新篇。
6月27日,紧抓泉明山海协作机遇,市城联社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式签署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以“产教融合、人才共育、创新驱动”为主线,确立“以展促销、以技提效、以才兴业”发展路径,探索山海协作新模式。
7月4日,合作成果在泰宁璀璨绽放。2025年“沪闽携手·泉明联动”工艺美术消费品拓市场促消费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成果暨国大师精品展盛大启幕。
当晚,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市城联社、泰宁县文旅局四方共同签署《福建工艺美术品泰宁展销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沪闽工艺美术行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明确将泰宁打造为福建工艺美术重要展示窗口,深化赛事共办、教育培训、招商引资等合作。
“三明工艺美术特色鲜明,是全省‘生态工艺’样本。”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促进中心行业一部副部长林于茜站在展品前,目光中满是期待,“随着展销区建成和沪闽协议落地,三明有望从‘区域特色产区’升级为全省工艺美术融合创新的战略支点。”
活动中,市城联社、泰宁县还与新中福(澳门)集团有限公司就福建工艺美术品泰宁展销区签订合作协议,借力澳门平台优势,引入港澳及葡语国家特色产品,助力三明工美拓展国际市场。
“未来可深化联合办赛、培训、招商和保障,开拓新市场、应用新材料、开发新载体、创新制作工艺。”上海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的建言,为合作指明了更具体的方向。
同时,三明巧借沪明对口合作契机,联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上海虹口”视频号等上海媒体资源,多维度宣传推介,推动工美产业“挺进”长三角。
一份份协议落地,一项项合作深化,一次次联动升级,共同编织起强大的区域协同网络,为三明工艺美术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新赛道。
优化服务 固本强基
人才是产业根基,匠心乃创新活水。三明市多措并举,厚植人才沃土,筑牢发展根基。
6月初,与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同期举办的“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上。面对全国2868件作品的激烈角逐,三明市选送的8件参赛作品中,5件脱颖而出,荣获1项“百鹤奖”和4项“百鹤新锐奖”,获奖率高达63%,创历史最好成绩,获奖数位居全省第四。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德寿手捧“百鹤新锐奖”奖杯,目光落在自己的木根雕作品《屈原》上,眼眶微微湿润。“这份认可是莫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我传承的使命。”他动情地说,“我将努力创作,并加大木根雕传承人培养力度,让古老技艺生生不息。”
大赛的舞台,不仅展现了三明工美的实力,更有效激发了本土人才的创作活力,为产业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后备力量。
在引才聚才方面,三明双管齐下。强化政策引力,成功推动6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受聘为泰宁“产业艺术顾问”。强化平台承载,精心打造工艺美术一条街,引入红苹艺术空间、鼎臻工坊、至鼎陶瓷艺术馆、匠心瓷典四大场馆,汇聚7位国家级大师、22位省级大师入驻,吸引高端人才“候鸟式”驻点创作。
人才服务力求精准精细。设立“工美服务专窗”,开设针对性评审指导课程,提供“一对一”申报材料优化服务,推动职称评审常态化、规范化。建立预备“省大师”“国大师”人才电子档案库,实施动态跟踪培养。
校地融合成为育才关键。市城联社积极携手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院校,共建“工美人才实训基地”。
在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设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实习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在宁化县木活字印刷术基地设立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手工艺非遗实训基地;在三元区莘口镇瓦坑村,设立艺术实践基地,拟投资新建柴窑用于陶瓷工艺的烧制、实训和研发,并开设艺人研修班,持续为产业注入创新动能。
融合创新 蝶变赋能
创新驱动破茧成蝶,融合开辟繁荣新路。三明工艺美术产业正通过多元创新,实现与文旅、市场、数字化的深度蝶变。
7月4日至13日举行的“沪闽携手·泉明联动”活动,正是融合创新的生动实践。活动以工艺美术品为纽带,强化政企协作,汇聚“政产学研用”合力,推动工美品“进苏区、进景区、进古宅”。
依托泰宁丰富旅游资源,精心打造环大金湖工美消费品展销矩阵:尚书第内,“荟八闽奇珍 入尚书府第”国大师精品展珍品云集,令人叹服;进士第中,福建工艺美术品展销琳琅满目,吸引客流;大金湖、九龙潭、明清园等核心景区同步设展销区,巧妙实现“游客即客商”转化,带动现场销售超25万元。
在上海、泉州工艺品展销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三明市二轻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人蔡颋笑容满面:“带来的100个品类、800多件文创产品,十天内卖掉了大部分,还接到不少邮寄订单!”
活动成效显著:开幕式单日吸引超4000人次,全程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现场成交额达40万元(含拍卖、抵用券等);成功促成竹艺深加工、旅游工美品开发等6个招商项目,总额1.5亿元;达成德化陶瓷、惠安石雕等品类采购意向订单7500万元;助力61家展销企业实现品牌曝光与渠道拓展。
创新不仅在线下,更延伸到了线上。市城联社积极担当“工美推荐官”,携手本地大师和新媒体主播,采用“展、销、宣”一体化模式,通过镜头和网络,生动讲述三明工美故事,助推产业走向更广阔舞台。
发展模式也在探索中创新。市城联社正深化集体经济与工艺美术产业融合,推动工艺美术品市场化与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守正”是根基,“创新”是动力。市城联社副主任巫少鹏一语道破发展关键:“‘守’,在于始终坚守明溪微雕、将乐陶瓷烧制、三元金银器制作等传统工艺精髓,守护文化根脉;‘变’,则在于积极拥抱数字化营销、深化跨区域协作、推动校地融合,以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新生,融合创新之路行稳致远。一幅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画卷,正在三明的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徐尔文 刘清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