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现场调研侧记

日期:2024-08-17 10:13 来源:三明日报
| | | |

  到福州市福山郊野公园,追寻生态休闲的动人实践;到厦门市筼筜湖,探访鹭岛蝶变的绿色密码;到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见证绿色发展之路……

  8月16日,参加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嘉宾、学者,分赴福州市、厦门市、三明市等地考察调研,实地了解各地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具体举措及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福州:打造绿色生态的“有福之州”

  近年来,福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与福山郊野公园作为其中的两大亮点,不仅展现了福州市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决心与成果,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生态的新去处。

  红庙岭距离福州市中心约17公里。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垃圾出路成问题,给市民生活带来困扰。1993年,习近平同志亲自选址,在红庙岭动建占地1.1万亩、投资1亿元的垃圾综合处理场,并在规划时以超前眼光预留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2017年以来,红庙岭按照“国内一流、国际领先”标准,累计投资53亿元,建成了餐厨、厨余、危废、焚烧、沼气发电、飞灰、渗滤液等处理和提升项目22个,2020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为处理门类齐全、工艺先进、处置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良好、环境优美的郊野公园式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

  “没想到各种各样的垃圾,在这儿都能变废为宝。”现场嘉宾无不惊叹园区的垃圾处理能力。

  目前,园区其他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4200吨/日,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为2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为400吨/日,大件(园林)垃圾处理能力为100吨/日+园林垃圾60吨/日,危险废物处理能力为16500吨/年。通过体系化建设、标准化执行、市场化运作、循环化利用和数字化管理,红庙岭每年可发电约7.8亿千瓦时,折合节约标准煤约31.6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7.6万吨,为福州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遥相呼应的是福山郊野公园。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亲临福山郊野公园时指出,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这为高质量建设福山郊野公园、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样板指明方向、激发动力。

  “山上的空气真好。”“市区里能有这样一片世外桃源,真是不容易。”……乘坐电动观光车,两旁苍翠欲滴的绿让嘉宾们目不暇接。

  据统计,公园内的温度比市中心低3-5 摄氏度,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负氧离子浓度约为每立方厘米4000个。

  同时,公园物种丰富,公园原生树种有香樟、相思树、柠檬桉等100多种,补植美国红枫、银杏、鸡爪槭、水杉等树种后达到200多种;有记录的鸟类130多种,昆虫及两栖爬行类动物超过500种,发现了白鹇、褐翅鸦鹃、凤头鹰、蛇雕等十多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目前,福山郊野公园一、二期提升改造及三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根据“生态融合、休憩休闲、拓展活动”的设计理念,公园将建设生态步道、配套服务、休闲场地、花田景观等设施,打造能够提升市民休憩、赏景体验的生态公园。此外,公园还将新增一条可直达闽江的生态休闲道,并在闽江口节点建设富有动感形态的建筑和瞭望塔及观景平台,让市民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福州的城市魅力。

  厦门: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实践

  八月的厦门依然绿意盎然、繁花似锦。参加2024年全国生态日活动的部分与会人员,来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市。跨越山海、身临其境,亲身感悟鹭岛生态之美和实践之道。

  微风习习、湖水漪漪,几只白鹭悠然划过筼筜湖面,在湖心岛的枝头上蹁跹起舞。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污水横流、鱼虾绝迹。筼筜湖综合治理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厦门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30多年持续努力,如今的筼筜湖水波荡漾,化身为花园城市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筼筜湖治理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荡开的第一朵涟漪。”从一湖水,到一座城,浓缩着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大家认为,筼筜湖之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更是一扇美丽城市窗口。透过这扇窗窥见的,是厦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自觉。成功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的关系,蕴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密码。

  沿着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理念和方向,厦门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其中,五缘湾生态修复和综合开发工作就是“点海成金”发展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的生动故事。

  俯瞰五缘湾,海天一色、千帆竞发、朝气蓬勃。大家听着放弃“填湾开发”、坚持生态修复的故事,看着眼前“烂滩涂”蜕变成的国际海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20多年来,秉持在保护中开发的生态优先理念,五缘湾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幅提升。2020年,五缘湾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五缘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三明: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青山如黛、碧水悠悠,依山傍水的将乐县常口村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发展红菇扩繁、中蜂养殖、名贵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培育皮划艇集训、云衢山漂流、常上湖观光竹筏等水美经济……多年来,常口村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如今的常口村,村居错落有致,村容整洁有序,宽阔的河面上皮划艇快速穿梭,与青山绿水相得益彰。

  “如今,我们这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展现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这一科学论断的蓬勃生命力。” 将乐县高唐镇宣传委员、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向大家介绍,常口村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吸引了一个个生态产业落地生根,“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小康之路。

  “这里扎扎实实地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做优生态保护,做足山水文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环资处副处长张志鹏表示,黑龙江与福建同为重点生态林区,如何做好山水林田文章,积极释放森林“宝库”发展潜力,三明的生动实践值得学习借鉴。

  作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三明不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创新经验,“两山”转化的通道不断拓宽。在沙县区,调研人员到俞邦村考察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并深入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了解林改工作开展情况。

  老工业基地如何科技转型、绿色转型,大家也十分关注。在三钢集团,调研人员边走边看,详细了解如何通过数字驱动绿色转型发展,走上数字化、绿色化相融相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借鉴三明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绿色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