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侧记

日期:2022-10-20 08:58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 |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打开时光的卷轴,上面刻满了我市“三农”工作在非凡十年中的璀璨记忆。

  数据是最直观的体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375元,增长为2021年的21617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13.47亿元,增长为2021年的550.14亿元,成绩喜人。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生活幸福和乐……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壮美画卷次第展开。

  接续奋斗 农民富裕富足

  眼下,在永安市安砂镇“沙县糯山药1号”示范基地,6亩山药长势喜人。“预计今年12月份就能收获,我们很期待。”安砂镇党委副书记陈庆说。

  这片山药是在市农科院副院长、省级科技特派员华树妹和她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共同指导下种植的。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支团队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

  多年来,华树妹致力于山药种质资源研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在各地建立示范基地33个,面积360多亩,带动1200多农户用新技术种植山药、鲜食玉米新品种1.5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以上,帮助困难户增收致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一个项目造富一个家庭,一个产业改变一个村庄,自身造血机能增强,百姓的腰包也就鼓了。

  回眸过去10年,在推动百姓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全市上下砥砺奋进,精准施策,交出了亮眼答卷。

  2014年12月15日,我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此后,三明扶贫改革试验区在落实好3个层面16项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又在全国率先建立城市困难家庭“347”精准帮扶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烟叶返税、跨村联建等贫困村村财增收长效机制,以及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39”精准帮扶机制,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完成。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起步新征程,我市全面贯彻5年过渡期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2021年来,全市下达中央和省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5.78亿元;资助2.69万名建档立卡脱贫学生1602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投资1.19亿元;落实各类医保帮扶政策补助,报销脱贫户医疗费用1.46亿元,总费用报销比例达92%。

  通过全面建立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市上下有序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并立足脱贫村土地、林地、生态等资源优势,完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239”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村造血功能稳步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新起点上新作为。去年来,全市共识别相对贫困家庭2939户9774人,精准帮扶下已有2042户6904人实现脱困,剩余对象力争2022年底实现脱困。

  产业兴旺 农业高质高效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过去10年,我市紧盯粮食安全底线,加强惠农政策落实,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并不断壮大沙县小吃、现代种业、乡村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蓬勃有力。

  2021年,全市制种面积28.8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创历史新高。全市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700亿元。

  通过“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我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2家,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92家。眼下,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银耳年产量占全国10%左右,成为单体规模全国最大的银耳瓶栽工厂化企业;福建科宏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的三氯蔗糖生产厂商之一,产销量占全球市场的25%左右……

  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以推进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为契机,我市集中资源打造三明生态茶、三明蜜桔、建宁五子等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

  走进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漫山遍野的蜜桔树宛如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余克铨是村里的老支书,勤快得很,3.3万平方米地种了3600棵蜜桔树,“每公斤7.6元,毛利润50多万元,净挣30多万元!”

  10年前,老余的蜜桔种植地仅2万平方米,再加上行情一般,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如此一比较,10年间,收入竟翻了5倍!”余克铨满眼笑意。

  蜜桔是西际村的特色产业。2011年,全村便有150余户种蜜桔,占地约200万平方米。近10年,通过技术、品种改良、线上推介、举办活动等举措,蜜桔产业发展迅速,占地面积翻了一倍,达400万平方米!

  “村民人均柑橘年收入也从2011年的6000元,增加到去年的5万元。”西际村党支部书记余扬炳说。

  擦亮“农”字牌匾,全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建宁、泰宁、宁化、尤溪等县入围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名单,沙县区夏茂镇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宁化县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宁县里心镇、明溪县城关乡获批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抱团发展 乡村宜居宜业

  三明,“八山一水一分田”。作为典型的山区市,一些村庄规模偏小、经济基础薄弱,日趋严重的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如何破题?

  聚焦产业兴旺、富民强村,我市坚持统筹推进,探索“跨村联建”基层党建品牌,目前全市已成立218个联村党组织,切实发挥出了党建引领作用。

  放眼望去,将乐县余坑村蜂糖李种植基地,9000株果树长势喜人。安仁乡党委组织委员施义勇说:“明年是丰产期,预计产量2万公斤,很期待!”

  携手共进,个富变共富。

  2019年,安仁乡党委构建产业联盟党委,下辖余坑、半岭、元洋、泽坊4个村党支部以及4家企业、5家合作社,流转土地共同发展清语橙、蜂糖李、油茶等生态农业产业,切实促进了村财村民双增收。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以联村党组织为主导,我市大力实施产业联营,成立经济发展联合社、区域发展公司等联村经济组织,统筹负责片区特色产业的策划推进、运营管理,切实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优势互补、抱团发展,2021年全市联建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1.1万元,平均每村增收5.6万元。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近年来,我市全力抓好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建强带头人队伍、深化内部制度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通过“人才回引”工程,全市共推动800余名退役军人、在外经商能人、大学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及退居二线干部回乡任职,涌现出“旅长书记”林上斗、“警监书记”林乐坚等一批先进典型。

  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村为重点,我市精准选派475名省、市、县驻村第一书记和276支工作队,严格落实管理考核、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机制,建立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所在村责任捆绑机制,市、县分级完成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轮训,切实提升了履职能力和帮扶实效。

  村民们喝上了安心水;“产业之花”在田野盛开;满载丰收的货车来回穿梭……驻村干部们虽然来了又走,却在三明广袤大地留下了勃勃生机。

  喜看沃野织锦绣,乡村振兴正当时。曾经“路隘林深苔滑”的三明,经过年复一年的接续奋斗,早已换了人间,呈现出“路宽林茂粮丰”的振兴新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