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六大行动”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侧记

日期:2022-03-23 11:03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 |

  田间地头,农民正忙碌、“铁牛”在奔腾;休闲广场,孩童忙嬉戏、长者赏春光;农家小院干净整洁,涌动着温馨气息……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明考察,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嘱托。贴心的话语最动人,我市牢记嘱托加油干,以实施“六大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

  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乡村人才培育、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塑造、农村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奋进中徐徐展开。

  产业兴 人才旺

  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

  今年2月,建宁县、泰宁县、宁化县、尤溪县入选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认定名单,标志着我市种业进一步提档升级。其中,建宁县已于2013年入围制种大县名单。

  作为福建省的“粮袋子”,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稻种基地建设,增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2021年,全市制种面积28.8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产量约占全国的24%,稳居全国首位。

  在三明,“小种子”可以成就“大产业”。一片叶子、一朵鲜花、一颗莲子,都蕴藏着增收致富的密码。

  牢记殷殷嘱托,我市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生态养殖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2021年全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700亿元。其中,蛋鸡存栏达500万羽,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大招商,招好商。去年来,我市积极对接中粮、先正达、正大等国内行业龙头,新增签约现代农业招商项目40个,计划总投资236亿元。同时,通过“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持续做大做强本土企业规模,积聚产业发展动能。

  以创建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持续推进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创建。2021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51个,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2个。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人才是产业振兴的根本。

  我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采取“订单式”需求对接和“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做到了精准用人。2021年,全市290名个人、114组团队和5家法人被认定为省级科技特派员,81名个人被认定为市级科技特派员。

  同时,我市大力支持返乡创业,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81笔共9905.5万元;积极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共培训高素质农民8594人;成立三明市新农人协会,已发展会员102名。

  围绕特色产业,我市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累计认定农业农村领域人才278人;强化农村专家技术人员正向激励,累计支持123位专业技术人员享受政策优惠。

  乡村美 乡风淳

  品沙县俞邦百味小吃,看将乐常口如画风光,赏尤溪桂峰古韵建筑,观明溪紫云山白鹇翩翩……

  美丽乡村建设要“春色满园”。本着“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原则,我市把“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使美丽乡村真正有“乡村味道”。

  通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我市整体推进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加快省级“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样板。2021年,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完成投资15.44亿元,完成比例141%。

  各项荣誉纷至沓来:三明市、将乐县以省内排序第一的成绩,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泰宁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建宁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文明乡风滋养美丽乡村。

  目前,全市建成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1个实践所、1824个实践站,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同时,依托“志愿三明”和“三元邻里e家”等平台,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为倡导文明新风,我市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公益宣传、家风建设、家庭文明、志愿服务、文明联动、结对共建等6个方面全面提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建设“百姓说理之家”,加大“风水林”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目前,新一轮村规民约已基本完成。

  创新“积分制”管理模式,开展“美丽庭院”“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评选……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让群众“唱主角”,有效调动了广大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了村庄常治长效。

  乡村美丽、乡风文明,带来了“美丽经济”。

  三元全鸭宴、将乐全菇宴、永安全笋宴、泰宁全鱼宴、清流全羊宴……近期,我市启动“中国绿都·全宴三明”月月飨主题营销活动,“一县一全宴”串联起特色景区。

  用特色美食吸引并留住游客,进而带动住宿、休闲、娱乐等其他业态发展,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党建强 百姓安

  坚持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振兴。

  我市持续深化“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全面推广“居民夜谈会”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能力,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沙县区俞邦村为主村,联合周边长阜、松林、儒元、东街、西街等5个村党支部成立俞邦片区党委,打造俞邦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成立尤溪联合镇久泰小镇联盟党委,由吉木、惠州、岭头、湖洋4个村党组织以及久泰小镇党支部组成区域联盟,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眼下,“跨村联建”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正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富带穷的方式,引领和推动乡村优势互补、抱团发展,让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通过“人才回引”工程,农村“人难选、选人难”、村干部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破解。

  去年村“两委”换届后,全市共有729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成功参选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此外,还有87名退休干部被选聘为“跨村联建”联村党组织书记或乡村振兴指导员,做到了人用其长。

  “居民夜谈会”架起了“民心桥”。依托凉亭、广场、庭院等场所,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全市累计开展夜谈活动8100多场,下沉干部3.5万多人次。

  举措只是途径,为民才是根本

  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人口的监测力度,并持续完善农村相对贫困家庭“两类困难家庭认定、三步识别程序、九种帮扶措施”的“239”精准帮扶工作机制,推动脱贫村自我造血能力稳步提高。

  2021年,全市1308名脱贫户获雨露计划补助支持,小额信贷新增贷款2966.46万元,存量1145户2945.44万元;全市累计识别相对贫困家庭2939户9774人,已实现脱困2042户6904人,剩余对象力争于2022年陆续实现脱困。

  逐梦沃野绘新景。春日里,希望的种子在播撒,发展号角已吹响,乡村振兴前行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