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重点改革 敢闯敢试探新路深化重点改革 敢闯敢试探新路

知识

更多

工作亮点

更多
2025-07-03

我市聚力项目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侧记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与治未病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陈登达 摄)   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工人繁忙……盛夏的三明,一个个项目快速推进,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处处上演着“速度与激情”,勾勒出一幅千帆竞发的夏日奋进画卷。   近日,在项目建设方面,我市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25年全市安排市重点项目353个,总投资1914.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22.7亿元,1-6月预计完成投资33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3.5%,超序时进度3.5个百分点,顺利跑赢“上半场”。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我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通过抢抓黄金期,锚定施工时序,全速冲刺工程节点,我市正开足马力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设提速,燃动发展引擎   7月1日,位于三明高新区的沪明应急装备产业数字赋能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格外忙碌,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底板施工等工作,一座现代化数字产业基地正加速崛起。   作为沪明对口合作的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超8000万元,将新建一栋消防处置能力提升数字孪生赋能建筑,地上七层、地下一层,配套建设停车位、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及绿化工程等,预计将于今年10月封顶,202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建设的综合消防处置能力提升数字科普楼,将打造集展示、培训、宣教于一体的应急装备产业高地,并通过分项楼层、专题布置、场景切换、实战模拟等形式充分展现消防科普意义,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消防意识。”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沙县现代化实战消防综合训练基地的配套科普宣传分块,成为全国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和逃生避险实训相融合建设的创新示范体验学习交流区。   在蜿蜒的群山间,一场70.5小时的连续奋战刚刚告捷。6月26日,田安高速P1-1项目部建设特大桥11号主墩大体积承台顺利完成浇筑。这一节点目标的达成,标志着田安高速建设特大桥9号、10号、11号主墩已全面进入墩身施工阶段。   田安高速公路项目起点位于大田县广平镇,通过广平复合式枢纽互通连接莆炎高速,向南延伸经建设、太华、均溪镇等重点区域,终点位于泉州市安溪县官桥镇。项目建成通车后,将串联起泉南和莆炎两条高速公路,成为连接三明、泉州和厦门港口城市群的纵向通道,对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我市一个个项目建设正不断提速增效,共同激活产业联动、区域协同的发展引擎。   聚焦民生,擦亮幸福底色   在群众“家门口”的健康版图上,一处健康新地标正如夏竹般拔节生长。7月2日,走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与治未病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正运送着建筑材料,工人们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焊接作业。   作为2025年省、市重点项目,该项目建筑总面积近3.1万平方米,地面上建设12层、地下2层,设置293张病床,同步建设301个机动车位和460个非机动车位。   项目计划于2027年竣工,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周边3公里内15万居民的就医压力,并有效解决“看病停车难”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治未病及康复健康服务。‌   另一边,体育场馆建设也正奏响“民生交响曲”。6月30日,三明市全民健身中心(下洋馆)篮球排球羽毛球馆(以下简称篮球馆)通过验收,加之5月提前验收的游泳网球馆(以下简称游泳馆)和乒乓球馆,健身中心将在本月全部对市民开放。   在即将到来的第十八届省运会中,篮球馆将用于乒乓球赛事,游泳馆用于赛事办公,乒乓球馆则用于赛前运动员训练。其中,篮球馆提升改造面积约 6000平方米,游泳馆和乒乓球馆改造提升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和1100平方米。   作为集全民健身、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相关运动项目培训和交流于一体的市民健身、休闲的重要场所,全民健身中心在加速体育与旅游、教育、休闲等产业融合,扩大体育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进一步丰富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锚定民生领域,三明正通过快速推进的民生项目,将“发展温度”实实在在地传递到千家万户。   服务升级,厚植营商沃土   项目落地生根的速度,丈量着营商环境的温度。6月23日,位于沙县区的省重点项目弘天高科高纯度光伏用原料生产项目一期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高纯度硅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该项目总投资6.8亿元,规划分三期建设3条精制石英砂生产线,并配套建设光伏发电机组、污水处理系统及附属设施等。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30万吨高纯度硅砂,年产值有望达到1.2亿元,对拉动镇域经济发展、推动沙县区硅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具有重要意义。   公司总经理杨波介绍,目前项目一期已经顺利达产,下游企业对送样的反馈良好,二期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开始设计建设。   项目一期于去年1月动工建设,仅用11个月时间就完成试生产并全面投产。项目快速推进的背后,离不开优质的服务保障支撑。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始终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去年,因政策调整,该项目环评一时难以获批,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前往上级部门沟通协调,最终通过专家论证修订了产业规划,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从项目签约时的政策解读,到厂房选址的全程协调,再到建设阶段报批报建的全程跟进,一系列贴心服务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是我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服务企业发展为核心,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持续用心用力,着力强保障、减流程、提效能、疏堵点,全力厚植近悦远来的营商沃土。   盛夏建设“拉满弓”,快马加鞭势如虹。在这个充满干事热情的季节,三明正奋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落实落地,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蓄势赋能。(金 鹏 陈 渴 张铃珑)

2025-07-02

我市全力推进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侧记

  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瑞云智慧新城   6月30日,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2024年绩效评价结果》,我市2024年度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等级为A级,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更智慧更宜居。近两年来,三明围绕“山水、雨水、洪水”等“三水”叠加问题,布局实施海绵示范项目建设,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工程40项,海绵化改造成效公众满意度达94%,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南方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之路。2023年5月,这座山水之城凭借全域系统化推进的治理智慧,成功获评“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城市钢筋水泥的肌理间,三明正重构人水共生的城市基因。   开出上下联动的“治水良方”   走进三元区陈大镇陈墩村,瑞云智慧新城陈墩安置房错落展开。楼宇间,透水铺装的延伸步道,串联起中央绿地与下沉庭院,楼体雨水立管与导流槽构成“空中排水网”。“房子生长于海绵设施里”的设计理念,在这片约5.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悄然扎根。   “统筹海绵城市生态理念,打造‘海绵客厅’型绿色社区,是我们的建设目标。”三明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夏昆介绍,项目于今年3月通过竣工验收,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6.5%,年径流污染控制率51.0%。   一项民生工程的落地生根,离不开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同频共振。“建好海绵设施并非易事,你看庭院前的下凹式绿地,从深度到宽度,都是我们在政府部门牵头商议、相关条例和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反复推敲确定的。”跟随夏昆的脚步可以看到,小区内约2900平方米的绿地和路面形成了不少于10厘米的高低差。   显然,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自上而下、部门联动的治理革命。为加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进程,我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双组长,并在市城管局设立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全面统筹并高效破解海绵城市“怎么建”的各项问题,制定并颁布《三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制度,形成从立项到运维的监管链条,让海绵城市建设更加有法可依。   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先后完成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化实施方案,修编并发布了《三明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技术文件,   逐步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标准规范体系,曾经的易涝点被一一攻克。   重构城市焕新的“海绵密码”   三明依山而建、因水而兴,独特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遵循“量体裁衣”思路。   每当降雨发生时,雨水携带泥沙冲刷至路面,泥浆沿青岩路流动,在新市北路积聚形成积水,车辆行驶时激起水花四溅等问题困扰了高岩社区居民多年。去年11月,一张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图纸落地,让这片“问题社区”迎来蜕变。   “针对高岩片区地势起伏多变、排水系统老旧不堪的难题,该项目通过修复边坡、清理淤积通道和优化排水网络等措施,大大提升了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三元区高岩片区内涝防治工程现场管理员岳代玲分享。   巧妙借助地形高差,项目建造了5个生态滞留塘,小雨时边沟缓缓排放,大雨时层层蓄水,完美实现了雨水高效收集和绿化灌溉的“双赢”效果。此外,现场精心布局了植草沟、雨水花园以及透水混凝土道路等海绵设施,能迅速吸收雨水,展现出“雨停即干”的景观,高岩小区从“洪灾频发之地”华丽蝶变为“韧性十足的绿谷”。   因地施策、精准发力,三明充分利用“山环城、水穿城”的自然地貌,在尊重地形高差、顺应水流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上拦、中疏、下排、外挡”的防洪排涝总体布局,立足地域特色,协同打造可覆盖城区38.19平方公里的多元示范片区——   列东贵溪洋洪涝同治示范区侧重利用湖体调蓄,削减滞蓄山水,串联沿街绿地,构建雨水蓄排体系;   城关富兴堡污涝同治示范区侧重通过山谷拦蓄,串联源头设施与排水系统,延缓山水进城,削减洪峰,同时通过新建排水管网及实施混错接改造等,提升污水收集效能;   生态新城康养宜居+海绵示范区依托新建片区优势,建设高标准海绵片区,与周边地块构成汇水网络;   东门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海绵示范区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一组数据的变化,是海绵城市建设从粗放走向精细的证明:已有21.04公里防洪堤达到30年一遇标准,达标比例85.71%,透水铺装面积占比提升至50.3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9.2%,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平均浓度由87.5mg/L提升至121mg/L。   打造浸润民生的“亲水空间”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色,不仅体现在跳跃的数据刻度里,还体现在市民漫步口袋公园的从容步履里。   在三元区群二社区,新建的透水步道蜿蜒于楼栋之间,下凹式绿地和生态植草沟交错点缀,天晴时是休闲景观,下雨时可吸纳雨水,原本囤积在路面的雨水,在新建的海绵设施引导下,汇入雨水花园等设施中。此前植被单一、设施匮乏、停车无序的生活空间,改造升级为“全龄友好、雨洪共栖”的海绵口袋公园。   “以前一下大雨,小区里到处是积水,无从下脚。”看着焕然一新的居住环境,在小区生活了近十年的市民吴女士感慨,“现在好了,雨水‘钻’进地里比我走路还快,雨天外出不用担心会滑倒了。”   以百姓屋檐下的积水痛点破题,用生态笔触勾勒山水共融新景——这是民生优先的海绵城市建设法。   在这场民生工程中,三明始终将人民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尺,优先解决对群众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的内涝积水、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全面补齐群众身边的设施短板,让更多市民感受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的宜居体验。   如意湖生态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工程等公园绿道建设陆续展开,拓宽市民休闲娱乐空间;生态新城林业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大源溪水系提升改造工程有序建设,保障沿河两岸居民不受洪水危害……一次次城市更新,交织出独特的生态图景。   从政策规划的高位推动到项目建设的落地生根,从示范片区的先行先试到全域推进的如火如荼,三明海绵城市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这座会“呼吸”的生态城,将持续深入学习海绵城市建设内涵,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作出三明贡献。(梁梦婷 通讯员 蔡文富 范龙顺 刘志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