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临床“活”用中医经典 基层诊疗提质增效(三明日报)
●明溪记者站 罗洁怡
“早上使用生姜、艾叶、甘草、红枣煮水喝,再用热毛巾沾艾叶水敷鼻,能改善寒症和鼻炎。”明溪县胡坊卫生院的中医全科主治医师王德生仔细叮嘱着患者黄香珠。他的案头摆着厚厚的一叠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参加市中医经典应用培训后的心得感悟。黄香珠的这套治疗方案,就是他培训成果的一次临床实践。
此次面向全市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中医四大经典应用培训,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将深厚的临床经验融入教学,帮助中医生透彻理解中医经典,建立中医思维,将中医经典“活”用于临床一线。
“以往学习经典,知识零散又偏理论。现在专家们带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授课,把晦涩条文讲解得通俗易懂,还教我们如何运用到实际,每首汤方都变得‘接地气’了。”从医近30年的王德生感慨,他也曾有中医经典条文无法在临床上灵活运用的困惑和中医诊疗误区。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肖相如教授讲解的《伤寒论》,成为他打开经典临床应用大门的“金钥匙”。王德生举例,过去治疗头晕,按教材分型效果不佳,重新学习《伤寒论》后,他领悟“水汽上行”的病机,运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辨证施治,疗效大幅提升。
“读经典、用经典”,从病机本质探寻临床密码,广安门医院鲍艳举医师在《温病学》中讲解的“邪伏膜原”理论让王德生深受启发。面对一位93岁高龄的咳嗽患者,他精准辨证,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配合西医治疗,短短四天就解决了困扰患者一个月的病痛。
在夏阳乡卫生院,徐金花医生同样在这次培训中收获满满。徐金花感慨:“以前治疗痰湿重、有风寒夹热的慢阻肺患者,辨证不够精准,使用小青龙汤效果欠佳,现在改用小青龙加石膏治疗,疗效立竿见影。又如喉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麻黄汤治疗效果就非常好。”这种转变不仅来自理论串联,更得益于对经典条文的深度解读,有着15年中医经典学习经验的她,通过这次系统培训,对《金匮要略》中慢阻肺辨证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右腿的静脉曲张很严重,以前不敢穿裙子,在徐医生这里治疗后,腿部筋脉牵扯感减轻,肿块也明显变小了。”张女士的诊疗经历,正是徐金花将培训所学经典知识运用于临床的生动实践。复诊时,徐金花根据张女士身体情况,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上加入白芥子、木瓜等药材,让药方更加贴合病情。
“培训课程中,授课老师将经典条文与临床实践结合总结、点拨,让我受益匪浅。”徐金花坦言,看到患者病情改善,得到认可,她对中医的热爱愈发浓烈。
“这场中医经典应用公益培训,不仅提升了我县基层医务人员将中医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能力,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明溪县卫健局副局长、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罗时旺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经典为基、以临床为要,持续推动中医诊疗服务提质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