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舌、问症、诊脉……3月26日,在永安市中医医院的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内,68岁的廖芳生医师正在为病人看诊。
廖芳生医师退休前曾任原永安市立医院的中医科主任,是科室的学术带头人,擅治妇科病、胃脘痛、感冒、咳嗽、眩晕、泌尿系结石等病症。行医四十载,他靠着精湛的医术一路晋升为名中医,仍步履不停,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担当与奉献。近日,廖芳生被评为三明市首届名中医。
寻梦中医 砥砺前行
廖芳生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就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见证了长辈们一次次治病救人的情景。
“小时候,村里有位母亲急忙赶来,手里抱着高热抽搐的患儿,喊着救命,求诊于我祖父。爷爷拿出银针,消毒后针刺十宣(指尖)放血,抽搐当即停止,高热也随之退去。”廖芳生回忆,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中医的神奇之处,自那之后,他便立志要学医,希望继承家族衣钵。
1977年恢复高考,廖芳生埋头苦读,靠着自学顺利考入福建省龙岩卫生学校,学习中医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永安县医院(现永安市中医医院),在内科任职3年,兼职心电图,1983年调回中医科,从此专注于中医专业。
“一个中医医生相当于全科医生,掌握好辨证,什么病都会看。但求精需专攻,我对中医妇科颇有研究心得。”在廖芳生看来,中医治疗妇科思路比较广阔,而且疗效都不错,所以他将妇科选择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治的精髓。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廖芳生医师研究出了一套利用西医的检查、诊断、病理或生理结果,结合中医理论辨证治疗的诊疗思路。这种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整体观念相结合的诊疗法能有效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
空闲时间,廖芳生医师毫不懈怠,始终坚持研读医书的良好习惯。他精读百余经典,尤其喜欢中医相关的临床案例。
从医40余年来,廖芳生兢兢业业,努力研究医术,他撰写的《慢性胃炎200例中医证型分析》《达原饮临床应用体会》等9篇学术论文,都被发表在国家级或省级杂志刊物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理论观点。
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
怀仁心、精医术。近年来,廖芳生不断探索中医治疗疾病的有效药方,在卵巢囊肿、腺肌症、不孕症等方面,慢慢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28岁的邓女士在婚前体检时,发现一颗约5cm的卵巢囊肿,医院诊断后建议手术。邓女士不想手术,听人介绍,找到廖芳生进行治疗。
“卵巢囊肿主要是卵巢内部或表面长出包裹着液体的囊状包块。在中医理论中,有水即是湿,水湿内停,聚而成痰,所以下药时,要选用一些行气祛湿的药材,同时还要配合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廖芳生介绍,为此,他自创了一种温化穿透疗法,使用皂角、泽兰、地鳖虫等药材配成药方,服用后可利用温化法穿破囊肿,湿散气顺,无菌的囊液流入腹腔被吸收,囊肿自然就消了。用药三个月后,邓女士的卵巢囊肿逐渐变小。
廖芳生采用生蒲黄、五灵脂、丹参等药材研制的腺肌症药方,利用散寒祛瘀内消法,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增生早期阻断,可从根源上调理患者的体质,缓解痛经、不孕等问题。
好疗效带来好口碑,廖芳生名声在外,不少患者慕名而来,最忙的时候一天接诊过108人。
退休后,廖芳生又被返聘回永安市中医医院工作,每周一、三、五是他的坐诊时间。早上7时许,诊室门前就排满了前来就诊的人,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能及时就诊,他养成了提前一个小时上班的习惯。
号源有限,不少远道而来的患者常常挂不上号,他经常主动加班加诊,不让病人空跑。“很多从外地早早赶来的病人,我不想辜负他们对我的信任。”廖芳生说。
工作中,廖芳生始终秉持“医者仁心”的信念,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态度好、有耐心是大家对他公认的评价,从医以来他从未与患者发生过口角,总是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用温暖的话语给予专业的建议,用药时也会选择价格低且疗效好的药材,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廖芳生的工作室两侧墙上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一面面锦旗背后,是对他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的认可。廖芳生说:“最好的回报就是患者健康地站在我面前,这让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承岐黄薪火 传中医文化
2021年,廖芳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22年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廖芳生传承工作室正式成立,廖芳生招收了十名徒弟,立下了“师尽其能、徒尽其学”的誓言。
荣誉背后,是他对中医传承的执着。“中医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究其根本,在于传承。”廖芳生说。
诊室里,他手把手教弟子望闻问切;病案讨论中,他结合实例剖析辨证精髓;闲暇时,他整理毕生经验撰写讲稿,将自拟方、诊疗思路倾囊相授……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徒弟们,毫无保留。
每两个月,廖芳生还带领徒弟们到乡镇义诊,教导他们对待病人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多年来,他们的义诊足迹遍布了永安大部分乡镇。
经过两年带教,十名弟子中多人已成为基层中医骨干,活跃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
传承,一直在路上。廖芳生的手上珍藏着一本父亲廖仰文编著的《接力棒》,里面记载着父亲几十年的治症经验,他常常翻看,爱护有加。
如今,廖芳生也养成了与父亲一样的习惯,将自己多年来的从医经验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本笔记本沿用了《接力棒》的名字,里面诊疗技巧、常见药方写得满满当当,目前已经记录了70个中医处方。
“等这本笔记写满,我打算出版成书,传给徒弟们。”廖芳生希望,这历经三代的从医故事还能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