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综述
从秋高气爽到银装素裹,山城三明开始孕育下一个春天的希望。
眼下,在市委组织部统筹安排与市委党校精心组织下,全市各县(市、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以上率下,起而行之,这是一次思想的再提高,也是一次行动的再落实。
今年以来,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和省、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各项任务。
截至目前,全市党校系统共承接各类培训班和会议活动1050期、32.81万人次(其中,市本级402期、16.77万人次),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综合培训品牌进一步打响。
坚持凝心铸魂
思想根基更加牢固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
党内集中教育,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实现自我革命的一种党内教育形式,也是我们党实现理论武装的一种有效载体。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我市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各级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组织“三会一课”的首要内容,作为党校各类办班必修课。
今年以来,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专题学习40余场次,分2期对955名市管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全员轮训,举办市管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先后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县处级干部进修班等主体班次18期,培训学员807人。
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宁化长征精神出发地等红色资源,开发党性教育专题课程22门,把党性教育贯穿教育培训全过程,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为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纳入各级党校主体班次教学内容,设计开发6门专题课程,打造市级廉政警示教育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遵守纪律的高度自觉……
在一次次汇聚智慧的思想碰撞中,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筑牢初心使命。“我们要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筑牢思想防线,确保思想上的纯洁和政治上的坚定,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这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肺腑之言。
聚焦履职能力
推动培训更加务实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干部教育培训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省委、市委中心工作以及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需要,围绕分层级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学习培训,推动教育培训环环相扣、次第展开——
举办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举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遗产保护、 招商引资等各类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29期,培训领导干部1430人。
分类实施精准培训。采取“上级调训+本级轮训”方式,选调8名领导干部参加中央党校、浦东干部学院等中组部培训,27名厅、处级领导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十个专题”培训班,71名参加省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持续举办中青年干部、选调生、青年干部政治能力提升等专题班,培训优秀年轻干部200名;对279名乡镇党政正职开展全员轮训。
扎实开展线上培训。组织168名领导干部参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线上专题培训班,用好中网院、福建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福建大讲堂《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网络培训2.22万人次。
突出实战实效。坚持“干而论道”,建立398名由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师资库,让懂政策的人讲政策、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会方法的人教方法。着力创新方式方法,把教室“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通起来,高标准评定星级现场教学基地95个,开发“微课”95堂。
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从线下传统模式变成“线下+线上”融合教育模式……在持续推动党内教育中,我市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党性、作风得到了一次又一次浸润洗礼,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更加鲜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不断提升,更加自觉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突出夯基垒土
阵地建设不断完善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党校、干部学院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是领导干部提升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大熔炉”。
今年以来,我市制定下发了《深化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改革 助推革命老区事业高质量发展》文件,以市委党校为龙头,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带动县级党校全面建强、全面过硬,着力推动市县党校联动发展。
为全方位提升党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我市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在各县(市、区)委党校设立市委党校分校,建立联系指导、师资提能、课程开发等三项联动机制,牵头开展集体备课、科研攻关、业务交流等,实现市县上下联动,推动全市县级党校高质量发展。
在综合考虑办学条件、区位特点、师资人才、资源优势等因素基础上,实施片区协作工程,健全市际西北、东南两大片区,由市委党校领导挂片推动协调,统筹片区内的现场教学基地、授课教师等教学资源,定期组织教研活动30余场次,开展教学专题项目共享、现场教学基地共学,推动资源共享、抱团提升。
立足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开发地方特色精品课程20门,设计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改革发展等10个特色教学主题,将95个星级现场教学基地辐射带动、串点成链,打造“学有主题、看有现场、研有内容、走有体会”的现场教学线路。
此外,以市委党校为龙头,构建三明医改、宁化长征精神教育基地、三钢万寿岩学院、常口“两山学堂”和俞邦村小吃产业促乡村振兴的“1+5”大培训平台,推动教育培训资源有效整合。今年以来,推动红色教育培训联盟、生态文明教育培训联盟规范运行,联合承接对外红色培训班433期、21543人,生态文明培训班20期、1029人,实现联动提升。
优化资源保障
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党校是政治机关、政治学校,党校姓党是贯穿一切工作的灵魂。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全力推动新时代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市委党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宣传、机关工委、财政、人社等市县两级部门力量,着力打造“展示三明形象的窗口、拓展对外培训的平台、讲好三明故事的讲台”。
乘着对口合作的东风,我市抓住中央和省直机关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京明科技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等重大机遇,搭建异地教学平台、党校教师挂职锻炼、跟班学习等,深化对外交流互助。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我市选派11名县级党政干部赴上海市党校系统插班学习,组织赴上海培训办班23期、5900余人次,承接上海来明培训办班75期、9000余人次。依托上海市网络教育培训平台,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32位教授专家的教学课程纳入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丰富网络教学课程资源。
同时,积极融入干部党性教育培训联盟,与赣州、遵义、延安、桂林等联盟地互派教师授课交流,互送培训班次22期700余人。深化校地合作,持续巩固与中国农业大学三明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培训基地等干部培训共建项目合作,实现校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严治校是全面从严治党在党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党校姓党原则用以治校的根本要求。我市坚决贯彻从严治校基本方针,遵循最严格的政治标准、学术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重点抓好教师和学员两个主体,严订教学计划、严把授课关口,以优良学风保证培训效果。
栉风沐雨新征程,砥砺奋进谱新篇。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重大工作部署,不断完善规划制度体系、培训项目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效,全力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能力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