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改委: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新时代新三明建设
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一是深化空间规划编制。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完成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导县(市、区)同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统筹优化城乡、区域国土空间,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二是推进“三线一单”编制。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工作成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确定环境质量底线、明确环境管控单元,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逐步推动形成管控成果并实现共享和应用,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二、加快推动绿色发展。一是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组织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探索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试点改革,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做好“生态+”文章,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农业、生态养殖、森林康养、现代林业等生态绿色产业,促进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二是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域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特色产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现有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转变,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产业。
三、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一是坚持生态系统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施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管控。持续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行动,养护渔业资源。二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推进塑料污染治理、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强产业的总体布局和系统规划,统筹考虑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等处置设施的综合布点,实现资源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建立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三是加强人居环境建设。抓好提升城市供水水质三年行动,巩固黑臭水体整治和小流域治理等成果。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健全绿色发展促进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深化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建立完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深入推进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持续推进生态电价改革试点。二是完善环境监管体系。深化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与行政执法机构试点改革。深化生态云平台建设和应用,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网格监管热点指数,建设全省督察监察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创新推动河湖管理保护。三是健全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完善生态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机制,开拓推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探索环境司法与生态审计、保险制度、绿色金融等领域的融合街接,构建共建共治的生态保护执法体系。四是完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完善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经常性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编制市县级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五是深化林业改革。深化林票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林票对应的林木林地资产风险隔离制度,探索林票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推进林业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广“福林贷”“益林贷”等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建立林权轮候抵押制度,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六是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建设绿色、低碳、创新型的三明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新完善绿色融资体系,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加大绿色债券发行力度,创新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撑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激励引导机制、绿色金融考评机制、绿色金融风险防控机制。
五、推动绿色生产生活。一是推进绿色循环生产。实施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创建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展环保产业,培育专业化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二是推行绿色生活。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印发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计划,推动绿色居住、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引导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反对奢侈浪费,引导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和节能省地型住宅,治理过度包装。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是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学校、进课堂,深入开展生态科普、节粮节水节电等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生态文明知识和实践体验有机融合。四是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持续关注各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动态、新举措、新成果,推出深度报道和新闻专题。做好相关先进典型宣传报道,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