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区供销社:“434”工作法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日期:2024-03-08 10:11 来源:市供销社
| | | |

  近年来,沙县区供销联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积极融入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大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四领一促”工作部署  ,以“434”工作为平台,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

  一、“四个一”领航把舵

  (一)创建一个标杆社。依托全国标杆社夏茂供销社,按照“强社带弱社、大社带小社”发展思路,带头实施新能源充电桩等一批自营项目,带动南阳社、城关社等“小康社”向标杆社看齐,力争每年新增培育一个标杆社。

  (二)树一个新能人。依托社员—省级劳动模范俞广清、市人大代表吴长发等老一辈农业带头人,培育陆宜钱、俞永椿等一批对“三农”事业充满情怀、富有理想、敢于创新的“新农人”。开展“学习老先进、发展新供销”演讲比赛,持续以罗光龙老一辈先进事迹激励新一代青年干部职工担当作为。

  (三)上一个新项目。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发展理念,全力实施“项目兴社、项目强企、项目惠农”战略,力争每年通过建设一批新项目,实现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激存量,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切实增强供销社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四)强一支新队伍。加强青年职工培养,大胆起用4名年轻职工担任企业副职,新招聘4名职工,充实到基层企业,在一线锻炼中促提升。出台基层企业常务副主任遴选和聘用暂行办法,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开办青年供销讲坛7期,为年轻干部提供学习交流的综合平台,提高青年干部综合素质能力。    

  二、“三条线”融合发展

  (一)串珠成链焕活力。打破基层社区域界限,梳理形成205国道、304省道、城关地区3条发展主线,以“区域相近和管理便利”原则,整合基层社(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要素,成立水南片区、水北片区、城关片区三大片区,通过调整组织架构,理顺管理关系,优化人员组合,提高工作和经营效率,推动各片区长远健康发展。     

  (二)群策群力谋发展。由区供销联社成立资金调度统筹小组,制定基层社(企业)间资金拆借管理制度,合理统筹片区间存量资金使用,支持薄弱社项目建设;成立项目评审评估小组,建立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共享信息,共议项目,确保项目实施安全、规范、可行,为区联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比学赶超促提升。健全职工绩效管理机制,制定《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将企业经营性增长利润按比例纳入企业职工年终绩效奖励,激发提升企业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举办项目建设现场会,定期组织各片区到优秀项目现场点观摩学习,展示项目建设成效,在互看中比差距,在互比中学经验。

  三、“四个点”示范引领 

  围绕各片区资源禀赋优势,明确4点主攻方向,推动示范线开枝散叶结硕果。

  (一)多措并举盘活资源资产。针对部分房屋屋顶漏雨情况,水北片区改变传统自行修缮模式,引入光伏企业等社会资本进行修缮利用,通过实施光伏项目对屋顶进行维护,节约修缮费用的同时解决老旧房屋屋顶漏雨问题。水南片区、城关片区争取省级“保供促销”项目资金实施南阳乡、大洛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盘活废旧农资仓库,有效提升社有资产的价值。

  (二)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能。水北片区针对城乡充电基础设施总量不够、密度不高、覆盖面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牵头实施充电桩建设自营项目。针对夏茂镇公益服务设施短板问题,打造“新供销 心服务”为主题的公益性驿站,配置休息座椅、电风扇、饮水机、洗手间等多项惠民服务,为辖区居民和户外劳动者带去了舒适、便利、现代化的服务新体验。

  (三)搭台唱戏构建服务平台。深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与农商行合作打造夏茂俞邦村、青纸社区、大洛镇等一批供销品牌“福农驿站”。城关片区牵头打造“832”消费帮扶体验馆,集中展示和推介三明和宁夏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促进闽宁消费协作工作实效,进一步发挥供销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四)穿针引线促进产品上行。健全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各片区建成生鲜超市、市场等供销集采集配中心2个,乡镇超市营业网点9个,设立供销专区,确保农产品产得出、产得优、卖得好。持续助力农产品产销对接,参加“一县一周”农产品展销会7次,累计销售金额30余万元。做好土特产文章,包装打造“明供优品”5款,提升产品附加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