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积极开展“无废城市”探索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日期:2025-02-24 16:14 来源:三明市生态环境局
| | | |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大田县紧密结合实际,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有效利用固体废物、降低固体废物产生、解决历史堆存固体废物,持续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创建“无废细胞”,打造绿色单元 

  制定印发《大田县“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的通知》,按照三明市“无废城市”建设要求,重点推进“无废工厂”“无废机关”“无废学校”“无废小区”“无废酒店”“无废商场”“无废矿山”“无废村落”创建,通过小单元的实践,实现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从而有效推动“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已创建无废机关1个、无废小区2个、无废村落4个。

  二、开展调查摸底,推动污染治理 

  聘请有资质的单位开展大田县关闭矿山历史遗留固体废物及周边农用地污染状况调查,投入1190万元资金,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现场踏勘等方式对县内22个关闭矿山图斑、6个历史遗留矿点和38个尾矿库以及广平、太华、前坪公路沿线的17个矿渣堆开展全面调查和检测分析,科学评估土壤质量状况,识别土壤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建立“一企一档”基础数据库,为土壤保护、废渣治理和风险管控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调查结果,成功策划总投资2370余万元的大田县太华镇小华村历史遗留矿渣污染治理项目和总投资2230余万元的大田县太华镇高星村及德安村历史遗留矿渣污染治理等2个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并成功入选中央库,实现调查成果的有效转化。

  三、实施治理项目,解决遗留问题 

  倒排时间节点,抢抓工程进度,稳步推进前坪乡回民铁矿历史遗留废渣治理等3个总投资13592万元的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目前,文江溪底泥历史遗留污染源整治(一期)工程已完成处置场内场地硬化、文明施工建设及现场绿化、安装并试运行底泥处置设备,完成建设溪段单边清淤2.5公里、文江溪单边清淤1.5公里,施工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占施工投资比例45.51%,预计2025年4月完工;龙山崎铅锌铜矿山历史遗留污染治理项目已完成集中堆场衡重式挡土墙施工2000立方米、底部清理及整型18000平方米、底部防渗系统水泥砂浆抹面及土工膜铺设13500平方米和遗散堆渣区1号、5号、6号矿渣及弃土块的开挖,完成项目投资1850万元,完成投资比例71.15%,预计2025年1月完工;前坪乡回民铁矿历史遗留废渣治理项目已完成历史遗留废渣治理2.3万立方米、河道底泥治理1.7公里、边坡平整8万㎡、雨水导排工程2100米,边坡阻隔工程及坡脚挡土墙2300立方米、生态修复工程5万平方米,施工完成投资约2100万元,占施工投资比例80%,预计2025年2月完工。

  四、推进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一是抓尾矿渣综合利用。由福建省广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1亿元建设矿业与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对大田县11个乡镇在役的33座尾矿库约3000万吨和每年新增200万吨尾矿渣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年产矿物掺合料240万吨。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已建成成品库2座、原料库4座、原料堆场1座、综合楼1栋、厂房2座(1#、2#厂房)、中控室1栋、变配电室1栋、磨机操作室等附属厂房,完成2条烘干及超细粉磨生产线安装调试,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大田县域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同时,推进在产选矿企业尾矿渣综合利用,将相关选矿企业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尾矿渣,经脱水压干后运往水泥企业作为辅料使用,防止尾矿渣乱丢、乱弃、乱倒等问题的发生。

  二是抓水泥窑协调处置。大田红狮水泥有限公司依托原水泥生产项目,利用水泥窑温度高、焚烧空间大、停留时间长、负压状态运作等特点,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项目,使“灰色”产业变“绿色”产品。目前,该企业年可处理危废10万吨/年、一般固废6万吨/年,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固废处置水平,努力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终端处置的目标,推动构建多产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是抓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财政支持、企业运作、农户参与”的原则,制定印发《2024年大田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实施意见》(田农〔2024〕53号),安排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2024年全县18个乡镇60个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点共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26.9吨,全年完成回收率达65%。鼓励农民开展秸秆还田,2024年全县秸秆资源产生量156041.06吨,可收集量150414.88吨,综合利用140556.8吨,利用率93.44%。

  五、倡导垃圾分类,提高绿色水平 

  一是加大垃圾分类设施的资金投入,城区建成区已完成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屋(亭)40座,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分类果皮箱、分类收集车辆等设备、设施,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40%,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二是严格实行垃圾分类运输市场准入制度,配备满足“四分类”需求的专用收运车辆,推行“车载桶装、换桶直运”等密闭、高效的餐厨(含厨余)垃圾运输系统,淘汰敞开式收运设施,严控装车运输过程中的“抛洒滴漏”。三是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以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为契机,通过发放宣传单、举办“垃圾分类,家家时尚”专项活动,科普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累计发放各种宣传单1000余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