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19年体育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文体和旅游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干好每一天”的要求,深入开展“进农家、帮企业、解难题、敢难担当、促发展”活动,以体育公共服务“五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党建服务品牌创建,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健身需要,努力为广大市民营造优良的健身环境,现将2019年体育公共服务进社区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国家战略,坚持“党建业务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三明”的奋斗目标,结合“月月有比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完善活动阵地,健全活动队伍,开展特色健身活动为重点,传播先进文化,提倡健康新理念,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现社区居民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为把我市建成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新时代城市打好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二、活动主题
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建设新三明
三、宣传口号
以“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建设新三明”“新时代、新气象,全民健身动起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主题,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天天都是健身日”“运动让生活更幸福”的理念,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健康”的舆论氛围。宣传口号为“我健身,我快乐”、“天天健身,天天快乐”、“人人运动、天天运动”、“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等。
四、活动内容
(1)健身讲座进社区。为倡导居民科学健身,增强社区居民的全民健身意识,树立全新的健康理念,掌握必需的健身知识,提高辖区居民的综合素质,要结合实际,组织专家到相关社区开展巡回科学健身讲座,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各县(市、区)每季度举办1期,全年不少于4期。
(2)志愿服务进社区。发挥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根据各社区健身项目需求,选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各社区进行教学,推广健身技能。每个社区要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每个月到社区指导不少于4次。要求各县(市、区)全年完成指导对象不少于1000人次。
(3)体育活动进社区。以社区为单位,结合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假日,以及6月10日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纪念日、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趣味健身活动、家庭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各县(市、区)至少选择5个社区开展不少于10场健身活动。同时,认真落实“健身气功五进活动”,每年选择3个社区开展健身气功活动。市体育局、市委文明办适时联合主办市区第三届社区趣味健身运动会。
(4)体质测试进社区。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发挥国民体质测试与运动健康指导站的作用,组织人员到社区开展体质测试活动,为居民开具“运动处方”,年内每个县(市、区)完成至少完成500个指标。
(5)体育设施进社区。围绕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补短板,建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各县(市、区)要认真落实今年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严格按照省上时间节点要求,落实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工。同时要因地制宜,争取资金对社区健身设施予以完善,并对使用寿命到期和损毁的全民健身路径进行维护更新。
五、活动经费
市区活动经费由市体育局从当年市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经费进行补助,梅列、三元区各补助资金5万元。各县(市)活动经费由各当地文体和旅游局协调解决。
六、活动要求
1.制定方案。各县(市、区)文体和旅游局要按照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要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开展这项活动,做到有专人分管,有专人负责,并于2019年3月25日前将活动实施方案及活动计划表报市体育局群体科;
2.做好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加大活动的新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及树立科学健身的理念。宣传工作要突出活动的公益性、示范性、导向性,提倡科学健身、文明健身,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素质为重点,广泛宣传全民健身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例和典型,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健身促进健康的新理念,形成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争贡献、乐分享、重规则、讲诚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3.加强指导。要加强活动的组织指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安全。举办活动时,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制定严密的安全防范预案,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各项活动平安、精彩、圆满;
4.材料报送。要做好活动信息收集和上报,每场活动要附现场照片3张以上,每张图片配有一句话的说明,以及活动简报,年底要进行总结,并上报市体育局群体科,邮箱:smstyjqtk@126.com。两区文体和旅游局要负责辖区内活动材料收集和上报工作,并作为活动经费补助的主要依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