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三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政策解读
《三明市“十三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实施生态市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全市 “十三五” 水利建设专项规划,统筹谋划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对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撑保障我市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着力完善防洪减灾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利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体系,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规划》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实施,节水优先、建管并重,两手发力、协同治水,改革创新、科技推动的六项基本原则。明确了我市水利“十三五”期间防洪减灾、节水、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改革管理等六项发展目标:一是沙溪、金溪、尤溪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三明市主城区达到30~50年一遇,县级城区达到20~3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城市内河排涝设施建设,市区的旧城区达到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新城区达到2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县(市、区)旧城区达到5~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新城区达到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二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6.6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加快县城以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生活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任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推进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与转型升级,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五是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建设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全市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6%以上,县级以上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万亩。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省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六是在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投融资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进展,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得到强化,建立有利于水利发展的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工程、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和水利机制体制等四大类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217.11亿元,计划投资180.68亿元。其中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工程包括闽江上游三明生态工贸区防洪分洪工程、“五江一溪”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及重点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排涝等六类,规划总投资100.38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91.19亿元;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包括中小型水库、引调水工程、三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五大类规划总投资93.39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66.16亿元;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包括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库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农村水电转型升级等四类规划总投资22.79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22.79亿元;水利机制体制保障包括水文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建设、基层水利单位能力建设等, “十三五”计划投资0.5亿元。
- 图片解读
- 文字解读
《三明市“十三五”水利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今后5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实施生态市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全市 “十三五” 水利建设专项规划,统筹谋划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对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撑保障我市加快发展意义重大。
《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目标要求,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加快建设,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着力完善防洪减灾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生态安全、水利体制机制保障等四大体系,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三明,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规划》提出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系统治理、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区实施,节水优先、建管并重,两手发力、协同治水,改革创新、科技推动的六项基本原则。明确了我市水利“十三五”期间防洪减灾、节水、城乡供水、农村水利、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改革管理等六项发展目标:一是沙溪、金溪、尤溪及重要支流的重点河段堤防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三明市主城区达到30~50年一遇,县级城区达到20~3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点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强城市内河排涝设施建设,市区的旧城区达到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新城区达到2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县(市、区)旧城区达到5~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新城区达到10年一遇以上暴雨不漫溢;二是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6.6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平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加快县城以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生活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加快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任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推进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与转型升级,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2万千瓦;五是按照省上统一部署,建设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全市重要江河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6%以上,县级以上城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5%。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万亩。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省级水生态文明示范县(市、区),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六是在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利投融资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明显进展,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得到强化,建立有利于水利发展的科学完善的水利制度体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高。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工程、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和水利机制体制等四大类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217.11亿元,计划投资180.68亿元。其中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工程包括闽江上游三明生态工贸区防洪分洪工程、“五江一溪”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及重点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城市排涝等六类,规划总投资100.38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91.19亿元;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包括中小型水库、引调水工程、三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等五大类规划总投资93.39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66.16亿元;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包括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水库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农村水电转型升级等四类规划总投资22.79亿元,“十三五”计划投资22.79亿元;水利机制体制保障包括水文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建设、基层水利单位能力建设等, “十三五”计划投资0.5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