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的概念、意义和总体发展思路
一、服务型制造的概念
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重要方向。关于服务型制造,在国内外的理论和实务层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对其概念内涵也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共同牵头制订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认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态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这个概念表达了三层涵义。一是产业形态层面,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加快服务型制造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做优二产、做强三产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融合方式层面,强调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作用,也就是既要发展基于制造的服务,也要发展面向服务的制造。三是发展成效层面,不仅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还要实现价值链整体提升。
二、推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打造竞争新优势。一直以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于产业门类全、产能大、价格低,能够以较高效率为全球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但是,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总体处在中低端。发展服务型制造,以创新设计为桥梁,推动企业立足制造、融入服务,升级产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价值,将能够重塑制造业价值链。
二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催生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信息化则进一步加速了服务型制造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经济换挡不失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必须补足短板,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融合,实现制造业转型发展。特别是要抓住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度应用带来的与全球同步创新的难得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举措。从产业结构看,中国经济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和高端产能不足并存的矛盾,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更好地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升级的形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和价值增值为导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有利于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三、《行动指南》在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设定方面有何考虑?
《行动指南》在对服务型制造长期发展趋势把握的基础上,提出总体思路是:以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融合发展生态,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支持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和产品,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推动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协同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增长点,打造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
最近三年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同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提出了两类目标。
第一类是定性的发展目标:即三个“进一步”的分目标,包括创新设计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协同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网络化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这三个分目标,是贯穿服务型制造各种模式的共性特征,也是有效提升制造业企业服务效益的重要抓手,需要整体推进。
第二类是定量的工作目标:即培育50家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示范企业;支持100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好的示范项目;建设50个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遴选5个服务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健全的示范城市。“5155”是我们从工作上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届时检验我们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