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建三明市委员会、农工党三明市委员会:
《关于加快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第20243008号)和《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建议》(第20243016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市文旅局、财政局等有关单位认真研究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为抓手、品牌创建为目标,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一、在政策扶持上加大力度。一是健全保护机制。出台《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管理(暂行)办法》《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完成各县(市、区)非遗展馆、传承所的制度上墙。二是加强资金保障。非遗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市财政对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每年一次性分别给予补助3000元、2000元、1000元。积极争取非遗代表传承人、代表性项目、重点项目补助资金等国家和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2023年,市财政安排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三明)配套建设资金100万元,并自2024年起将该专项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三是加大人才培养。鼓励国有文博场馆、美术馆、文艺院团等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所得收益30%可用于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奖励绩效总额。2023年举办3期三明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160人次,进一步提高各县(市、区)非遗保护中心、文化站业务骨干的能力水平。
二、在保护传承上守正创新。一是全面摸清底数。开展非遗普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非遗数据库,推进数字化录制和纸质档案保存工作,编撰出版了《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与魂》《沙县非物质遗产丛书》等系列书籍。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四级非遗项目612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65个、市级182个、县区级358个;共有四级非遗传承人241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31人、市级91人、县级115人。二是注重阵地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省级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为契机,进一步整合非遗资源、加强阵地建设。投入100多万元提升改造市非遗博览苑,宁化、清流、明溪等客家三县新建或改造提升非遗综合馆,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提升、改造、挂牌非遗传承所107家,非遗工坊15个。三是加强展示展演。先后举办三明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作品大赛、首届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清新福建·共享非遗趣游春”主题活动等,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景区”六进活动。2023年,我市共举办30余场线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50余场。
三、在文旅融合上持续发力。一是打造非遗精品线路。精心打造清流、宁化“寻根溯源之旅”、明溪、清流“文化养心之旅”、沙县、泰宁“悠游古韵之旅”等3条非遗保护+客家民俗和工艺体验+传统村落游玩一体式精品旅游线路,三明客家非遗食养之旅入选文旅部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寻味沙县 小吃技艺非遗研学游”成功入选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二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动开发非遗美食、戏曲、工艺系列文创伴手礼,今年4月,组织开展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申报工作。沙县小吃集团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三是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泰宁梅林戏传承人黎秀珍入选2023年度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尤溪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秀娟等7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
四、在宣传营销上多措并举。一是创新宣传营销方式。举办“三明非遗之旅”线上直播活动、“童话非遗”栏目、“非遗记忆”专题纪录片展播、宁化客家方言展示大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云游非遗”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影像展等线上活动,不断扩大非遗影响力。二是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打造客家非遗大戏《追梦客家·三明行》,客家舞蹈《福满山乡》、双人舞《厝里情深》获第十五届福建省音乐舞蹈节三等奖,尤溪县非遗项目小戏剧本《出城》获福建省原创小戏小品征集评选大赛获三等奖。三是发挥名人文化效应。尤溪县围绕朱子文化,复原、改建、新建一批朱子文化城市节点建筑,开发朱子文化研学产品,建设朱子廉洁文化展示馆、朱子家风家训馆、朱熹蔡襄传统法律文化守护传承展示馆等特色展馆,持续推进尤溪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基地(朱子文化园二期)建设;宁化县发挥伊秉绶客家名人影响力,以伊秉绶诞辰270周年活动为契机,开展伊秉绶书法名作(复制品)邀请展、伊秉绶短视频展播、“伊秉绶杯”隶书临习大赛、《伊秉绶法书》首发式、伊秉绶故居揭牌仪式等系列纪念活动。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章,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非遗和旅游发展双促进、双提升。一是促进非遗活态传承。进一步摸排非遗资源,挖掘、丰富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充分运用传统文化日、节庆日等时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二是深挖非遗美食潜力。挖掘三明非遗美食文化,策划举办三明美食地图等线上宣传推广活动,开展非遗美食展示活动,以非遗美食带动文旅消费。三是加大非遗宣传力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策划举办全市文创伴手礼评选活动、“第二届沪明非遗美食文化旅游节”“沪明缘﹒夜间国潮文创集市”等主题活动,组织拍摄非遗纪录片、宣传片、短视频,多渠道多形式展示三明非遗文化魅力。四是壮大非遗人才队伍。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队伍,支持非遗从业人员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组织的培训教育,推动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最后,衷心感谢贵单位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韦海燕
联 系 人:陈齐平
联系电话:0598-8253066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