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美霞代表:
《关于推进三明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045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各有关单位抓好督办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工作,紧抓省委、省政府支持打造三明“中国稻种基地”这一重大机遇,谋篇布局,努力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和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一、加大种业发展的工作推动力度。将现代种业产业链列入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成立了由市领导郑剑波、余建地担任总链长、一级链长的产业链工作专班,今年3月以来制定出台《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2023-2035年)》《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实施方案》《三明市推进现代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加快推动现代种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拟7月底在建宁县召开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邀请“两院”农业领域院士参会,助力推动我市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培育了建宁、泰宁、宁化、尤溪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全省4家),将乐、沙县、明溪3个县的制种面积均达到了国家级制种大县标准,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生产的种子除满足本省需求外,95%销往南方各稻区和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二、做大做强种业龙头企业。我市持续实施种业企业培优政策,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技术、资本向重点企业倾斜。全市培育具有水稻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10家,较去年同期增2家。
(一)着力做强本土企业。通过企业项目补助、联合育种、品种奖补等扶持措施,重点支持科荟种业、六三种业、华谷高科等科研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大的现代种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企业品牌。支持本土发展后劲足的受托制种企业壮大规模,提升辐射带动实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全省2家),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全省4家)。目前,科荟种业出口越南的杂交稻种分别占全国、全省出口量的40%和90%以上;华谷高科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天力种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专业化制种企业,年制种面积10万亩以上,获批创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六三种业销往云南、河南杂交稻种子量,分别约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2%和8%。
(二)积极招引龙头企业。明确对符合相关条件落地我市的种业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推动种业龙头先正达集团中国入驻建宁,建成全球领先的水稻种子供应链创新中心并投产,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水稻种子加工生产线,采用最先进的种子烘干、熏蒸、精选、包装和智能化立体仓储等设备,保障水稻种子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对接,年可实现水稻种子加工能力1000万公斤、种子仓储能力300万公斤。大北农集团与宁化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吸引了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种集团等130多家种业企业在三明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三)大力推进县企合作。鼓励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整合现有种业基地、人力、设备等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特色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支持建宁、泰宁、宁化、尤溪、将乐等制种县加大招商力度,精准对接,瞄准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加强县企合作共建,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发展短板,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
三、完善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农政策性资金,
优先用于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制种田、种子产业区域服务中心、种子加工生产线等种业基础设施。
(一)加强高标准制种田建设。近5年来,我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1万亩,新建或改建灌溉渠道、排渍沟和排洪沟3948千米,新建或改建田间道路1630千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达34.52万亩,新增和改善排水面积达18.66万亩。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项目,在建宁、泰宁、尤溪等县实施制种基地基础设施管护提升项目,新建杂交水稻制种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改造提升规模化制种基地1万多亩。2024年全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6.1万亩(其中建宁、泰宁、尤溪、宁化等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建设9.3万亩),目前已完成任务量的73.2%。同时,在已建成建宁、泰宁、宁化、沙县等县(区)高标准制种示范展示基地4片3000多亩的基础上,新批复建设尤溪县高标准制种示范展示基地1片500余亩。
(二)提升种子加工仓储能力。对企业建设科研基地、科研设施、种子加工仓储设施,购置种子质量检测仪器设备等给予补助;对统一规划布局建设的高标准制种示范展示基地、种子区域服务站每个给予300万元的扶持;对改造用于烘干种子的密集烤房,每座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支持建设泰宁县级种子加工共享平台建设、六三种业、华昊农业科技、宏福农业科技等种子加工仓储中心4个,新建宁化、明溪等县种子区域服务站3个,着力提升种子精加工、仓储物流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种子区域服务站20个、种子加工生产线17条,种子加工能力达98%以上,精加工包装能力达3000万公斤以上。
(三)提升种业基地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企业加强物联网、卫星遥感及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开展田间生产、种子加工、仓储调运等信息监测,强化溯源管理和数据分析,持续提升流程控制信息化水平。推进种子生产、加工、仓储、市场流通等种业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及生产基地的数字化升级。提升种子加工包装自动化水平,提高种子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种子生产经营信息化备案,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行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市制种全程机械化率达83%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实施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前正在开展团体标准《烟后水稻制种技术规程(草案)》和企业标准《杂交水稻制种关键控制点管理规范(草案)》等16项标准起草工作。
四、加快优质稻新品种选育。持续加大科研育种扶持力度,加快提升我市种业创新能力。今年以来,全市已有22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省级审定,比去年增加3个。全市已累计选育367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一)搭建科研育种服务平台。推进沙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市农科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建宁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研育种服务高地。统筹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种业企业培优等项目资金,加快选育、推广一批突破性的优良品种。每年安排200万元支持市农科院开展科技创新;每年安排35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国家和省级水稻区域联合体试验;每年安排80万元支持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二)推进科企联合育种攻关。推动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研发平台,以市农科院以及科荟种业、六三种业、华谷高科等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为创新主体,积极对接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全国种业科研龙头,开展关键技术联合育种攻关,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对企业作为第一选育单位育成、米质达部颁二等及以上优质稻新品种通过国家级、省级审定并推广应用的,分别给予30万元和2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一品种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新品种审定的,按就高不重复原则进行奖励。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采纳您的意见建议,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做大做强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我市种子精加工、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发展短板,打造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五化”稻种基地,着力推动三明现代种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市现代种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黄功华
联 系 人:陈绍超
联系电话:8223685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