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三明市委员会、九三学社三明市委员会:
《关于“医养学教”相结合 助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第2023400000050号)、《关于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提升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2023400000103号)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作出批示,要求市直有关单位及时研究、认真办理。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截至2022年底,三明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54.1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8.96%;农村户籍老年人37.87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70%,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十分强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事业+产业”发展思路,以列入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地区为契机,扎实推进养老事业补短板工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政府兜底保障服务。积极争取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项目资金,推动乡镇敬老院升级改造和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每年养老工程包完成投资超2亿元。抓住国家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建设沙县区养老院、大田闽中康养中心、建宁县康养中心等各类普惠养老项目141个,养老床位数增至2.2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41.29张。建成农村幸福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设施1500多个,覆盖70%以上建制村。
二、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签约率100%,设立医养结合机构10家,公立综合医院均设立老年医学科,护理型养老床位增至1.67万张,占比达74%。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基本实现与卫生院、卫生所同址或毗邻建设,70%以上开通医保即时结算端口。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全市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615张。建成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64个,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188个,建立健康档案的65周岁以上老年人33.49万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3.13%。
三、培育壮大养老人才队伍。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养老护理员培训实训基地,建立“国德健康产业学院”,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养老护理员列入市级紧缺职业(工种),建立了养老护理员入职和在职奖补制度,全市一线养老护理员860人,养老护理员队伍不断壮大。每两年举办一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就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提高30%,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率100%。2022年全市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2345人次,岗前培训率100%。
四、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建成照料中心92个,实现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每个每年给予不低于2万元运转经费补助。建设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67个,市区长者食堂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每份午餐4元的就餐补贴。大力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每户补助1000元,三年累计实施改造2034户。大力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市、县两级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组织文明单位、志愿者与社区困难老年人、空巢失独老人结对共建。统筹教育、组织部门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开放大学。沙县区开展“银杏乐龄学堂”试点,经验全省推广。
五、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调发展。获批全国第二批康复辅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城市,全省唯一。推动国企布局健康养老产业板块,在全省率先成立康养集团,高标准打造康养城养老护理院项目。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或引入国德养老、居敬泽惠、橙照护等10余家专业化养老服务企业,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依托沪明对接合作平台,探索旅居养老、生态养老等新业态,建成全省首个地市级阿尔茨海默病康复中心。组织本土养老服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沪明合作对接会、长三角职工疗休养区域协作推介会等,打响“安养三明”服务品牌。今年3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养老服务联合会,首批吸纳单位会员45个、个人会员56名,助力养老事业发展。
但正如贵单位在提案中指出的,我市养老事业上还存在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养老护理员队伍紧缺、养老机构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贵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深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目前,已争取国家专项资金3253万元,年内计划在全市建设家庭养老床位2615张。二是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将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与日间照料中心同址或毗邻建设,实行药品、耗材零差率,最大限度发挥为老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与各级医院共建成立医联体,实行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农村延伸。三是深化机构医养融合。进一步规范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支持有意愿的二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闲置的资源开展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与卫生院、卫生所同址或毗邻建设。四是落实家庭医生签约。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不少于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举办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定期上门送医送药。
二、加快补齐养老服务设施短板。一是办好为民实事。今年,全市下达养老服务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1600万元,计划建设40个长者食堂(助餐点)、8所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持续深化“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配餐送餐就餐”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运营。继续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持续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贯标达标等专项行动,守好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红线。三是推动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工作。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城区和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工作的通知》(闽民养老〔2021〕140号)等文件要求,推动新建小区与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
三、持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一是打造智慧平台。支持8家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依托“互联网+医养”一键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助医、助洁、助浴等服务。升级完善市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打造1-2个具有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智慧养老院”,创新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健康养老服务。二是开展关爱探访。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机制,将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活动纳入今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下达324万元资金专项用于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活动,确保探访率达100%。推进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开展居家上门服务5230人次以上。三是发展“老年教育”。总结推广“共学、共餐、共伴”做法,推动老年大学进乡村、进社区,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四、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一是打造专业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国德健康产业学院与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在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养老机构。引导养老机构申请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养老服务行业。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养老护理员”活动,褒扬养老护理员先进事迹与奉献精神。二是倡导志愿服务。完善“志愿服务时长”智能平台功能,支持宁化、建宁等地探索公益助老“时间银行”兑换服务新模式,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持续开展为老服务志愿者骨干培训实训和星级认定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上嘉许回馈志愿者,打造养老服务补充力量。
五、做实“事业+产业”文章。一是大力盘活闲置资源。在全市开展存量资源普查,引进一批中高端医养项目,构建康养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创建“安养三明”服务品牌。二是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医疗护理、卫生保健、中医养生等重点,拓展文教娱乐、康复辅助器具、老年人用品、食药膳等产业,培育本土养老服务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抓住沪明对口合作、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新时代山海协作等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旅居养老、生态养老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衷心感谢民进三明市委员会、九三学社三明市委员会对养老事业产业的关心和支持。
领导署名:韦海燕
联 系 人:陈绍超
联系电话:0598-8223685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三明市大数据和电子政务中心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