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元区、永安市、宁化县、建宁县、沙县、尤溪县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实现赶超有机统一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根据《中共三明市委 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赶超的意见》(明委发〔2018〕5号)文件精神,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将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会同企业共同制定的《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有关县(市、区)落实属地责任、相关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市直有关部门强化服务,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实现百亿龙头企业培育目标。
附件:1.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2.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3.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4.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5.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
6.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7.福建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8.福建顺源系列(隆源、旭源)纺织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9.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三明市人民政府
2018年9月11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福建三钢(集团)三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是以生产基本化工原料和化肥为主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2007年1月,根据省政府决定,三化公司整体划入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三钢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7年6月,三钢集团公司依照国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国家政策层面、环保安全需要、三化生存发展、职工队伍稳定等方面出发,结合三钢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对三化公司实行淘汰落后产能,停产转型升级。随后以三化为投资主体,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设年产103万吨全能量回收清洁环保型制焦工程(热回收焦炉)项目,使三化真正成为三钢集团产业链中的高效环节。
二、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氟化工投资机会和三明市的发展规划及氟化工发展现状,助力三钢集团以高纯超净电子级氟化氢为切入点来发展三化的氟化工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中、高端含氟精细化学品和高性能的含氟聚合物,打造成为三明市乃至福建省氟化工的领军企业,成为一家以含氟聚合物为核心业务的氟化工企业。
三、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精细氟化工领域,壮大含氟新材料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围绕年产5万吨电子级氢氟酸项目,构建氟化工全产业链。推动聚偏氟乙烯、高性能含氟有机合成润滑油、锂电池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第三代新型发泡剂R245(五氟丙烷)、四氟乙烯(TFE)、第四代制冷剂、聚四氟乙烯(PTFE)、六氟丙烯(HFP)、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EP)、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乙烯基醚氟树脂(FEVE)、六氟丁醇、含氟半导体蚀刻剂、制冷剂等项目建设。至2021年,产值达到100.4亿元。
四、支撑项目
结合三钢(集团)公司打造千亿企业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三化转型发展步伐,重点推进全能量回收清洁环保型制焦工程及氟化工项目。具体为:
(一)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节能减排系统改造工程的全能量回收清洁环保型制焦工程”项目。项目占地面积300亩,预计投资10亿元,建设一套年产103万吨焦炭的全能量回收清洁环保型制焦工程(简称热回收焦炉工程)和配套的干熄焦和余热发电工程,总工期24个月,其中项目报批工期4个月,工程建设工期20个月。主要产品年产焦炭100万吨;年发电11亿千瓦时,吨焦发电1050千瓦时,外供电吨焦900千瓦时,年外供电9亿千瓦时。预计2018年底投产,项目总产值达20亿元。
(二)三化氟化工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占地1500亩,项目全部建成预计总投资31.1亿元、实现产值80.4亿元。
1.一期建设,预计2019年投产,实现产值3.5亿元。新建5万吨/年高纯超净电子级氟化氢项目,纯度≥99.99%HF,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120亩,实现产值3.6亿元。
2.二期建设,预计2020年投产,实现产值27.4亿元。含三个项目:一是聚偏氟乙烯项目。建设1万吨/年聚偏氟乙烯(PVDF)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设占地300亩,定员300人,实现产值7.8亿元。二是建设含氟精细化学品项目。建设年产200吨高性能含氟有机合成润滑油脂、100吨电解液成膜剂、100吨/年锂电快充添加剂、100吨新型电解液添加剂、100吨锂电池电解质中的新型锂盐、100吨含氟液晶材料、100吨碳氟键合成基础原料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生产线,总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150亩,定员200名,实现产值13.6亿元。三是含氟特气中试试验装置项目。计划继续与国内知名公司商谈合作建设国际高端含氟电子特气中试装置,总投资1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实现产值6亿元。
3.三期建设,主要建设以四氟乙烯为原料的聚合物、五氟丙烷、乙烯基醚氟树脂、六氟丁醇,预计2021年投产,实现产值49.5亿元。具体含7个项目:一是年产1万吨聚全氟乙丙烯(FEP)项目。总投资2.4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定员100名,实现产值10亿元。二是年产5000吨可熔性聚四氟乙烯(PFA)项目。总投资2.5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定员100名,实现产值7.5亿元。三是年产5000吨氟橡胶(FKM)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定员100名,实现产值4.5亿元。四是年产4.8万吨四氟乙烯(TFE)、2万吨聚四氟乙烯(PTFE)、1万吨六氟丙烯(HFP)项目。总投资9亿元,建设占地200亩,实现产值13亿元。五是年产1万吨乙烯基醚氟树脂(FEVE)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定员70名,实现产值8亿元。六是年产2000吨六氟丁醇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占地50亩,定员80名,实现产值2.5亿元。七是年产1万吨五氟丙烷(HFC-245fa)项目。总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80亩,定员100名,实现产值4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三元区政府区长任组长的三元区服务三化公司工作小组,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调度督导重点工作事项进展,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适时与企业签订涵盖市场开拓支持、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优惠、运输补贴、产值税收贡献奖励等内容的“一企一策”扶持协议。优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级项目专项资金。
(二)加强规划引导。指导企业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支持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区级重大规划、区域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对接,使企业发展规划与三元区规划相吻合。
(三)推动做强做优。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主业、做优产业链,追求集约效益型增长,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强化成本、质量、营销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精细化管理等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率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四)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对企业的项目用地需求和各类排放指标,优先予以争取、安排。二是做好萤石资源保障工作,严格控制辖区内萤石原矿或萤石精粉流出三元区,并由三元区国投公司加大力度参与辖内萤石矿的收购工作,保证三化氟化工项目萤石资源供应的稳定性。三是支持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增产增效用电补贴。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切实降低企业投资项目准入门槛。五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其贷款需求。六是加强人才保障,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三元区创建或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引进管理、技术高层次人才,百亿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各类人才政策、住房政策、科技政策等。
(五)强化氛围营造。积极搭建企业家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直接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完善三元区领导挂钩企业制度,主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同企业家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开辟百亿龙头企业专栏,及时跟踪报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六)坚持一线督导。三元区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企业调研协调一次,各协调服务小组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具体问题。坚持日常督查与一线督查相结合,加强对企业实施项目推进情况督导检查和跟踪落实,狠抓协调推进,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附件2
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前身为福建省三明金明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由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与三明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为1.45亿元,位于三明经济开发区吉口产业园,用地面积约400亩。公司规划年产1.8万吨锂离子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以及年产1万吨稀土分离生产项目,目前主营产品为锂离子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产品、三元材料产品,主要客户为ATL、村田、CATL、Panasonic、BYD等。公司现已形成年产7000吨锂离子正极材料生产能力,其中一期4000吨生产线于2014年8月投产、二期3000吨生产线于2016年8月投产,新增1万吨项目生产线一期6000吨已于2018年8月正式投产。2017年,该公司完成产值14.89亿元。
二、总体思路
围绕国家和福建省稀土产业发展布局,将稀土产业列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局,持续加强与厦钨集团沟通合作、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加快稀土产业专业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做优做强产业基础,促进稀土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同时,加强与厦钨集团的深度合作,加大在三明锂电子正极材料项目的投入,巩固国际一流3C类电池生产企业供应商地位,将三明打造为国内知名的锂电材料生产基地。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知名企业”的战略目标,将厦钨集团三明基地发展目标定位为主要的3C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力争至2020年实现产值75亿元、2023年实现产值105亿元。同时,加强稀土资源整合,发展稀土分离、深加工及产品应用,加大对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技术的引进和研发,积极扩展和布局稀土全产业链,力争至2022年,建成稀土冶炼分离及其应用材料项目,实现产值50亿元。
四、支撑项目
加快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稀土分离项目及稀土产业发展,重点扩大电池材料产能,着力推动1万吨稀土冶炼分离、万吨级永磁材料生产等项目建设。具体为:
(一)锂电正极材料项目
2017年投资建设一条年产1万吨的正极材料生产线(三期)。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4亿元,建设用地总面积15700平方米,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20亿元。预计2018年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实现产值30亿元。
2018年规划投资新建一条年产1万吨的正极材料生产线(四期),预计2018年下半年完成项目前期规划准备工作,2019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投产。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其中土建投资7800万元、设备投资19500万元、其他投资7700万元。至2020年,该公司可实现年产2.7万吨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75亿元。
2020年规划投资新建一条年产1万吨的正极材料生产线(五期),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土建投资8000万元、设备投资20200万元、其他投资7800万元。至2023年,该公司可实现年产3.7万吨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稀土产业项目
力争至2022年,建成稀土冶炼分离及其应用材料项目,实现产值50亿元。
1.1万吨稀土冶炼分离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建设年处理南方离子型稀土10000吨生产线,包括酸溶车间、萃取车间、沉淀车间、灼烧包装、制水车间、污水处理等,可生产氧化镧等15种稀土氧化物;力争2019年开工建设一期5000吨,2021年建成投产。
2.年产万吨级永磁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万吨级以上钕铁硼永磁材料,力争2020年开工建设,2022年建成投产。同时加大对新型永磁材料的研发,尝试引入并建成钐铁氮等新型永磁材料生产线;另引入永磁材料生产中下游企业,实现对下游企业原材料本地供货;加强与永磁材料下游产业的合作对接,推动产业向高端应用延伸,尤其注重向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等复合增速较快的下游产业扩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三元区委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区长任常务副组长的三元区服务三明厦钨新能源材料公司工作小组,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调度督导重点工作事项进展,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适时与企业签订涵盖市场开拓支持、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优惠、运输补贴、产值税收贡献奖励等内容的“一企一策”扶持协议。优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级项目专项资金。
(二)加强规划引导。指导企业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由三元区政府、三明经济开发区、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国投公司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稀土产业项目工作专班,做好项目谋划招商、政策对接、稀土采矿证整合、稀土分离指标争取等工作;支持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措施,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强区级重大规划、区域规划以及产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对接落实。
(三)推动做强做优。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主业、做优产业链,追求集约效益型增长,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强化成本、质量、营销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精细化管理等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率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四)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原材料保障,对企业登记的采矿权进行整合,争取稀土分离指标尽快达到5200吨。二是对企业的项目用地和各类排放指标需求,优先予以争取、安排。三是支持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增产增效用电补贴。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切实降低企业投资项目准入门槛。五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其贷款需求。六是加强人才保障,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三元区创建或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企业引进管理、技术高层次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各类人才政、住房、科技等政策。
(五)强化氛围营造。积极搭建企业家与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直接沟通联系渠道,进一步完善三元区领导挂钩企业制度,主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同企业家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开辟百亿龙头企业专栏,及时跟踪报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六)坚持一线督导。三元区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企业调研协调一次,各协调服务小组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具体问题。坚持日常督查与一线督查相结合,加强对企业实施项目推进情况督导检查和跟踪落实,狠抓协调推进,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附件3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福建翔丰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位于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占地面积405亩,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和等静压石墨、石墨烯应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应用于动力、3C消费电子、工业储能等锂离子电池领域。公司目前是比亚迪、宁德时代、多氟多、鹏辉能源等30多家公司的主要供应商,相关产品已应用到比亚迪腾势、东风依维柯和奇瑞小蚂蚁等众多品牌新能源汽车上,正与三星、LG等国际知名电池制造商开展合作。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年产1.5万吨生产线已建成达产,呈现提质增速扩量的良好发展势头。公司正在申请首次公开募股(IPO)。
二、总体思路
本着突出龙头带动的思路,积极推进“延伸产业链、提升创新链”发展战略,着力促进翔丰华公司在发展高端石墨和石墨烯领域,打通永安本地微晶石墨矿深加工产品产业链,壮大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规模,重点力争在引进等静压石墨和石墨烯“杀手锏”级应用项目,形成以碳为基础元素,集研发与生产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努力打造成国际一流、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碳素材料企业集团。
三、发展目标
2018年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销1.5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2019年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销2.5万吨、等静压石墨坩埚和模具产销2000套、石墨烯粉体及导电剂产销50吨,实现产值18亿元;2020年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销6万吨、等静压石墨坩埚和模具产销1万套、石墨烯粉体及导电剂产销100吨,实现产值50亿元;至2023年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销10万吨、等静压石墨坩埚和模具产销2万套、石墨烯粉体及导电剂产销200吨,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带动园区高端石墨和石墨烯应用企业20家以上。
四、支撑项目
重点实施4个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项目和2个科研平台项目。具体为:
(一)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二期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4亿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和年产3000吨石墨化生产线,计划2018年底部分投产、2019年上半年达产,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能达3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二)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三期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计划2018年底开工建设、2019年底投产、2020年达产,实现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石墨负极材料年产能达6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三)石墨烯粉体及导电剂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依托产业园“一中心两平台”的科研平台优势,在公司研究院前期中试孵化的基础上,建设年产1000吨石墨烯粉体及导电剂生产线,计划2019年上半年开工建设、2019年部分投产、2020年达产,实现产值3亿元,力争2023年达到10亿元产值规模。
(四)等静压石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7000万元,建设年产1万套的等静压石墨坩埚和模具生产线,计划2018年底开建设、2019年部分投产、2020年达产,实现产值5亿元,力争2023年达到20亿元产值规模。
(五)石墨烯产业“一中心两平台”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和永清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其中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研发大楼和中试、小试车间及配套设施建设经费1.5亿元,永清石墨烯研究院仪器设备购置及运营经费1.2亿元,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及运营经费3000万元,2018年开工建设、2021年底全面建成。“一中心两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加快推动福建翔丰华公司一批高端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孵化中试项目建设,助推落户园区的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六)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在现有科学仪器设备的基础上,2018年底起新购置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物理吸附仪和元素分析仪等大型研发检测设备,并招聘5名博士、10名硕士,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高研发实力,在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石墨负极材料,新型硅基、钛基负极材料、石墨烯及其他新型碳材料等领域进行研发和初步市场开拓。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培育机制。将福建翔丰华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列入《永安市培育高成长大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实行企业挂包工作服务制度,形成了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产业园和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在扩大投资、增产增效、科技创新、争创品牌、项目孵化、公共研发、基金投资、降低成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政策。
(二)加强一线督导。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要加强对福建翔丰华公司实施项目推进情况的督导检查和跟踪落实,推行每月工作任务清单和问效清单“两单工作制”,深入开展“两访两帮”服务企业活动,狠抓协调推进,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政策支持。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要加快建设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并要针对企业发展需求,依托政府各类人才政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培育和引进各种创新人才;要会同永安市直有关单位尽快制定出台鼓励扩大投资、增产增效、科技创新、争创品牌、项目孵化、公共研发、基金投资、降低成本、住房保障等扶持政策,加快推动福建翔丰华公司高质量发展。
附件4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中国重汽集团福建海西汽车有限公司位于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占地面积932亩,总投资10亿元的一期项目于2012年6月全面建成投产,新增厂房、配套设施等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中重卡、轻卡总装线,以及车架、焊装、涂装生产线和检测线、道路试车场等,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年产轻卡5万辆、中重卡5万辆的产能规模。2017年产销突破1万辆,呈现提质增速扩量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总体思路
本着突出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按照“优化产业结构、健全产业链条”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壮大新能源汽车、中重卡等中高端产品生产规模,拓宽国外市场,重点围绕完善整车“四大工艺”引入自主轻、中、中重卡驾驶室开发、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培育壮大专用车发展,加快零部件配套集聚,形成完善的汽车上下游产业发展链条,努力把海西汽车打造成为全省乃至东南沿海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载货汽车生产及出口基地。
三、发展目标
2018年实现产销1.5万辆,力争1.75万辆;2019年实现产销2.1万辆,力争2.3万辆;2020年实现产销3.5万辆,力争4万辆,实现产值50亿元;2023年实现产销5万辆以上,带动园区及周边零部件配套企业5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中重卡汽车50亿元、新能源汽车15亿元、专用车20亿元、配套产业15亿元。
四、支撑项目
重点实施M20-TGS中重卡车身总成开发、轻型车生产线、新能源载货汽车开发等3个项目。具体为:
(一)M20-TGS中重卡车身总成开发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引进德国曼驾驶室的全套模具及技术资料,新建冲压车间、改造焊接线等,满足M20-TGS驾驶室产品与现有产品柔性化综合生产能力,海西汽车公司将拥有车身大型覆盖件的生产能力,降低冲压件外购的运输成本和质量成本,在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方面具备更高的市场竞争力。项目计划2018年底动工建设,2020年完工,建成后当年产出2.5万辆、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力争建成后3年内年产5万辆、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二)轻型车生产线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系海西汽车公司与福迪公司合作,建设年产5000辆轻型汽车生产线,计划2019年投产,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三)新能源载货汽车开发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依托重汽集团动能汽车创新中心核心技术和优势资源,在前期取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基础上,加快开发纯电动轻卡厢式货车、城市环卫用车、市政用车、港口牵引车和油电混合载货车及纯电动专用车底盘等,计划2018年完成相关车型的开发设计及样车试制,2019年完成产品公告等工作,2020年实现量产,当年产能达5000辆以上,新增产值5亿元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培育机制。永安市已将海西汽车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列入《永安市培育高成长大企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方案》,实行企业挂包工作服务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在扩大投资、增产增效、科技创新、争创品牌、降低成本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政策。
(二)完善要素保障。重点加快三明埔岭汽车工业园区平台建设,为海西汽车公司提供功能配套齐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软硬件平台,打造成本洼地,提高产业集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三)强化跟踪落实。加强对海西汽车公司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跟踪落实,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海西汽车公司加快发展。
附件5
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福建省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金沙园,是集产品设计、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自控技术和机械装备制造企业,归属中国化工装备有限公司管理,隶属中化集团。公司主导产品“双轮”牌子午线轮胎硫化机已成为具有60项有效专利技术的“中国造”产品,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11项,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知名品牌产品”等荣誉称号。2017年,企业资产1819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58亿元,生产硫化机全国市场占有率20%,在福建省轮胎定型硫化机行业排名第1位、全国轮胎定型硫化机行业排名第4位。
二、总体思路
借助和德国克劳斯玛菲集团整合、转型升级的机遇,本着“高端品牌引领,打造世界级橡塑机械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思路,通过资产重组对公司产品布局和管理模式的重新定位与规划,坚持“转型升级制造国际高端智能品牌注塑机不动摇,构建三明化机和克劳斯玛菲慕尼黑、斯洛伐克、海盐(KM)工厂建成统一的研发技术平台、生产管理平台、销售和售后服务平台;适度发展多元化产业,向智能机器人、智能硫化机、非标压力容器等产业寻找利润增长点”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注塑机领域,积极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和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企业制造,重点建设PX、GX、CX、MX等系列标准注塑机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智能机器人生产线、智能硫化机生产线、橡塑机械研发设计及实验基地、橡塑机械孵化器基地、中德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绿色制造等项目,实现再造一个克劳斯玛菲,努力打造以三明化机为核心的百亿橡塑机械产业链。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百亿龙头企业”目标,在注塑机产业方面,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程,推动三明化机加快和德国克劳斯玛菲的整合,加快布局PX、GX、CX、MX等系列注塑机项目。力争至2020年实现产值20亿元。力争至2025年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塑料机械产值50亿元,智能机器人产品及系统服务领域产值10亿元;实施企业多元化发展,加快智能硫化机升级,非标压力容器升级等项目;设立橡塑机械研发设计及实验基地、橡塑机械孵化器基地等,形成橡塑机械产值20亿元;带动省内社会化外协产业链分工20亿元产值规模,为上游钢材,冶金铸造,电子、液压、机械配套企业以及下游建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3c、包装、仓储物流等行业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三明化机打造成为产值百亿的全球领先、高端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并举的成套设备及系统服务供应商。
四、支撑项目
重点推动实施7个技改升级项目、4个生产性服务业项目、3个产业链延伸项目及1个合作项目。具体为:
(一)技改升级项目
1.PX注塑机项目。项目分二期,一期募集资金2.6亿元,总投资6亿,用于厂房改建、购置意大利和德国最先进的进口数控加工中心和最先进的喷漆生产线,植入慕尼黑和斯洛伐克脉动安装生产线,达产后最高可实现年产2000台高等级智能化PX-B全电动注塑机,项目已于2018年8月可行性研究报告获集团通过,计划2020年完工,目前第一台试验机7月份已安装调试完成,正在测试中,10月底第一台用户机将产出,预计产品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3亿元。二期总投资8亿元,新建机加工车间14700平米,再改造2条装配生产线,年产2000台PX注塑机,产值12亿元。最终实现年产4000台高等级智能化PX-B全电动注塑机,年产值25亿元。
2.CX、MX、GX注塑机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充分利用现有二期厂房23000平米空地,新建加工车间、装配生产线,达产后最高可实现年产250台CX、MX、GX等各系列注塑机,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力争2022年投产建设,产值约20亿元。
3.机架油箱改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亿元,为KM海盐和三明化机生产的注塑机提供机架和油箱零部件,项目分2期,对金属构件车间进行改造,增添生产设备,该项目一期于2017年9月动工建设,计划2018年11月完成;投产后年产值约1亿元。二期2020年建设,全部完成后,可实现产值约2亿元。
4.电控柜改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亿元,为KM海盐和三明化机生产的注塑机提供电控柜,项目分2期,一期在原有总装车间改造,计划2018年5月完成;投产后年产值约1亿元。二期2020年建设,新建电控柜生产线,全部完成后,年产值约2亿元。
5.智能硫化机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3亿元,改扩建生产线,购置高精加工设备,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达产后,可生产智能化,高端硫化机500台,年产值约10亿元。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计划2021年开工,2022年9月完工。
6.非标压力容器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改扩建厂房,达产后,年产值约1亿元。计划2021年开工,2022年9月完工。
7.焊接机器人改造项目。该项目计划引进智能焊接机器人生产线,提升焊接质量和效率,总投资5000万元。将主要形成注塑机机架油箱焊接机器人、硫化机结构件焊接机器人、非标压力容器焊接机器人等三条生产线。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计划2019年开工,2020年底完工。
(二)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1.橡塑机械销售、售后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构建中德橡塑机械销售、售后中心,并逐步开发大中华区销售代理,展区服务、配送系统服务、技术服务系统,实现运输、销售采购、电商、代理、金融、数据、技术支持、配件供应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区域产业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预计启动2019年7月,于2020年完工,力争至2022年服务收入5亿元以上。
2.橡塑机械研发设计及实验基地。总投资1.8亿元,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系统、中德研发设计平台、测试检测平台等软硬件系统和配套设施;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计划2018年10月启动,2020年底结束。
3.橡塑机械孵化器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转化研发科技成果,帮助福建周边新创橡塑企业和配套企业小微企业创业。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力争至2022年实现服务和投资收益5000万元以上。
4.中德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服务项目。总投资1.8亿元,开发运用SAP-ERP,构建中德共同生产运营及供应链智能平台,购置智能设备,同时通过智能制造和MaXecution系统向客户注塑公司提供新的MES系统,实现增值服务。
(三)产业链延伸项目
1.智能机器人项目。总投资3亿元,充分利用克劳斯玛菲自动化智能资源优势,通过与库卡公司合作,生产智能机器人,并配套建设加工生产线,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能机器人,目前项目人员已在培训中,正积极开展前期对接工作,力争至2022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2.塑机核心零部件供应加工供应链项目。总投资3亿元,引进注塑机关键核心技术注塑单元,购置成套螺杆加工生产线,目前项目尚处策划阶段,力争至2022年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3.橡塑产业链配套项目。总投资2亿元扶持或共建橡塑产业链配套企业,培育合格供应商50家、2个生产基地,促进沙县园区橡塑工业产业链的快速小发展,力争至2022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四)合作项目
拟合作的挤出、反应发泡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尚处策划阶段。计划经过注塑机产业成功运作后,用3-5年时间进行挤出及反应发泡项目调研、合作,力争进入该领域,形成产值5亿元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制定培育机制。联合三明化机共同成立打造三明化机百亿龙头企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沙县政府县长任组长,金沙管委会、三明化机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做服务的多方联动机制,安排专门团队、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建立工作台账、跟踪项目进度、做好项目服务,全面协调解决百亿龙头企业培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二)落实主体责任。三明化机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在抓实抓细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实现生产工艺革新和生产成本降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抓住天华院收购三明化机、华橡自控的有利契机,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三明化机橡塑机械核心竞争力,强化其作为中国化工装备旗下橡塑机械的核心地位。
(三)强化政策支持。沙县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推动三明化机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间沟通交流机制,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标明路线图、落实责任人,对于影响三化机发展的关键项目和重要瓶颈,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新上项目、技改扩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附件6
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宁化月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专业致力于空调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大型综合性白电集团,是福建省唯一拥有自主品牌产权的高效节能空调器生产厂家。公司总投资17亿元,占地面积385亩,一期工程建有生产厂房9.6万平方米,设有总装车间、两器车间、钣金车间、喷涂车间、注塑车间,总装线12条,年产量300万台套。2017年生产空调45万台套,实现产值5.17亿元。
二、总体思路
围绕“壮大自身,完善配套,产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培育空调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壮大自身,促成企业重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问题,推动月兔科技扩大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开拓市场销售渠道,壮大企业生产发展能力。完善配套,着力引进压缩机、电机、控制器、模具、铜管、纸箱、泡沫等上下游配套生产项目,完善产业链配套能力。产业带动,通过空调产业链发展,带动空调产业物联网、线上销售、物流等多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努力将月兔空调打造成集空调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大型综合性公司。
三、发展目标
重点引导企业技改提升、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其中:技改提升方面,根据居民消费趋势,积极开发模具,推出新产品,占领空调市场;加大生产线技术改革,通过增加钣金自动模、机械臂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逐步向自动化生产转变。2018年实现空调销售收入10亿元,2020年实现空调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力争至2022年实现家用空调、商用空调销售收入65亿元以上。引进上下游配套生产项目,完善产业配套,至2022年,配套建设压缩机、电机、控制器等空调生产自用及外销配套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带动空气能、纸箱、软管、泡沫等社会化外协产业链分工产值规模15亿元。通过壮大自身、完善配套,力争至2022年实现空调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四、支撑项目
重点推进8个项目。具体为:
(一)力争促成月兔科技与康佳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借助康佳集团等企业资金和品牌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量和销售量的大幅提升。
(二)高效新机型空调生产技改项目。总投资3300万元,建设新机型钣金件、注塑件、蒸发器冷凝器等配套生产设施,可实现高能效新机型月产能8万套以上。项目已于2018年5月开工,完成投资2400万元。至2018年底,实现空调产量80万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空调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对现有6条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项目计划于2019年开工,2019年10月投产,力争至2019年底实现空调产量120万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
(四)空调铜管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一条年产3万吨空调铜管生产线,项目计划于2019年开工,2020年建成投入使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五)空调电机生产项目。总投资1亿元,建设年产200万台电机生产线,项目于2020年开工,预计2021年建成投入使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
(六)控制器、模具等配套生产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产300万台控制器、模具等空调配套元件,项目于2020年开工,预计2021年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
(七)压缩机生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台空调压缩机生产线,项目于2021年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八)空调社会化外协产业链分工项目。通过空调产量提升,带动空气能、纸箱、软管、泡沫等产业链分工项目建设,至2022年,形成空调社会化外协产业链分工15亿元产值规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宁化县委常委、副县长为组长的月兔空调百亿企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帮助月兔科技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调度督导重点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用地、人才、资金、销售、战略重组等重大困难和问题,并明确一名县领导挂包联系月兔科技公司,切实构建服务企业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切实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为月兔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落实要素保障。积极向上争取各类要素指标,切实做好项目建设用地的整合、挖潜和争取工作,预留1000亩园区用地,优先满足月兔科技配套项目新增用地需求。同时,积极争取省上资金及国家专项基金,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积极帮助对接银行机构,在股权质押、设备融资租赁、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融资方式上给予月兔公司支持,保障月兔生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加强人才支持。建立人才服务机制,为月兔科技及其配套企业,实施产业提升人才行动计划,吸引培养一批行业领军创业团队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月兔科技对高级人才需求。
(四)强化资金扶持。对月兔百亿企业的新上项目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经营贡献等方面给予奖补,在厂房租金、固定资产投资、厂房建设、品牌创建、技术研发、产学合作、平台建设、机器换工、经营贡献等方面给予奖励,扶持月兔空调及相关配套产业链同步高速发展。
(五)实行“一事一议”。为扶持月兔空调产业发展,形成百亿空调集群产业,对宁化县委、县政府认为应采取扶持或帮助解决的重大问题或项目,采取“一事一议”制度。
附件7
福建明一生态营养品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明一国际成立于2006年1月,注册资金为2.3亿元,具有国内行业领先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化生产能力,公司生产规模、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2017年,该公司总资产30亿元,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5家,产量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公司荣膺“亚洲品牌500强”,是国家重点主推品牌、中国驰名商标,2017年再次荣获婴幼儿配方乳粉主流品牌“质量金奖”、首批福建省“百家”食品安全示范单位,产品质量100%可追溯,已成功接入“国家追溯平台”,并按国家要求面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产品追溯信息。
二、总体思路
围绕“建生态基地、创一流品牌、塑百年企业”的战略定位,秉承“绿色、品牌、创新、融合”理念,探索践行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明一路径”:致力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力品牌引领,打造最接近母乳营养的品牌放心奶粉,生产全球一流的母婴营养食品;致力科技创新,除东北基地外,将在建宁建成南方单体最大的湿法生产车间,拥有空间微粒子在测线控技术、全智能化机器人自动操作系统等国际领先十大核心科技;致力产业融合,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生态高新科技园和奶牛生态养殖观光牧场,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着力发展乳制品领域,积极整合中国南北方最优乳质资源,壮大乳粉、液态奶、婴幼儿饮用水等产品生产规模,重点推动生态高新产业园、高山养殖科技示范区、饲草及花木种植科技示范区、高端乳制品科研及技术培训区、云上牧歌观光旅游及牧场体验区、奶制品加工配套服务产业等项目建设,构建“生态养殖、智能制造、绿色观光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乳制品生态圈”,形成以乳业产业链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计划至2020年,实现产值38亿元;计划至2025年,打造成为年产值100亿元的产业集群。其中,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占地面积417亩,分两期建设,打造乳制品智能化工厂,年产乳粉等营养品2.5万吨,液态奶、婴幼儿专用水10万吨,年实现产值50亿元;万亩奶牛养殖生态观光牧场,打造4片共万亩奶牛生态养殖观光牧场,计划养殖奶牛2万头,年实现产值5亿元;奶制品加工配套及服务产业项目,延展发展奶制品制罐包装、物流服务、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等上下游产业链,年实现产值15亿元;集团东北生产基地回归,建设销售总部,推动东北2座生产基地回归,将销售总部落户建宁,预计年实现产值30亿元。
四、支撑项目
重点实施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万亩奶牛养殖生态观光牧场、奶制品加工配套及服务产业、明一国际销售总部、旅游观光工厂等5个项目。具体为:
(一)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总投资7.2亿元,占地417亩,注册成立福建省明一营养品有限公司,建设观光厂房18.2万平方米,新上全自动干湿法乳粉生产线6条,年产乳粉等营养品2.5万吨,2018年预计奶粉生产线(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建设,预计至2019年实现产值5亿元、2020年实现产值12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30亿元。同时,新上液态奶生产线5条、婴幼儿专用水生产线2条,预计至2019年实现产值1亿元、2020年实现产值5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20亿元。
(二)万亩奶牛养殖生态观光牧场。总投资10亿元,打造4片共万亩奶牛生态养殖观光牧场,计划养殖奶牛2万头。目前,上黎片4000亩生态牧场预计年内可竣工,其它3片均已开工建设。2019年预计建成场区2个,其中里心镇场区建设面积48.42万平方米,黄埠乡场区建设面积47.42万平方米,现代化集中养牛工厂48栋,奶牛数量10000头,年产量12.5万吨鲜奶,年产值0.6亿元;2020年预计完成牛舍40栋、奶牛数量20000头,年产量30万吨鲜奶,实现产值2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5亿元。
(三)奶制品加工配套及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2.8亿元,延伸发展奶制品制罐包装、物流服务、文化创意、休闲观光等上下游产业链,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4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其中,奶制品制罐包装生产项目投资1.3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物流服务投资0.5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1.5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4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投资0.5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0.5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休闲观光产业投资0.5亿元,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0.5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产值3亿元。
(四)明一国际销售总部项目。总投资1亿元,新建明一国际运营总部大厦和专家人才公寓,将明一集团销售总部集中落户建宁,计划2020年开工建设,当年预计实现销售产值15亿元;2025年预计实现销售产值30亿元。
(五)旅游观光工厂项目。总投资1亿元,将明一按观光工厂标准打造,建成集生产制作、商品交易、旅游观光、体验娱乐、科普教育、文化美学等为一体的观光工厂,项目2018年开工,计划2020年实现投产。
五、保障措施
(一)优化营商服务。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建宁县委县政府与明一国际高层每季一次的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全系统、全覆盖、全过程”抓项目工作机制,建设项目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明一乳业项目建设。二是紧盯节点加快项目建设。密切跟踪推进明一乳业支撑项目,促进早开工、早投产,加快推进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万亩奶牛养殖生态观光牧场等在建项目建设;加强与明一乳业沟通对接,协调环保、国土、住建等部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促进未开工项目快审批、快交地、快开工。三是加强企业项目建设全程代办服务保障。由建宁县行政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建宁经济开发区配合,对明一乳业项目建设所需各类手续实行专人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相关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此外,对企业员工所需临时周转用房和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二)落实要素保障。一是资源保障。积极向上多争取各类要素指标,科学统筹用好年度用地、用林、环境容量等指标,整合园区资源,全力保障明一乳业项目建设需要。二是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用好应急转贷专项资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经营贡献奖励等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组织明一乳业项目专题对接,及时帮助明一乳业解决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三是用地保障。加强明一乳业项目与有关单位协调配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确保项目用地,培养和稳定一批熟悉政策、善做群众工作的征迁队伍,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推动明一乳业项目建设征迁工作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机结合。四是综合服务保障。落实明一乳业项目建设相关的供水、供电、供气、进出道路、通讯、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等配套设施保障,积极创造项目施工条件,协助做好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营造项目“无障碍”施工环境,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三)支持创新发展。突出明一乳业龙头企业地位,鼓励明一乳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支持明一乳业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两化融合项目以及新技术新品种引进项目。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以明一乳业为主导的创新项目承担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品种的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明一乳业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完善项目评价和资金分配制度,引导创新要素向明一乳业集聚。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各类职业院校与明一乳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附件8
福建顺源系列(隆源、旭源)纺织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福建顺源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注册资本人民币33亿元,是集高性能、多功能性纱线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纺织类生产企业,也是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龙头企业,旗下拥有多类型的纺纱生产线与多功能的高品质产品,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品质位居全球同类产品前列。目前,该公司已建设第一期顺源纺织项目和第二期隆源纺织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50万锭的高品质纱生产线投入使用,2017年产值突破20亿元。
二、总体思路
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产品高端化为导向,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顺源纺织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产业集群化。目前,顺源集团旗下设立顺源纺织、隆源纺织、旭源纺织等子公司,下一步将整合织造、染整等项目,打造纺纱-织造-染整产业链,并带动物流、商贸等其他行业发展,将顺源纺织有限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超百亿元的纺织企业集团。
三、发展目标
围绕纺纱—织造—染整产业链主线,以顺源、隆源、旭源纺纱龙头为带动,以织造、染整项目为突破,集下游织造、染整项目于一体,力争纺纱项目2020年实现产值50亿元,2025年实现产值80亿元、产能规模达200万锭;染整项目202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其他生产性及技术改造项目2025年实现产值5亿元,将顺源集团打造成从纺织到服装用布的产业链百亿集团企业。
四、支撑项目
以纺纱—织造—染整产业链延伸为主线,重点实施年产40万锭差别化高品质纱纺、年产60万锭差别化高性能纱纺、年产100万锭差别化纤维混纺纱、织造及染整生产等4个项目。具体为:
(一)福建顺源纺织年产40万锭差别化高品质纱纺项目。总投资18亿元,引进萨维奥的自动络筒机、苏拉的清梳联、东夏的并条机、宏源的粗纱机等国内外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备,建设40万锭差别化高品质纱纺项目,力争至2020年全面建成投产,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
(二)福建隆源纺织年产60万锭差别化高性能纱纺项目。总投资20亿元,引进赐来福的自动络筒机、新型智能环锭纺细纱机、粗纱机等国内外先进设备,建设年产60万锭差别化高性能纱,2020年预计年可实现纺纱50万锭,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力争至2025全面建成投产,年可实现产值25亿元以上。
(三)福建旭源纺织年产100万锭差别化纤维混纺纱项目。总投资38亿元,拟投建高性能、多功能、差别化纤维混纺纱项目,建设规模100万锭。项目计划2018年底开工建设,2020年预计年可实现纺纱35万锭,年产值12亿元;力争2025年全面建成投产,年产值实现40亿元以上。
(四)织造、染整生产项目。拟计划2019年与尤溪县内其他染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向下游织造、染整生产项目延伸。该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2019年开工建设,2020年底基本建成以生产服装面料为主的织造、染整项目,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力争至2022年实现产值8亿元以上,2025年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培育团队。成立尤溪县顺源系列纺织公司百亿企业扶持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全力做好服务工作,主动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供地、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审批等问题。在供地方面,对企业发展所需用地优先予以安排;配套方面,对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配套的公共交通、职工公寓及其他生活设施优先建设、优先供给;审批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向上补助资金方面,指定专人帮助企业在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等方面向上争取资金等政策扶持。
(二)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整合尤溪县工业扶持资金,优先支持顺源纺织公司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生产设备;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补贴范围,积极保障企业做大做强的资金需求;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企业提供利率等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县内各大金融机构以最低的利息、最高的额度予以全力支持。同时,成立重大项目扶持专项基金,进一步提高企业周转金额度,尽力缓解企业融资问题。
(三)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顺源纺织与纺织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对共建,支持企业提高自身科技含量,独立或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省市级技术研发平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同时,在智能制造重点领域关键性技术、系统、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四)支持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由经信或发改部门推荐实力强、有意向的国有企业或国内外大型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推进顺源纺织兼并重组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保存优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业务领域,推动企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
(五)鼓励企业主辅分离。鼓励顺源纺织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企业内部的建筑、安装业务以及企业内部存在的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业务与主业进行分离,设立专门的物流、运输、仓储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及技术研发子公司,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六)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建立尤溪县百亿企业人才服务机制,为顺源纺织等龙头企业提供人才引进、专家咨询等方面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开展龙头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积极深入企业开展人才政策的宣传咨询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企业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对百亿企业在引进人才、创业创新、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给予政策性扶持。
附件9
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百亿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
一、发展现状
福建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8年,系三明市属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建筑行业设计甲级资质,同时拥有市政公用工程、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地基基础、消防设施、建筑机电安装、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壹级以及公路工程、建筑装修装饰、建筑幕墙、房地产开发等多项资质。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集建筑施工、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装配式建筑、建材贸易、建筑劳务、建筑科技、园林绿化于一体的多元化建筑企业集团。目前,公司设有15个分公司、5个全资子公司和2个控股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5.5亿元,资产总额44.78亿元,其中净资产6.62亿元。公司拥有一、二级建造师291人,中高级职称33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51人,并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管理体系认证。2017年公司施工产值36.93亿元;新签合同额产值45.1亿元。
二、总体思路
以建筑施工为原动力,做强做大主业,主动向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建筑产业化等方向发展,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行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快BIM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努力向房地产开发、装配式建筑、建材贸易、建筑劳务、建筑科技、园林绿化等多元化发展,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本着“加快发展,做强做大”的发展思路, 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推进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转型升级。着力发展以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为主,不断拓展建筑业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并延伸产业链,形成集装配式建筑、建材贸易、建筑劳务、建筑科技、园林绿化于一体的经营格局。力争至2020年,实现建筑施工产值55亿元、房地产开发产值11亿元、住宅产业化等其它综合产值8亿元,共计实现产值74亿元;2023年,实现建筑施工产值70亿元、房地产开发产值20亿元、住宅产业化等其它综合产值10亿元,总产值达100亿元特级企业的目标。
四、支撑项目
按照多元化经营战略部署,加快企业升级步伐,重点在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发力,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具体为:
(一)实现建筑施工产值70亿元
未来几年,公司将充分发挥国企传统、特级资质以及福建龙头施工企业优势,立足于三明,面向全省,发展全国,利用公司树立的良好品牌形象,通过在省内和省外成立的多家分公司,积极把握市场动态,并适时成立新的分公司,继续开拓建筑业市场。同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拓宽融资渠道,做大资产规模,增强资金实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资金保障,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2018年计划完成建筑施工产值45亿元,按每年5亿元递增,至2020年实现建筑施工产值55亿元,至2023年实现建筑施工产值70亿元。具体指标计划见下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基层单位 名称 |
2018年 产值指标 |
2019年 产值指标 |
2020年 产值指标 |
2021年 产值指标 |
2022年 产值指标 |
2023年 产值指标 |
1 |
三明区域 |
8 |
8.5 |
9 |
9.5 |
10 |
10.5 |
2 |
福州分公司 |
8 |
8.5 |
9 |
9.5 |
10 |
10.5 |
3 |
泉州分公司 |
8 |
8.5 |
9 |
9.5 |
10 |
10.5 |
4 |
南平分公司 |
4 |
4.5 |
5 |
5.5 |
6 |
6.5 |
5 |
厦门分公司 |
3 |
3.5 |
4 |
4.5 |
5 |
5.5 |
6 |
龙岩分公司 |
4 |
4.5 |
5 |
5.5 |
6 |
6.5 |
7 |
平潭分公司 |
2.5 |
3 |
3.5 |
4 |
4.5 |
5 |
8 |
漳州分公司 |
2.5 |
3 |
3.5 |
4 |
4.5 |
5 |
9 |
广西分公司 |
2 |
2.5 |
3 |
3.5 |
4 |
4.5 |
10 |
新城分公司 |
3 |
3.5 |
4 |
4.5 |
5 |
5.5 |
合计 |
45 |
50 |
55 |
60 |
65 |
70 |
(二)实现房地开发产值20亿元
加快推进已竞拍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建设。同时,根据房地产市场行情,审时度势,积极参与土地竞拍,继续扩大房地产经营规模。2018年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产值5亿元,按每年3-5亿元递增,至2020年实现房地开发产值11亿元,至2023年实现房地开发产值20亿元,培育成集团主营产业。具体指标计划见下表:
单位:亿元
房地产开发 |
2018年产值指标 |
2019年 产值指标 |
2020年 产值指标 |
2021年 产值指标 |
2022年 产值指标 |
2023年产值指标 |
5 |
8 |
11 |
15 |
18 |
20 |
目前公司正在实施的房地产项目情况
序号 |
项目名称 |
总投资(亿元) |
计划开工 时间 |
预计竣工 时间 |
1 |
一建·西江悦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2.56万㎡) |
5 |
2015年 |
2022年 |
2 |
一建·御品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53万㎡) |
4.57 |
2015年10月 |
2019年6月 |
3 |
漳州高新区兰庭小区(总建筑面积约51.56万㎡) |
24.1 |
2017年8月 |
2019年7月 |
4 |
下洋棚改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6.27万㎡) |
16.8 |
2018年7月 |
2022年12月 |
5 |
泰宁圳坝上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约11.64万㎡) |
5.83 |
2018年9月 |
2021年9月 |
6 |
沙县汽车北站地块(总建筑面积约3.59万㎡) |
1.92 |
2018年6月 |
2020年12月 |
7 |
三明学院限价商品房(总建筑面积约3.56万㎡) |
2.2 |
2018年12月 |
2021年12月 |
8 |
尤溪三奎新城F-03地块(总建筑面积约11.5万㎡) |
7.74 |
2018年8月 |
2021年8月 |
9 |
福州一建·陶然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2万㎡) |
3.58 |
2018年8月 |
2020年8月 |
10 |
大田碧桂园天誉二期A地块(总建筑面积约27.1万㎡,福建一建集团持股25%) |
1.7 |
2018年5月 |
2019年12月 |
(三)实现住宅产业化等其它综合产值10亿元
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加快钢管束混凝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充分挖掘劳务、贸易、园林、科技等子公司的潜力,积极拓展业务,实现同步发展。2018年计划完成住宅产业化等其它综合产值2亿元,按每年1-2亿元递增,2020年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2023年实现住宅产业化等其它综合产值1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国资委主任担任组长,市财政局、住建局和三元区政府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的服务福建一建集团公司工作小组,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指导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发展目标,调度督导重点工作事项进展,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重大问题,适时与企业签订涵盖市场开拓支持、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优惠、运输补贴、产值税收贡献奖励等内容的“一企一策”扶持协议。优先支持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级项目专项资金。
(二)推动做强做优。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强主业、做优产业链,追求集约效益型增长,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强化成本、质量、营销等各项基础管理工作,鼓励企业学习借鉴卓越绩效模式、精细化管理等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节能降耗,率先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模式。
(三)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对企业的项目用地需求和各类排放指标,予以优先安排。二是实施重点项目用电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增产增效用电补贴。三是加大资本金支持,财政、国资、住建等部门将资金、资产、企业注入到一建集团,2020年前注册资本金达到10亿元,满足特级资质企业资本金要求。四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实施方案,切实降低企业投资项目准入门槛。五是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优先满足其贷款需求。六是加强人才保障,鼓励和扶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我区创建或共建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引进管理、技术高层次人才,百亿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各类人才政策、住房政策、科技政策等。建立适合企业的人才薪酬激励办法。
(四)强化氛围营造。积极搭建企业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直接沟通联系渠道,完善区领导挂钩企业制度,主动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同企业家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站开辟百亿龙头企业专栏,及时跟踪报道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对贡献突出的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五)坚持一线督导。协调服务小组每月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企业具体问题。坚持日常督查与一线督查相结合,加强对企业实施项目推进情况督导检查和跟踪落实,狠抓协调推进,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