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粮满仓”——三明市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纪事

日期:2024-01-11 08:30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和福建省粮食主产区,近年来,三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聚焦粮食增产增效,扎实开展科技创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保障粮食安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三明市落实粮食面积243.1万亩、实现粮食产量95.88万吨,两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此外,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是全省唯一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设区市。

  一、科技建田 筑牢粮食安全“耕”基。一是绿色农田促提质。聚焦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发展,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促使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围绕水稻、稻种、茶叶等主要特色农产品,制定《三明市禁限用农药目录》(全省首个地方标准),相关指标要求大幅高于国家标准。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全省唯一),通过对农膜使用主体、乡镇回收点和回收企业三方进行补助,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推动3个县列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县(数量居全省第一),以点带面探索建立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二是高标准农田促增效。聚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项目区建成“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农田新格局,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集约用地效果。2023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2.28万亩,占省上下达任务的204.66%。建宁县通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助推农田变身稳产田、高产田,制种产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总产值超20亿元。三是智慧农田促增收。聚焦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提升,把农业机械装备作为农业科技的集成和大规模应用重要载体,扎实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全要素的“一站式机械化服务”中心。目前农业机械从田间插秧收割,头尾延伸,发展到种子选育,粮食加工,粮食制品销售,并进一步使用到果蔬轨道运输,食用菌采收等方面。全市农业机械化覆盖面超300万亩,4个县(区)入选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

  二、科技兴种 振兴粮食安全“芯”片。一是提升育种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提升三明种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支持三明市农科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高辣度辣椒育种创新中心、杂交水稻生产与繁育研究中心建设,福建省水稻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获批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三明(沙县)中国稻种南方研发展示基地打造集稻种研发、新品种试验展示示范、繁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研发服务平台,逐步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二是创新种业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借梯登高、引智聚力,建成由谢华安、张洪程、颜龙安等“两院”院士领衔的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形成品种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为三明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研究出台《三明市建设现代种业人才基地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三明市农科院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推动科研院所与60多家经营主体签订成果转化及横向技术服务合同,辐射推广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面积达330多万亩。三是探索科企共建合作模式。把科企合作作为加快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引进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先正达集团、大北农集团、科荟种业等10余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在三明建立稳定的育种基地。强化与中国农科院、上海农科院、隆平高科、荃银高科等全国种业科研龙头合作,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通过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持续开展水稻区域试验联合体项目,提升企业育种能力,拓宽品种审定渠道。科荟种业成为福建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天力种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水稻专业化制种企业。全市累计345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企业选育品种占比67.8%,逐步成为种业创新的主体。

  三、科技支撑 夯实粮食安全“饱”障。一是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双轮驱动”。围绕农业核心种源等重点领域,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和推广应用。2023年2个项目入选福建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项目,作为全省唯一市级项目承办单位,争取300余万元资金支持农业核心种源及其配套技术创新、种业企业培优,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三明市农科院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设立专项平台建设发展资金,建立以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为重点的“以奖代补”绩效考核机制,出台《推进三明市农科院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并连续举办四届福建省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推介三明市农科院自主选育和从省内外引进的名特优新品种4100多个,签订成果转化合作协议134项,推广面积1100万亩,产生经济效益超5亿元。二是规范标准和智能监管“双管齐下”。立足特色产业,制定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标准体系,使农业生产全过程有标准作为依据,《大田美人茶的四项团体标准》成为国家美人茶行业标准,三明市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被列为第十一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祥云银朵等2家企业获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单位(数量居全省第一);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和“手机监管巡查APP”,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智慧监管”网格体系。在全省率先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监管平台,对全市所有农兽药批发企业和屠宰场全覆盖监管,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追溯。三是智能防灾和智慧收储“双向发力”。智能化增强农业防灾减损能力和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防汛防灾,开发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在杜苏芮台风等汛情中做到精准预判、预警和部署,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满足田头贮藏保鲜和商品化处理需要,将乐县入选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实施县;持续筑好“粮仓”,全市现有13个现代化粮库,标准化仓容 39万吨。推广应用低温干燥、充氮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并配备粮情监控、虫害检测、智能控温等信息化系统,让粮食储备应急体系更健全、更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