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推进经合社“三化”发展助力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日期:2022-12-20 14:50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 |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部署,积极探索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经合社”)规范化、市场化、实体化发展路径,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有16个典型样本入选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案例,占比全省第一。

一、创新机制,推进经合社走规范化路子。建立健全登记备案等四项机制,规范经合社运行管理。一是建立登记备案机制。开展经合社登记赋码信息年检,建立“村级登记、县乡备案”工作机制,对成员重复确认、丧失成员资格等产生股权变化的予以调整,核实全市集体成员53万户222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42.7亿元。二是建立交叉任职机制。在全省率先推进经合社换届改组,健全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经合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推进村级党组织书记依法依章程担任经合社理事长。目前,完成换届的经合社落实村书记交叉任职1080人,占比99.6%三是建立内外监管机制。深化实施“点题整治”专项活动,出台或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工程建设项目和经济合同管理的通知》等监管配套文件15个,通过强化经合社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的内部制约,健全农经、纪检、财政等部门的外部监管,确保经合社议事决策、财务审批、资金使用等规范开展。四是建立共享分配机制。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关于“弥补亏损-提取公积公益金-向成员分配收益—其他分配”的分配顺序要求,修订经合社《章程》,建立与经营效益挂钩、以股份份额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实现向成员分红1036万元。

二、创新理念,推进经合社走市场化路子。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土地整治等举措带动经合社融入乡村产业发展,适应市场化需求。一是引导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抓好宁化县探索解决承包耕地细碎化问题机制试验全国试点,探索通过流转、入股、有偿退让等方式,将原有小田块、多地块交由经合社等主体集中连片合并归整,推动耕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并一块”,提高土地产出率。全市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86.3万亩,流转率达33.8%二是做强农业品牌推进优势产业集中。以推进全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为契机,集中资源打造三明蜜桔、建宁五子等区域公共品牌,认证“三品一标”产品数量598个,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25个,引导村集体参与合作经营,推动以村促企、以企带村。三是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生产要素集聚。推行“龙头企业+经合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通过“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培育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26家,借助龙头企业聚合优势,把集体土地等生产要素接入产业链条,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集体增收。四是搭建交易平台推动乡村要素增值。建成全省首个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流转管理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文件,推动交易服务下沉到村、业务覆盖全市,实现农村“闲散”资源加快进入市场“动”起来,已交易1478864.30万元,增值收益966.11万元。

三、创新模式,推进经合社走实体化路子。精选15个重点乡镇(村)试点创新五种发展模式促进村财增收。一是闲置资产盘活模式。立足闲置农房和宅基地日益增多现状,鼓励村集体多形式盘活利用。如将乐县蛟湖村统一流转“两闲”资产入股研学康养市场主体,获取资源转包和提供管理服务费用,带动村财增收21万元。二是文旅资源开发模式。引导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的村,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如尤溪县桂峰村依托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多渠道发展桂峰文旅产业,年接待旅游人数达15万人次,增加村财收入约26万元。三是特色产业带动模式。引导产业基础较好的乡镇(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如沙县区俞邦村成立俞邦片区农贸发展有限公司,推行“联村公司+国企+工坊”经营模式,统一开发销售板鸭等“俞邦”系列产品,2022年预计村财收入超过200万元。四是合股联营分红模式。鼓励村集体与成员之间开展合股联营,创办各类公司或农民合作社。如将乐县余坊乡以整治撂荒地为切入点,推动余坊等6个村领办专业合作社,吸纳1470名村民土地入股3200亩,村集体和村民资金入股430多万元,发展“种烟+水稻制种”“芙蓉李+油茶”等特色产业,获取收益分红90万元。五是生产服务创收模式。鼓励经合社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居间服务。如建宁县溪口镇瞄准小农户水稻全程生产托管需求,试点探索“经合社+农机手+小农户”双绑定运营形式,今年来整合个体农机手39名、农机具40台套,服务面积3.28万亩次,为村集体创收17万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