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提升农村建设品质

日期:2022-05-16 11:24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网站
| | | |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有颜值,更要有品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以“绣花”功夫全面打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攻坚战,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再出发。

  星光不负赶路人。截至4月底,全市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年度5类23项重点建设任务已完成投资11.60亿元,占总投资的61.64%,所有建设项目均按序时推进,其中8项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在省内排名靠前,成绩喜人。

  顶层设计“作战图”

  初夏,走进泰宁县朱口镇王坑村,“乡愁墙”绘画生动,村间小道蜿蜒整洁,宜居宜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连日来,工人们正加紧改造屋顶坡面,并对房屋外立面进行粉刷,原本形态杂乱的民居旧貌换新颜,逐渐形成以“杉阳明韵”为标志的统一建筑风格。

  村党支部书记卢远由介绍,按照“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原则,村里针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的平房,统一按照新徽派建筑风格进行立面改造,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青砖房则修旧如旧,留住乡愁村味。同时,不断推进道路拓宽、杆线下地、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既扮靓乡村“颜值”,也提升乡村“品质”。

  提升农村建设品质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今年3月,我市召开乡村建设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总结深化三明“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要求坚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理念,用好“一把手”推进机制、规划先导机制、农房建设管控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党建引领机制等各项机制,加快推动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锵音鼓舞,“战火”如荼。

  我市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专项主抓的工作机制,并实行农村建设品质提升“每月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观摩、每年一考核”项目推进机制,成立技术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健全激励促提升。我市用好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适时拨付项目启动资金,优先安排上报省级以上各类农村建设补短板项目;每月对9个部门23项指标所辖各县(市、区)工作进度进行排名,实行末位发言制度,构建真评实督、真抓实干的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顶层设计“作战图”,全市上下一心,干劲十足,高颜值、高品质的农村生活逐渐从规划蓝图走向现实。

  多管齐下抓落实

  “俞邦村火起来以后,我们周边村也跟着沾了光,不仅游客多了,产品也越来越好卖,联村公司还帮忙在线上做直播推广,去年销量翻番!”谈起事业发展,夏茂镇长阜村香之源面干厂厂长罗奋忠喜笑颜开。

  去年以来,沙县区夏茂镇以俞邦村为联建主村,串联起周边长阜、儒元、西街、松林、东街5个村的红边茶、龙峰溪等特色文旅资源,推出集小吃体验、红色研学、民俗展示、生态康养、茶艺互动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线路,打造俞邦片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切实推动片区共同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要串珠成链,连片成景。

  眼下,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宜居、文明乡风等方面,我市各县(市、区)重点打造一条“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努力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今年计划完成各类建设项目115个,已开工185个,开工率160.87%;完成投资15416万元,占年度计划14805万元的104.13%。

  目前,全市共有14个乡镇37个行政村位于闽赣交界处,如何进一步提升闽赣交界村人居环境?

  我市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常态化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整治行动,并强化要素保障,累计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短板项目资金800万元,争取资金总额为全省设区市最多。截至4月底,累计整治裸房180栋,拆除各类杂物间和附属房342栋,开展美化绿化16300平方米,创建市级美丽庭院52户,美丽宜居的闽赣交界村初步建成。

  厕所革命惠及千家万户。在建立市县两级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户用厕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我市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主参与厕所革命。2022年,我市计划完成农村改厕1864户,目前已完成1005户,进度位居全省第三。

  民生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办,美丽乡村建设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创新举措解难题

  绿色环绕,房屋整齐,道路宽敞……万安镇位于将乐县北部,生态宜居,交通便利。

  坚持“以人为本”“规划优先”,万安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地处偏远、自然灾害频发的吴厝地村、正溪村整村搬迁至集镇所在地万安村集中安置。这些年,通过与集中安置区党建联盟,万安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农村社区;依托金森、温氏、利农等龙头农业企业,万安逐渐形成“一鸭一树一菜一米”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吸纳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万安村民张锦平是个体养殖户。“我现在养鸭,年收入10多万元,不比在外打工挣得少,在老家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了,很满意!”张锦平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是我市破解“有新房没新村”问题的生动剪影。

  近年来,我市建立健全“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创新推行县乡村三级“房长制”,全面提升农村风貌管控水平。目前,全市20个农村新型住宅试点小区落实用地758.95亩, 672户开始房屋主体建设,其中583户已完成封顶(284户已入住)。今年1至4月,累计整治裸房4035栋,完成率40.35%,全省排名第二。

  为破解“多规冲突”问题,我市建立健全“一张图”规划先导机制,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以及“多规合一”要求,编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要求,2022年村庄规划编制任务计划完成658个,目前已开工938个,已完成533个,完成进度全省排名第一。

  村民“唱主角”,切实促进乡村治理常态长效。

  针对农村“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我市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等长效管护机制。目前,全市已有1069个行政村建立“积分制”,三元区、清流县、宁化县、大田县等地正加快推进以县域为单位实行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市场化运营,进度全省排名第三。

  青山绿水寄乡愁。一个个“颜值”与“气质”相得益彰的村庄,正焕发出新生机,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卢素平 季忠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