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四措并举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日期:2021-04-12 10:49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 |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四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脱贫政策总体稳定。落实中央5年过渡期要求,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目前,干部帮扶、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等政策保持不变。加强贫困动态监测和帮扶。充分发挥“一键报贫”在线申报系统作用,及时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重残重病易致贫户纳入监测范围,按户造册、重点帮扶。今年来,“一键报贫”共受理农户申报126户,经各级核查无新增监测对象。密切跟踪已脱贫户动态情况。做好2800套国定易地扶贫搬迁户产权证办理,目前已办理1251套,占比44.7%。认真摸排已脱贫户外出工务情况,目前全市外出务工脱贫户15649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914人。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深化“一革命四行动”,分类实施好“拆旧拓新整漂亮”2.0版和“穿衣戴帽扮靓丽”3.0版村庄清洁行动,着力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总结推广的“积分制”、“红黑榜”、“最美庭院”等典型做法,受到省上领导肯定。3月24日,《农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再次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给予重点报道。持续抓好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严格实施“县统筹、乡统管、地统筹、事统管”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竣工验收、巡查执法和旧宅基地退出等四个监管机制;加快24个市级农村新型住宅小区集中建设试点建设进度,加强县、乡两级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规范化建设,规范建房审批管理相关细节,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按规范。持续抓好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统筹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线建设和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工程,通过健全县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包推进机制,建立重点项目“两单一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线项目建设;用好用足省、市两级奖补资金政策杠杆,强化县域竞争,推动打造一批符合三明实际、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线。截至目前,全市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共谋划重点项目310个,年度计划投资6亿元;已开工项目243个,完成投资1.73亿元。

  三是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绿色+特色现代农业。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5大优势特色产业和26个“一县一业”特色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力争全年实现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1700亿元。突出抓好现代种业、生态茶和沙县小吃三大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新增长点。加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河龙贡米、建莲、美人茶等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动绿色+文旅康养产业。持续做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全域全产业链推进文旅康养,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积极培育休闲旅居、生态观光、山地运动、自然观鸟、培训研学等新兴业态。以“绿色+”为主线,推动建宁海峡云上牧歌田园综合体、尤溪侠天下、大田美人茶景区等特色产品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绿色+乡村振兴+两岸融合”。《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三明推动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三明市整合现有涉台资源,加强两岸乡建乡创、农业、森林康养等领域合作,打造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样板。稳步推进“3个10”工程建设,培育10个明台融合发展示范点、推动10个明台融合发展示范乡村建设、打造10个明台交流融合平台的

  四是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乡镇、村集中换届,采取乡贤回归、人才回引做法,选优配强乡、村领导干部,稳妥推进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推广“跨村联建”党建模式,因村施策,采取“党建联盟”“产业联盟”“区域联建”等不同联建方式,打破区域界限,统筹区域资源,推动各村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创新现代治理手段。推进大田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推广“数字阳春”等基层信息化治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融合网格化管理,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大农业智能装备应用,实施一批智慧农业项目,探索“互联网+乡村治理”路径,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红色、客家、闽学、农耕等文化资源,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内涵和成效,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