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记者站 黄言亮 文/图
“这段时间,一定不能下地干活,要按时吃药。”10月28日,将乐县光明镇界口村村医杨松涛反复叮嘱前来看腿疼的吴阿姨。
走进不算宽敞的卫生室,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混合着草药与时光的味道。这份医缘,始于他的童年。
“我的爷爷、父亲都是中医。”杨松涛今年64岁,他心中充满对家学渊源的敬意与怀念,“从小在家,我跟着他们学习认药、背处方。”家学熏陶如同春雨,润物无声。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从十二岁起,便从朗朗上口的《汤头歌诀》开始,一路背诵诸多中医典籍。
在他诊室的抽屉里,珍藏着几本父亲留下的、纸页已然泛黄的中医书籍,那是他的传家宝,也是他半个世纪行医路的起点。
凭借着扎实的家学底子和后来在卫生院的系统培训,杨松涛于1976年正式成为界口村的乡村医生。这一干,就是整整五十年。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
他的手机几乎24小时开机,人也几乎是24小时待命。“有事只要打电话,杨医生基本都能到。”这是村民们对他最朴实也最信赖的评价。无论深夜还是凌晨,无论风雨交加还是山路泥泞,只要乡亲们需要,他背起药箱就出发。
他的医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愈发精进。隔壁各布村的柯阿姨常年被胃痛折磨,辗转多地治疗,效果始终不佳,内心备受煎熬。杨松涛仔细辨证后,认为属于中医的“虚胀热”,于是为她开了“归脾汤”并进行加减化裁。
令人惊喜的是,仅仅服用了一个礼拜,柯阿姨的病情便明显好转。“起初认为中药没什么效果,没想到作用这么大。”柯阿姨感慨地说。
杨松涛目前管理着400多名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几乎每天的工作就是上午入户,下午坐诊,每到一户患者家里,总是叮嘱他们要按时吃药,遇到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联系。
尽管已从医五十年,杨松涛却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中医深似海”,这是父亲当年对他的告诫,他也一直铭记于心。如今,他依然保持着每天研读中医书籍的习惯,遇到疑难之处,便认真用笔记录下来,或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询求证。
随着医术和口碑的逐渐传开,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最远的甚至有人专程从南平市赶来,只为找他看诊。
在南口镇蛟湖村,乡村医生杨文森同样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今年51岁的他,走上从医之路,同样是受家人的深刻影响。
“父亲以前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杨文森回忆道,“那时候村里缺医少药,村民看病非常不方便。我看着父亲奔波的身影,就想着自己以后也能为村民们做点什么。”这份源于父辈责任感的朴素愿望,成了他人生方向的原点。
1989年,他怀揣梦想前往永安卫校学习,1991年学成归来,便在村里开办了诊所,从此扎根至今。
杨文森擅长运用艾灸、刺血等中医传统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上步村的廖大爷患有糖尿病,小脚趾溃烂长达半年多不见好转,家人心急如焚,甚至做好了截肢的打算。
2023年,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杨文森。经过杨文森细致的艾灸温通、刺血化瘀,并配合中药进行全身调理,廖大爷的创口竟奇迹般地逐渐愈合,最终避免了截肢,恢复了健康。
杨文森不仅是看病的医生,更是全村老幼的健康管家。面对村里日益增多的留守老人和许多腿脚不便的慢性病患者,他主动将服务延伸。他每月一次,雷打不动地义务为这些老人上门送去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药品。
“杨医生很负责任,每个月都会来给我送药。”蛟湖村上余布自然村的王奶奶说,多亏了杨医生,她出门拿药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这每月一次的“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送的不仅是药品,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与温情。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