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探索公立医院薪酬机制正向激励医务人员

日期:2021-07-05 15:19 来源:三明市卫健委信息科
| | | |
  “实行医生年薪制后,去年我因为外出进修了半年,年薪是21.6万元,前年是24.1万元。”6月29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睡眠心理科科长苏文理,分享了医改后他获得的红利,“与之前相比,我的工资翻了4倍。”
  今年37岁的苏文理,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他说,还未实行医生年薪制时,他的年收入约5.86万元,和他同年进来的一些同事,入职不久就离职了。
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收入太低。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财务科科长林良增,对此也深有感触。2010年3月,他从财务科调至人事科工作。那时,每到毕业季,他就和同事到各大高校“招兵买马”,因三明地处山区,工资待遇差,校招展台前经常无人问津。
  “省内招不到人,我们只能跑到安徽、湖南等省外高校‘抢人’。”林良增回忆,“当时,我们每年招聘的大学生大概20名,经常招不满,就算招进来,试用期一年还未满,很多人就和医院解聘了。”
  在林良增的印象中,这种“尴尬”的局面在5年后,就彻底改变了。“我们招进来的人基本都留了下来,极少有人离开,个别因为夫妻两地分居、返回原籍而离开,这都属于自然流动。”
  人才留得下来,得益于待遇的提高。“医改前,医生队伍年人均收入为5.82万元,现在为16.72万元,年均增长12.44%。去年,医生最高年薪达35万元。”2019年,调回至财务科后,林良增对医务人员薪酬的增长情况了然于心。
  这又是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一套全新的薪酬制度全面运行。
  改革前,医院绩效工资从医疗总收入中提取,因此医务人员实际收入与医院总收入紧密相连。然而,医生的本职看病问诊却不值钱,那么医生吃药商回扣就难避免,他们赚钱最容易的办法就是多开药、多用耗材、多做化验和检查。
  从2013年开始,我市通过“腾笼换鸟”,提高医疗服务性收入的空间,以“工作量”而非“创收量”来核定最终收入,医生多看病、看好病,做预防、做健康都能拿到更多薪酬。同时,取消医院对药品、耗材的加成,不将检查和化验收入计入职工薪酬,反列入控制指标,堵住医院与药厂、医生与医药代表间产生“回扣”的途径。
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
  让医生回归看病角色,“改”出了更多健康“红利”。
  自2013年以来,我市通过9次调整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共转移增加医院医务性收入57.39亿元。在看病总支出中,医生的诊疗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的比例从2011年的18∶60∶22,调整优化为2020年的41∶33∶26,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医药总收入年均增速从改革前的19.4%,下降至改革后的6.57%。
  在持续巩固医改的基础上,我市迈进医改第三阶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从“治已病”发展到“治未病”。2019年,慢性病一体化管理绩效考核奖励金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也纳入了公立医院的工资总量中。
  “简单来说,以前是‘你为医院赚了多少钱’,现在是‘你为医院做了多少事’,有本质区别。”在苏文理看来,现在的工资结构更加优化,从“以药养医”转变为“以技养医”,更能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药学部主任夏丽珍工作近24年,对医药改革感触最深。“以前中药加成大概25%,西药加成15%。以我们医院为例,如果不改革,总院药品耗材支出按年增长16%的速度计算,仅2020年药品耗材费用为2.86亿元,而实际为0.88亿元。”夏丽珍介绍,也就是说通过改革以来,仅药品耗材费用就节约了8.87亿元。
  群众负担减轻、医务人员收入增加,医改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数据显示,我市22家县以上医院工资总额由2011年的3.8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57亿元,提高3.08倍。2020年,医生最高年薪达59.80万元。
  “我的年薪2012年是3.86万元,2019年是19.18万元,去年是20.93万元,每年稳步提升,收入也更阳光了。我觉得社会地位提高了,幸福感也随之而来!”夏丽珍的话,道出了很多医务人员的心声。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丽萍 通讯员 徐倩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