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及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2-01-13 10:41 来源:三明市财政局
| | | |

 

  ——在三明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三明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有力促进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2021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35,125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8.87%,比上年增收23,569万元,增长2.12%。加上转移性收入1,681,54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96,740万元、调入资金583,40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733,777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29,217万元,收入总计4,459,808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8,996万元,比上年减支225,429万元,下降6.74%(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7%)。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31,525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9,15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648,582万元,支出总计4,008,26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451,548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663,702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98,827万元,比上年增长5.72%。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9,465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99.03%,比上年增收5,043万元,增长1.98%。加上转移性收入275,49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78,172万元、调入资金154,906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63,210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8,404万元,收入总计879,647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3,685万元,比上年增支1,424万元,增长0.25%(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7%)。加上上解上级支出38,475万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9,15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55,264万元、补助下级支出33,492万元,支出总计760,073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19,574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181,290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40,755万元,比上年增长5.61%。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96,819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5.51%,比上年减收188,991万元,下降15.94%。加上转移性收入37,453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08,848万元、调入资金65,086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006,504万元,收入总计2,214,710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64,889万元,比上年减支496,161万元,下降29.87%(同口径比上年下降25.9%)。加上基金上解支出278万元、调出资金419,067万元、债务还本支出471,796万元,支出总计2,056,030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58,680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94,878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102.65%,比上年减收84,007万元,下降22.17%。加上转移性收入2,701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9,959万元、调入资金54,769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02,967万元,收入总计495,274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89,506万元,比上年减支163,258万元,下降36.06%(同口径比上年下降34.39%),加上补助下级支出2,983万元、基金上解支出21万元、调出资金93,259万元、债务还本支出77,197万元,支出总计462,966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32,308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3,200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111.14%,比上年增收1,150万元,增长9.54%。加上转移性收入412万元、上年结余收入119万元,收入总计13,731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7,560万元,比上年减支3,324万元,下降30.54%。加上调出资金4,673万元,支出总计12,233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498万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904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115.58%,比上年减收363万元,下降3.92%。加上转移性收入412万元,收入总计9,316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722万元,比上年减支3,545万元,下降38.25%。加上补助下级支出148万元、调出资金1,982万元,支出总计7,85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464万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22,167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101.89%,比上年增收39,558万元,增长10.34%。加上上年结余收入330,240万元,收入总计752,407万元。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79,865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109.18%,比上年增支38,728万元,增长8.78%。收支相抵,年终结转272,542万元。 

  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入58,314万元,占年初预算数的99.13%,比上年增收14,469万元,增长33%。加上上年结余收入2,131万元,收入总计60,445万元。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58,445万元,占调整预算数的99.35%,比上年减支8,658万元,下降12.90%。收支相抵,年终结转2,000万元。 

  上述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为2021年快报数,请各位代表参阅附件,待年度财政决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工作情况 

  202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统筹财政资源,提升财政绩效,扎实做好“三抓一促”,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1.抓中心重服务,支持发展更加有力。围绕发展中心,发挥财税职能,加强政策聚焦、资金统筹,大力支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是大力向上争取支持。积极对接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政策,全市争取转移支付资金171.93亿元,同口径增长4.02%。争取债券资金171.74亿元,同比增长31.09%。争取省上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支持,确保两区合并后财力补助不减少并有所增长。二是支持项目带动。全力做好“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经费保障,市本级安排1,230万元,用于推动五大片区招商工作、保障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和专项招商活动经费,确保招商攻坚顺利推进。全市统筹11.39亿元,支持铁路、高速公路、中心城市路网、沙溪航道等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浦梅铁路三明段、兴泉铁路兴国至清流段建成通车。筹集16.29亿元,保障90个城市更新项目实施,加快补齐民生基础设施短板。筹措2.67亿元,用于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市政园林等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和维护,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三是推动产业发展。深化拓展“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助力百亿龙头企业和千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推动我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构建“433”现代产业体系。筹集3,634万元,落实研发经费投入分段补助、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保障我市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实施等,加快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筹措2,880万元,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全域全产业链发展。四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不折不扣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和税费缓缴政策,新增减税降费5.53亿元、缓缴税费1.23亿元,促进实体经济加快恢复增长。积极争取10.37亿元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资金贷款,惠及企业392家。统筹6.35亿元,支持生态新城、经济开发区等市管园区发展。全市整合资金资产14.87亿元,支持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2.抓攻坚强保障,助推改革更加有为。聚焦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加强资金调度,落实要素保障。一是支持医改。投入6.14亿元,支持全市公立医院改革,保障医改“六大工程”实施,三明市被列为全国首个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医改成为全国样板。争取中央财政医改专项补助资金5,000万元,支持提升我市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累计筹集9.31亿元,推进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迁建项目建设,支持我市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分别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二是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全市统筹8.25亿元,支持实施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进一步推进林票、碳票、福林贷、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探索,支持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保持全国领先。三是推进乡村振兴。争取省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补助资金3.52亿元,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8,995万元,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争取粮食生产发展资金3.79亿元,足额安排地方配套粮食风险基金,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四是加快沙县小吃特色富民产业发展。统筹2,000万元,成立沙县小吃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实施沙县小吃“五项提升”,继续推进“五化”转型。五是助推教育改革。筹集4,512万元,用于实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四大工程”,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助力打造三明改革新品牌。六是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统筹10.84亿元,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施长征出发地等生态文明试验区重大项目,获中央及省上奖补2亿元。 

  3.抓增收保底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面对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带来的增收困难,各级财税部门加强收入组织,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全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一是加强组织收入。强化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税源的跟踪服务、政策指导,规范税收征管,努力聚财增收。做好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后的征管工作,有效防止非税收入流失。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全市闲置资源资产处置收入5.05亿元。进一步做大国有资产经营收入规模,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二是强化支出管理。有序把握支出节奏,分清项目轻重缓急,确保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等重点领域资金需求,确保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正常运转。继续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三是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加强“三保”预算事前审核,全市安排支出170亿元,及时足额保障“三保”支出。市本级在土地基金短收9亿元的情况下,通过动用稳调基金、偿债基金弥补缺口,保障了“三保”以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建立健全县级库款动态监控机制,对国库运转困难的县级财政及时调度资金给予支持,防范出现国库库款保障不足风险。 

  4.抓弱项补短板,民生保障更加扎实。全市民生支出245.56亿元,同比增长3.78%,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一是疫情防控保障有力。全市统筹2.54亿元,重点支持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疫情防控人员补助、设备和防控物资、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应急物资保障、提升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保障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应检尽检”等方面。统筹安排2.96亿元,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的疫苗及接种费用财政补助比例从30%提高至100%,支持全民免费接种疫苗。二是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安排8,553万元就业补助资金,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创业。全市筹措2.43亿元,提高城镇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预算安排3.25亿元,弥补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争取工伤、职工医保省级调剂金2.24亿元,确保政策及时兑现。省市下达1,543万元,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预算安排1,200万元,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省市下达907万元,加快建立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全市统筹9.62亿元,实施老旧小区、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是教育发展提质增效。累计筹措14.69亿元,支持加快市本级办学能力提升,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支持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落实“双减”政策、推动课后服务扩面提质,实施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健全全覆盖学生资助体系。四是文体事业稳步提升。全市筹集3.37亿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深化沪闽(三明)文旅合作和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筹措1,728万元,扎实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巩固提升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成果。统筹8,800万元,推进我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支持全民健身运动等。五是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全市统筹2.27亿元,支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消防事务、防灾减灾救灾等领域经费保障。安排综治(平安建设)经费1.47亿元,保障城乡综治、平安创建、扫黑除恶等工作,我市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统筹2,078万元,将全市191个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社区有效运转。 

  5.抓改革严管理,理财绩效更加凸显。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不断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推进财政改革创新,着力提升财政理财成效。一是依法接受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关于2021年预算草案和预算调整方案等决议、审查报告,依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决算、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情况,充分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压实审计整改责任,限时按项逐条落实整改要求。二是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在2020年改革试点基础上,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性。积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预算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加强事前评估、事中审核、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扎实推进市县财政管理绩效工作,清流、将乐、宁化、明溪、尤溪等5个县进入全国前200名,连续两年位列全省设区市第1名。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市本级统筹安排19.07亿元用于偿还政府性债务本息,严格按照省定限额举借政府债务,从严控制债务规模,全市法定债务余额控制在限额以内。加大政府债券项目督查力度,督促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进一步规范债券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做好直达资金监督管理,及时下达直达资金49.85亿元,提高资金拨付效率。推进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提质扩面增效,惠及295.17万人次。提升评审效能,完成评审项目114个,审减资金2.04亿元,综合审减率8.67%。 

  各位代表,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及广大纳税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源建设成效有待提升,大项目好项目较少,特别是重大生产性、税源性项目不多;各级财政收支仍处于紧平衡状态,部分基层 “三保”压力仍然较大;个别县(市、区)政府债务负担较重,偿债压力较大,等等。下一步,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2022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培育、壮大财源,优化结构、精准支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守住底线、安全持续,加强管理、提升效能,依法理财、严肃纪律,增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政保障能力,为建设“一区六城”、奋力谱写三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2022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安排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代编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888,8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89,973万元,增长5%。其中:代编地方级收入1,191,9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56,775万元,增长5%,加上转移性收入902,851万元、调入资金485,986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2,835万元,收入总计2,653,572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653,572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62,8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2,045万元,增长5%。其中:地方级收入272,44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12,975万元,增长5%,加上转移性收入141,681万元、调入资金97,42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6,864万元,收入总计548,414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548,414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代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10,975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加214,156万元,增长21.48%,加上基金补助收入1,930万元,收入总计1,212,905万元。全市代编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97,454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149,069万元,下降15.78%,加上基金上解支出90万元、调出资金415,361万元,支出总计1,212,905万元,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92,400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减少2,478万元,下降0.84%,加上基金补助收入978万元,收入总计293,378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18,06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54,561万元,下降20.09%,加上基金上解支出90万元、调出资金75,228万元,支出总计293,378万元,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代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4,901万元,加上转移性收入280万元、上年结转1,498万元,收入总计26,679万元。全市代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9,037万元,加上调出资金7,642万元,支出总计26,679万元,收支平衡。 

  市本级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企业有83户,比上年增加3户。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8,968万元,加上转移性收入280万元、上年结转1,464万元,收入总计20,712万元。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696万元,加上补助下级支出544万元、调出资金5,472万元,支出总计20,712万元,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441,417万元,比上年增加19,250万元,增长4.56%。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471,692万元,比上年减少8,173万元,下降1.7%。当年收支缺口30,275万元,通过动用上年滚存结余、争取省级调剂金补助及清算市县两级工伤保险基金弥补,收支平衡。 

  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入62,597万元(含一般公共预算安排36,500万元),比上年增加4,283万元,增长7.34%。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64,597万元,比上年增加6,152万元,增长10.53%。当年收支缺口2,000万元,通过动用上年滚存结余弥补,收支平衡。 

  以上收支项目,请各位代表参阅大会相关文件。 

  三、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扎实做好2022年财政工作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扎实做好“三抓一促”,深化“五比五晒”,推进“四个再出发”,打好“八大攻坚战役”,建设“一区六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更好助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一)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一是支持有效投资。深化“五比五晒”,落实“大招商招好商”攻坚战役部署,发挥财政资金政策导向作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引进落地,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让“骨头长肉”。大力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聚焦“两新一重”、城乡建设等关键领域,做好项目策划、储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夯实财源基础。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借助“基金云”平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二是支持产业提升。用好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省级技改资金,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推动工业稳定增长。支持三钢加快转型升级,助力打造千亿企业集团,巩固骨干财源。落实中央和省市政策,支持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支持打好绿色经济发展攻坚战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加快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三是支持实体经济。用好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协同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用好用足商贸发展资金,促进新型消费加快成长,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持生态新城、市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增强园区财税贡献。支持重点后备企业上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不折不扣落实落细新的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二)着力推动城乡建设。一是支持中心城市做大做强。统筹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推进三沙生态大道等关键节点项目,支持三沙生态旅游区、生态新城、瑞云智慧新城、荆东教育新城“一区三新城”建设。大力向上对接争取,积极争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和海绵城市。统筹用好城建等资金,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支持“依法和谐征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投入增长机制,支持实施乡村振兴“六大行动”,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五年过渡期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资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落实惠农扶粮政策,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支持打造国家级现代种业创新基地。三是推动区域协作。统筹科技、文旅资金,支持深化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沪闽(三明)文旅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加快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泉三高端装备产业园、厦明火炬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项目尽快落地。 

  (三)着力优先保障民生。一是强化民生领域投入。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八成左右,落实好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资金保障,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促就业、保稳定作用,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全面强化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支持实施“托育园”、微游乐园、“长者食堂”等项目,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三是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落实经费保障,做实全民健康管护体系,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释放医改红利。积极筹集资金,推进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项目建设,启动市级传染病医院建设,支持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共建。继续做好疫苗及接种费用、重点人群核酸检测经费保障,支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四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教育经费保障,继续支持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建设。发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发展等专项资金作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支持深化“总校制”改革,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支持探索老区苏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发展样本。五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要素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文体需求。六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支持打好“平安三明”攻坚战役。持续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推动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 

  (四)着力增强财政可持续性。一是进一步做好收入组织工作围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对接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争取中央及省给予更大支持。加强对财税收入形势分析,进一步做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要税源的跟踪服务,促进主体税收的稳定增长。多形式盘活长期低效、闲置存量资产资金,提高资产运营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率。规范非税收入征管,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密切跟踪中央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税制改革等动态,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努力实现体制生财。二是提高财政支出效能。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压减一般性支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加强四本预算统筹衔接,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增强重点领域财力保障。密切关注基层财政运行风险,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和“三保”支出,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三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我市已进入偿债高峰期,要扎实做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加强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的全链条、全方位管理,统筹做好偿债资金安排,进一步压实偿债责任,确保妥善处置化解债务存量,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专项债项目绩效管理和常态化风险监控,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债券资金使用高效、风险总体可控。 

  (五)着力提升理财水平。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打破支出固化格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注重绩效结果在预算安排、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确保到2022年底各县(市、区)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二是落实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发挥乡村振兴(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功能,提高惠农惠民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准性,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三是加强财政监督。推动财政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发力,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督能力和水平。围绕财税政策落实、防范化解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等开展监督检查,强化政策跟踪问效。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与时俱进促发展,精准施策提质效,全面做好财政各项工作,助力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