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日期:2021-02-05 08:50 来源:三明市财政局
| | | |

 

——在三明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三明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三明市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着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各项工作,全力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

(一)2020年预算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11,556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101.3%,比上年增收33,949万元,增长3.15%。加上转移性收入1,628,446万元、上年结转收入225,945万元、调入资金571,950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388,474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59,373万元,收入总计4,085,744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348,527万元,比上年增支182,776万元,增长5.77%。加上上解上级支出133,409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130,7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86,958万元,支出总计3,899,59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86,150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589,991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1,701,543万元,比上年增长1.04%。

    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4,422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8.17%,比上年增收342万元,增长0.13%。加上转移性收入234,612万元、上年结转收入76,516万元、调入资金135,884万元、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转贷收入56,432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053万元,收入总计814,919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71,345万元,比上年增支67,920万元,增长13.49%。加上上解上级支出41,955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35,00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50,44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44,462万元,支出总计743,202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71,717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加上上划中央收入162,920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417,342万元,比上年下降7.77%。

    2.政府性基金预算。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185,810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98.52%,比上年增收285,189万元,增长31.67%。加上基金补助收入111,100万元、上年结转收入115,578万元、调入资金103,071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853,345万元,收入总计2,368,904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636,521万元,比上年增支795,422万元,增长94.57%。加上调出资金355,770万元、债务还本支出221,589万元,支出总计2,213,88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年终结转155,024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78,885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101.79%,比上年增收147,714万元,增长63.9%。加上基金补助收入17,198万元、上年结转收入33,930万元、调入资金82,551万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转贷收入185,559万元,收入总计698,123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449,095万元,比上年增支214,735万元,增长91.63%,加上补助下级支出7,447万元、调出资金84,666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05,604万元,支出总计646,812万元。收支相抵,基金年终结转51,311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12,050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99.09%,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38万元,收入总计12,188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0,938万元、调出资金1,192万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58万元。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9,267万元,占年度调整预算的100%,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9,267万元,收支相抵平衡。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81,713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5.01%,比上年增加12,332万元,增长3.34%,加上上年结余388,007万元,收入总计769,720万元。全市统筹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440,61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12.73%,比上年增加69,113万元,增长18.6%,年终结余329,104万元。

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3,875万元,同口径增长15.75%,加上上年结余25,389万元,收入总计69,264万元;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完成67,109万元,占年初预算的113.9%,比上年增加8,576万元,增长14.64%,年终结余2,155万元。

上述收支预算的执行情况为2020年快报数,请各位代表参阅附件,待年度财政决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二)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工作情况

    2020年,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围绕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发挥财政职能,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

1.精准发力,持续做实“四篇文章”。统筹财力,精准聚焦,持续发力,扎实做好“四篇文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一是大力向上争取,红色三明优势更加彰显。支持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用足红色品牌,全市争取各类资金175亿元,比增11.93%。其中:中央直达特殊转移支付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38.79亿元,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资金18.95亿元、比增61.6%,有力保障 “六稳”“六保”资金需求。二是兑现政策措施,工业三明更富活力。争取省级技改基金贷款2.58亿元,推动制造技术改造提升。统筹资金5,545万元,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专项、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和奖补配套等,提升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三是加大探索创新,绿色三明生态更优。累计筹集资金47.78亿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获财政部绩效评价优秀等次。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排污权出让累计成交4.22亿元,居全省第一。统筹资金20.34亿元,用于大气、水、土壤、重点流域和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环境持续做优。四是支持补短固优,文明三明更具魅力。市级财政统筹资金9.11亿元,支持43个“城市双修”项目建设,推进市区基础设施补短板。筹集资金3.82亿元,支持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污水管网和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等,提升全市人居环境。统筹资金0.93亿元,用于红色遗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展馆(三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央苏区纪念馆等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2.强化保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在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2020年卫生健康支出37.35亿元,比增21.73%,其中市本级支出14.82亿元,比增26.23%,远高于同期财政收支增幅,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资金。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第一时间足额下达疫情防控资金4亿元,确保城乡居民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医疗机构不因支付政策而影响救治,确保基层组织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疫情防控。二是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免各项税费17.05亿元,其中企业社保减免10.71亿元,减轻疫情对企业的影响,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支持行政事业单位、国企带头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4,529万元,筹措资金3,000万元用于消费券发放和“乐购三明”直播,加快企业商户复商复市。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争取纾困专项贷款13.89亿元和疫情期间重点保障企业贷款7,146万元,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争取创业担保贷款2.8亿元,为创业群体减免利息2,326万元。兑现稳就业奖补及稳岗补贴1.46亿元。四是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建立“定期报告+重点关注”制度,在预算安排和库款拨付等方面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基层“三保”支出150.16亿元,有力保障“三保”支出需求。

3.主动应对,厚植财源力保增收。面对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带来的减收压力,各级各部门迎难而上,沉着应对,多渠道拓展财源、组织收入,有效扭转收入下滑趋势,实现财政增收。一是出台财源培植新举措。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增收节支27条措施、财政增收10条措施,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促进税源聚集,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5%,税性比重70.17%,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二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五比五晒”,推进 “项目攻坚年”活动,多渠道筹集31.24亿元,支持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道等交通重点项目,确保重点项目税费接续。三是支持市管园区发展。推进联办园区管理、债务、税收 “三归边”体制改革,争取各类债券资金9.31亿元,支持市管园区加快发展,生态新城、市经开区实现税收1.3亿元,比增8.86%。四是优化调整市区财政体制。围绕市区行政区划改革,出台市区财政体制调整方案,增强区级财源培植积极性,激发市区发展活力。

4.加大投入,优先保障民生改善。注重节用裕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钱花在刀刃上,安排民生支出272.64亿元,比增7.8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42%,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一是支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统筹扶贫专项资金7.35亿元,其中市本级整合乡村振兴、交通、少数民族、水利等涉农资金8,880万元投向贫困地区,为我市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二是加大教育补短板力度。统筹资金6.3亿元保障市区20个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顺利实施,加快弥补学位缺口。争取补助资金9.86亿元,支持公办幼儿园、校舍安全长效机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目标。筹集资金2,918万元,支持实行中高考五项关怀举措,在全省率先实现中高考考场100%安装空调。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多方筹集资金14.89亿元弥补我市社保基金收支缺口,确保社保基金平稳运行。争取补助资金9.07亿元,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50元/人。筹集资金2.05亿元,落实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标准,努力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四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全市医改投入15.9亿元,支持探索创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医改3.0版新经验,其中市级财政统筹6.86亿元,支持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建设,加快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和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设施。五是深化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统筹资金1.35亿元,支持“平安三明”建设,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提升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5.优化管理,不断提升理财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监督,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强化绩效激励和约束,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益。一是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关于2020年预算草案的决议和审查意见,严格落实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和调整、政府债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等制度,充分研究吸纳代表委员意见建议,提高建议提案办理质量。二是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全面梳理到期地方政府债券,督促各县(市、区)做实做细偿债计划,确保政府债券本息全部按期足额偿还;加强全口径债务统计监测,依法合规化解隐性债务;将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压实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控在省定限额内。三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实施以零为基点的零基预算编制模式。清理部门预算行政事业性专项,规范预算单位经费支出。四是全面推进绩效管理。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核减专项资金5,200万元。我市5个县进入全国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前200名,市级财政获全省绩效考核第一名,全市获正向奖励资金6,600万元。五是强化支出管理。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清理收回各类结转结余资金1.47亿元,全部用于重点领域。提高财政投资评审效率,进一步压缩评审时限,完成预、决(结)算评审项目139个,审减金额3.8亿元,审减率6.98%。推行政府采购网上超市,全市网超采购金额1.54亿元,比增41.28%。

各位代表,2020年财税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为“十三五”规划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五年,是我市发展持续加速、综合实力提升、质量效益增强的五年,也是财政高质量发展的五年。这五年,财源培植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增长,财政实力稳步提高。在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情况下,五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  522.0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25倍,年均增长3.48%,扣除营改增、减税降费等政策调整因素,同口径年均增长6.72%。五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1,493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66倍,年均增长6.83%。这五年,向上争取资金力度持续加大。五年累计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76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241亿元,年均增长4.37%;争取政府债券资金546.2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402.26亿元,增长279.4%。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基地示范,获中央财政6亿元补助和3,000万元奖励资金;入围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试点城市,累计获中央、省补助资金28.32亿元。这五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力度持续加大,民生保障逐年增强。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达272.64亿元,是2015年的1.41倍,年均增长7.18%,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直保持在八成左右,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教育支出70.2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7.35亿元、扶贫资金支出8.04亿元,年均增长达7.15%、6.93%、17.97%。这五年,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有效促进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发展。五年累计减税降费达到37.38亿元,其中减税22.95亿元、降费14.43亿元,为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创新活力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五年,重点保障和服务发展更加积极有为。五年累计筹集资金362.9亿元,保障沙县机场建成通航和航线培育,支持南龙铁路、厦沙高速、莆炎高速等铁路、公路建成通车,推进三明南站、市区城市绿道及公共自行车道建设,推动市区第二水源、列东大桥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效提升我市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这五年,财政改革力度持续加大,财政运行绩效稳步提升。政府债务始终控制在省定限额内。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体系,率先开展扶贫资金监管系统试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和零基预算改革试点,为全省探索改革经验。

“十三五”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财税干部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低速增长,支出需求保持旺盛,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社保基金缺口呈逐年扩大趋势;个别县(市)政府债务偿债压力较大。我们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1年预算草案

2021年我市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做实“四篇文章”、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扎实做好“六稳”、“六保”。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全面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抓实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财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综合考虑各种收支增减因素,根据积极稳妥的原则,对2021年全市及市本级预算安排如下:

    (一)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代编预算1,752,58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加51,037万元,增长3.0%。其中: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代编预算为1,144,900万元,比上年增加33,344万元,增长3.0%,加上转移性收入873,497万元、调入资金355,898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87,215万元,收入总计2,461,510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2,461,510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预算为429,85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加12,508万元,增长3%。其中: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为262,000万元,比上年增加7,578万元,增长3%,加上转移性收入161,517万元、调入资金114,461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2,965万元,收入总计560,943万元。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560,943万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代编预算为1,285,034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加99,224万元,增长8.37%,加上基金补助收入1,286万元,收入总计1,286,320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代编预算为945,879万元,比上年年初代编预算增长38.98%,加上基金上解支出90万元、调出资金340,351万元,支出总计1,286,320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为372,3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减少6,585万元,下降1.74%,加上基金补助收入831万元,收入总计373,131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为272,816万元,比上年年初预算数增长24.58%,加上基金上解支出90万元、调出资金100,225万元,支出总计373,131万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代编预算为11,21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48万元,加上上年结余58万元,收入总计11,424万元。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代编预算为8,131万元,调出资金3,293万元,支出总计11,424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市本级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企业有80户,与上年持平。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7,704万元,安排支出5,722万元,调出资金1,982万元,当年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统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473,179万元,比上年增加47,591万元,增长11.18%。支出预算为477,412万元,比上年减少30,313万元,下降5.97%。

其中:市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预算为58,826万元,比上年增加14,951万元,增长34.08%。支出预算为58,826万元,比上年减少8,283万元,下降12.34%,当年收支平衡。

以上收支项目,请各位代表参阅相关大会文件。

三、加力奋进,敢担善为,统筹推进2021年财政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应对困难挑战,扎实做好各项财政改革发展工作。

(一)聚力“四篇文章”,培育壮大财源。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持续做实做足“四篇文章”,不断夯实财源建设基础,促进财源建设提质增效。一是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巩固拓展提升“三明实践”,发挥“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品牌优势,把握国家新一轮支持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向上争取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密切跟踪中央赋予省级税收管理权限对市县影响,关注消费税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进展,积极跟进增值税、消费税等税收立法进程,开展前瞻性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努力实现体制生财。二是加大工业产业扶持力度。支持三钢等一批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第二产业恢复增长,尽快扭转第二产业税收占比下降趋势。积极争取省级技改基金,支持市级重点工业企业技改、增产增效,夯实税收增长基础。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化管理,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三是大力支持园区加快发展。加大政策、资金等要素资源整合,加快生态新城、市经开区发展,提升园区财税贡献度。重点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加快制定财税扶持政策,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培育可持续财源。四是落实落细财源培植措施。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增收节支27条措施、财政增收10条措施,完善财源培植机制,提升财源培植成效。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重点企业上市融资,为财源培植打好基础。积极扶持生产型出口企业自营出口,增加外贸出口量,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统筹财政资源,推进协调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支持做大做强市区经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一是保障市区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五比五晒”,聚焦“项目攻坚年”,争取中央和省级预算内投资、发挥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撬动作用,推进市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健全完善投资促进机制,加大招商力度,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开展“乐购三明”促消费行动,推进市区“夜经济”发展,加快打造六路商圈,推动消费扩容提质。二是持续推进“城市双修”。支持市区土地收储,推动荆东、荆西等南部片区和贵溪洋、三沙生态旅游区等北部片区开发,拓宽市区发展空间。发挥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支持城市道路、停车场地、污水管网等项目实施,推进市区环境持续向好。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构建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支持高优粮食、绿色林业、精致园艺、生态养殖和现代烟草等优势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保障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粮食安全。用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坚持共享理念,兜牢民生底线。坚持量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支出与财力状况相匹配,增强民生政策可持续性,着力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共建共享。一是支持教育事业协同发展。支持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支持中小学建设和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争创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三明学院向应用型院校转变,保障教师队伍工资待遇水平。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统筹资金,支持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保障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全面强化养老、失业、工伤、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积极研究应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及工伤保险收支缺口措施,大力向上争取支持,兜住社会保障底线。三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支持科学精准防控,支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推动市第一医院生态新城分院、疾控中心建设,推进闽西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基础设施。四是推进文体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促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支持广泛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做好我市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会、西安全运会的服务保障工作。五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支持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支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支持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做好政法部门经费保障,支持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三明”建设。

(四)加强创新引领,深化财政治理。坚持用改革创新办法破解难题,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一是严格控制支出。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切实增强预算约束力。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继续严控会议、差旅、培训、出国等一般性支出,加大对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力度,统筹用于重点领域。二是加强预算管理。市本级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逐步推进县级改革试点。探索财政支出标准化,更好发挥标准在预算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年初预算安排有机衔接,消减或取消低效无效资金。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推动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示范点建设,力争更多县(市、区)考核成绩进入全国前列。四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强化“借、用、管、还”的全链条、全方位管理,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加强专项债券绩效管理,对债券资金使用实行穿透式、全过程监控,坚决避免“只借不管”“重借轻管”。抓实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工作,重点支持永安市、沙县纳入全国建制县隐性债务化解试点,确保我市不发生区域性风险。五是优化财政投资评审。加强对项目预算的评审,遏制项目投资的高估冒算。通过项目竣工决(结)算评审,控制政府投入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干字为先。2021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推动我市“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新时代新三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