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携手助残路 沪明同心结硕果
从黄浦江边到沙溪河畔,一份跨越山海的约定,为无数残疾人的生活注入了新希望。
2022年末,《上海市与三明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沪明两地残疾人事业自此便开启了协同发展的全新篇章。在这场合作中,两地残联部门秉持“同心同向、优势互补”理念,持续深化对口合作,在康复技术支持、就业培训指导、智慧助残服务和文化体育等领域深耕细作。
如今,一批批重点合作项目从框架蓝图变为实景答卷,一套协同高效的扶残助残新机制逐步成型,为两地残疾人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动力。
项目为基:
激活扶残助残新动能
对口合作,关键在项目,核心在实效。为了让上海优质资源精准对接三明残疾人需求,两地残联采用“领导带队实地考察+需求清单精准匹配”模式,先以一份对口合作框架协议划定方向,再以具体合作项目为抓手,推动协作从“纸上谈兵”走向落地生根。
今年7月,由上海市杨浦区残联出资,市残联、沙县区残联指导建设的“爱心助残驿站”康健苑正式揭牌成立。项目依托沙县区南阳乡“爱心助残驿站”现有阵地,嵌入式打造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配备了适配不同残疾人群体的专业康复健身器械,让残疾人在便捷锻炼的同时,能系统掌握自我健康管理技能。
“现在有了专业的健身器材和舒适的锻炼环境,我每周都会来打卡,不仅身体舒展了,还学到了不少残疾预防知识,心里特别踏实!”正在南阳乡“爱心助残驿站”康健苑体验健身器材的残疾人老张由衷感慨,真切的体验让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理念深入人心。
残疾人服务的“云端跑道”也在同步刷新。依托沪明残联对口合作框架,40万元项目资金成功落在市智慧助残服务中心建设上。中心集成辅具适配服务平台、康养服务平台、社区辅具共享服务平台等维度开展综合助残服务,并建有沉浸式体验及产品展示区,可实现“线上+线下”高效便捷服务。
民生为本:
提升残疾群众幸福感
7月23日至25日,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专家团队带着精湛的医术与深厚的经验,深入三明的基层康复医院。这场康复送教培训与义诊活动,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次温暖的携手。
培训课上,专家们将康复评估、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实用技能拆解为“理论讲解+实操演示”的鲜活课程;义诊现场,他们坐在问诊一线,为患者细致检查、研判病情,手把手指导居家康复技巧,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这是沪明残联深化对口合作的又一重要实践——通过主动打破地域壁垒,推动上海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三明基层一线,既为当地康复工作者“充电赋能”,也将协作成果转化为民生实效。
围绕残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沪明两地残联坚持“民生为本”导向,持续开展“送教培训+专家义诊”行动,连续两年邀请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的专家团队赴三明开展义诊送教活动,为全市近200名康复机构医师、治疗师及业务骨干量身定制培训课程,累计举办康复培训2期、义诊4场,有效提升三明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水平。
同时,针对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需求,与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深度合作,举办残疾儿童康复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班,先后培养60名专业教育康复人才。创新构建“高校专家—基层从业者—特殊儿童家庭”三方协同发力的实践模式,已举办线下培训班6期,并成功举办三明市特殊儿童康复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大赛,培育出2家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单位,为三明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筑牢专业根基。
资源共享:
绘就跨域合作新图景
在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的训练场上,我市5名残疾人运动员苗子正在接受专业系统化训练,他们承载着三明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这份让三明残疾人运动员苗子迈向更高舞台的机遇,源于2024年6月创新开展的三方联合选拔机制。当时,市残联首次联合上海市残联、福建省残联在本地开展残疾人运动员苗子选拔活动,经过严格筛选,5名优秀运动员苗子脱颖而出,获得赴沪训练的机会。
这场跨越山海的体育人才培育合作,不仅打破了地域间体育资源的壁垒,更填补了三明残疾人体育专业训练领域的短板。通过将上海的优质体育训练资源与三明的运动员苗子储备精准对接,为残疾人实现多元发展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让协作的力量在追逐梦想的赛道上持续发力。
在就业帮扶板块,两地残联同样探索出资源共享的新路径:聘请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绒绣老师及资深手工艺人到三明授课,举办非遗绒绣编手工培训班,培训20名残疾人学员,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联合各大平台、企业搭建销售网络,让学员的绒绣作品能通过线上店铺、线下展会走向市场,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在家中就业”。
康复服务水平提升、就业渠道拓宽、文体事业进步……眼下,沪明残联对口合作正朝着“更大空间、更高层次”稳步迈进。展望前路,两地的协作探索还将持续深化,为更多残疾人托举起充满希望的明天。(梁梦婷 通讯员 陈梦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