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车间内的焊接机器人正精准焊接机座筒体。
深秋的三明,发展热潮涌动。在机械轰鸣声中,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重点项目施工正酣,全市工业经济划出了一道强劲有力的上行线,彰显着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活力。
三明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体系完整,工业基础扎实。
“十四五”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钢铁与装备、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36.86%的占比,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亮眼数据,勾勒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生”
“我们的焦化、炼铁等环节需要15类关键辅料,现在周边园区30家配套企业能实现90%本地供应,物流成本降低18%,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40%。”三钢集团生产运营部部长陈荣发的介绍,道出了三明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发展密码。
作为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的“链主”企业,三钢集团的集聚效应,正是我市产业根基不断夯实的核心逻辑。
重点产业提档升级的步伐持续加快。“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钢铁与装备、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其工业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8.96个百分点,达到36.86%。
依托海斯福、翔丰华等龙头企业,我市形成涵盖氟化工、石墨负极材料的产业集群,其中“新材料(氟及石墨烯)・三明”成功入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明溪县生物医药产业跻身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全省首家氟化工院士工作站,引进陈庆云院士团队破解技术难题,推动3家企业新增产值3.8亿元。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让重点产业成为工业经济的“压舱石”。
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结出硕果。通过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全市“十四五”以来新增入规企业526家,培育龙头企业46家。
位于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福建省展化化工有限公司从山区小厂成长为全球最大过硫酸盐生产企业,其过硫酸钠单品产能占全国60%、全球40%,并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绿色工厂。
“当地‘一企一策’给了我们奖补资金,从技改到出口全流程支持,让我们能安心深耕细分领域。”展化化工总经理高龙强介绍。
而海斯福凭借在含氟精细化学品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带动园区内8家配套企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目前,我市已有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家企业获评国家或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梯度培育的“金字塔”结构逐步成型。
优质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一发布就收到‘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的推送,去年申请的设备更新再贷款,不到一个月就到账了。”福建隆源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对我市的企业服务赞不绝口。
该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数据互通,“十四五”以来已发布惠企政策1292条,阅读量达138万人次,兑现惠企资金7.05亿元,解决用工、资金等难题4227个,企业满意率实现100%。
对于海斯福这样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平台还专门协调高校科研团队对接,帮助解决了3项关键工艺难题,研发周期缩短近30%。
从“传统制造”到“智绿融合”
“原来人工焊接每班最多8台,现在机器人能做10台,工艺精度还更高。”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龚辉指着车间里的焊接机器人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公司主产品机座日均产能从4台跃升至16台,成为我市产业向新向绿转型的缩影。
创新驱动让转型底气更足。“十四五”以来,我市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家、市级44家,机科院海西分院获评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累计为省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0余家次,连续四年斩获全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全省唯一”的突破。
绿色发展成为鲜明底色。
走进将乐金牛水泥厂区,投资3.2亿元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正加紧施工,项目建成后氮氧化物排放量将降至5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减污染物1200吨。
这是我市落实“双碳”目标的生动实践——我市已出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方案,及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4个分行业碳达峰方案。“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24家、省级60家,培育省级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绿色设计产品10项。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居全省前列。
“绿色转型不是减法,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价值提升的加法。”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字赋能激活转型新动能。依托《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我市开展“千员万企”数字化诊断740家(次),选派122名数字专员下沉服务。三钢集团与宝信软件合作打造智控中心,实现炼钢、能源环节集中管控;鑫森合纤“5G+智慧后纺项目”入选ICT中国典型案例,成为行业标杆。
目前,全市已有三钢集团、海西重汽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15家企业成为省级数字化标杆,宁化行洛坑钨矿5G智慧矿山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从“内生增长”到“开放协同”
“我当了十几年经理人,第一次感觉跟不上节奏了。”沪明食品产业园福建鑫璟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国说。
黄建国感慨的是沪明食品产业园项目紧凑的前期审批速度。项目业主在取得《土地出让合同》后短短3个工作日内,便相继拿下《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合格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
审批效率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产业链招商的精准发力,则进一步夯实了区域产业根基。
“十四五”以来,我市每年举办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专场招商活动20场以上,新签约民企项目超200个。尤溪六融运动服装制造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当地纺织产业产值增长30%;将乐(玉环)高端阀门智造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万吨高端阀门的产能规模。截至目前,已有48个5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为产业链注入新活力。
在产业链招商成果的基础上,我市增资扩产热潮持续涌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齐头并进。
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我市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项目推进机制,出台重点企业增资扩产方案,设立专班推进工业项目。三钢产能置换高炉技改项目让传统钢铁产业焕发新生,海斯福氟化工精细化学品项目延伸了氟化工产业链,翔丰华石墨负极材料基地则填补了省内高端锂电材料空白。
“十四五”以来,全市1456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其中1074个列入省级重点技改项目库。
不仅如此,我市还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打开发展新局,为产业升级拓展更广阔空间,一方面深化沪明对口合作,另一方面持续拓展山海协作,在产业协同、资源互补中寻找发展新机遇。
目前,我市已签约33个市级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总投资超150亿元。其中,沪明临港再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年产20万套半导体及光伏用热场材料、氟新材料系列产品开发等24个项目开工建设。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我市将继续以产业链为纽带,聚焦补短板、锻长板、强优势,持续激活创新、绿色、数字动能,推动工业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稳步前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朱丹宇 通讯员 范晓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