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纪实
金秋时节,热浪未歇;如画三明,产业蓬勃。
位于三明高新区的沪明临港产业园(先行启动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正加紧安装生产线设备;在建宁县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05亿元的新型环保塑料包装制品建设项目正以“拿地即开工”的高效节奏全速推进;宁化智能制造产业园中,风展红复材的碳纤维轮毂正加急赶制订单。
这一幕幕生动场景,正是我市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
今年1-8月,我市22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60%,成为撑起县域经济的“顶梁柱”。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园区90%的企业都围着重汽海西转,零部件运输半径控制在5公里内,物流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2%。”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曾长明的话语,道出了三明产业链集群发展的密钥。
作为园区龙头,重汽海西凭借年产能达5万辆商用车的强劲实力,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磁场。在其带动下,车桥、座椅、内饰等32家配套企业紧密围绕,实现了协同发展。
如今,园区已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物流配套的完整产业体系,在30家入驻企业中,规上企业数量达9家,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凸显。今年上半年,该产业集群产值成功突破86亿元,用亮眼数据印证了“抱团发展”的强大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各县域资源禀赋,深化“四链融合”,构建“一个产业链、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发展规划、一套支持政策、一个服务平台”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更新完善产业链“一图两库”(产业链图谱、企业库、项目库),梳理73项龙头企业机会清单,引导县域精准定位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为进一步破解产业链发展难题,我市政策“组合拳”持续加码,出台28项专项政策,涵盖用地保障、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领域,1-8月为县域企业兑现资金4040万元,隆源纺织、汇天生物等38个项目获设备更新再贷款21.26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科技创新方面,明溪县建成全省首家氟化工院士工作站,引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陈庆云院士团队,破解含氟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难题,推动园区3家企业产品升级,新增产值3.8亿元,为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传统制造”到“智慧创造”
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的前身为福建省三明重型机器厂。2023年,面对业务瓶颈,公司果断开启智能化改造。“我们希望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增加智能化设备、改善管理模式等举措,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转型升级。”厦工(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龚辉说。
在焊接车间,定制化焊接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作业。龚辉介绍,相较于人工焊接,机器人焊接的工艺精度更高,无论是焊缝的均匀度、焊接强度,还是外观平整度,都有显著提升。在机器人的助力下,车间焊接效率从原来的8台/班次提升至10台/班次。
目前,公司已配备3台定制化焊接机器人、1台自动化装夹找正工装等先进设备,大幅提高工艺质量的同时,主产品机座的日均最大产能从改造前4台提升至16台,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厦工三重的成功转型,是我市以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缩影。今年以来,我市常态化开展“千员万企”诊断活动,从高校、国企、第三方机构精心选派122名数字专员下沉至各个园区,为企业提供免费的数字化诊断服务。
目前,全市已完成159家企业的数字化诊断,推动三钢闽光、鑫森合纤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5G工厂,行洛坑钨矿5G智慧矿山获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7家企业获评省级数字化标杆。培育出53个市级数字化转型案例,优选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
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成效显著。1-8月,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家,总数达156家,汇天生物痛血康胶囊、永安药业氨糖软骨素等8款产品入选省新优药械目录,享受医保报销倾斜政策;均质耐磨金属矿用钢、高性能石墨烯导热膜等19款产品跻身省级首批次重点新材料,占全省总数1/5以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产学研协同筑牢创新根基。前三季度,全市92场“四链融合”对接活动参与企业2844家,对接项目234个,达成对接技术合作需求42项,人才需求156人次;11场工业品“手拉手”活动促成上下游企业合作,达成采购意向48亿元,其中永安重汽海西与沙县鑫沙机械签订1.8亿元车桥采购协议,畅通产业循环。
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我市在产业链发展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生产运营全过程,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将乐金牛水泥投资3.2亿元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建设脱硫、脱硝、除尘升级系统,配套建设200万吨/年固废综合利用生产线,项目进入关键期,建成后将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降至50毫克/立方米以下,年减少污染物排放1200吨;展化化工通过余热回收、工艺优化等技术改造,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8%,获评省级能效领跑者,成为全省化工行业标杆;天尊新材料、三明市海斯福化工等7个项目入选省首批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节约标准煤12万吨。
林下经济成为绿色发展新增长点。清流县依托230万亩林地资源,与华润医药合作建设岗梅加工项目,项目总投资5亿元,已完成厂房主体建设,配备提取、浓缩、干燥等现代化设备,明年将实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运作,可带动农户种植岗梅5万亩,鲜品收购价达3.5元/公斤,让山林资源变现。
“华润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还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我们种得放心、卖得省心,今年我家种了20亩岗梅,预计年收入能增加6万元。”灵地镇林农张水根的话道出了农户心声。
将乐县的萤石球生产线项目充分展现产业链发展的“链式思维”。该项目由山东客商投资5.8亿元建设,1.1万平方米厂房正在搭建,投产后可年产30万吨萤石球,将萤石原矿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为下游氟化工企业提供原料,延长矿产建材产业链,同时采用封闭式生产减少粉尘排放,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正如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所言:“绿色转型不是减法,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循环利用实现产业链价值提升的加法。”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24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9家省级绿色工厂、13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0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3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从龙头引领下的集群共生,到数字赋能中的智慧蝶变,再到绿色转型里的价值跃升,每一条产业链都在书写着县域经济的成长新篇。三明正以更实的政策保障、更强的创新动能、更优的生态底色,让一条条产业链如同强劲动脉,为县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奏响更加嘹亮的时代强音。(朱丹宇 通讯员 范晓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