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等特聘专家团助力延链补链强链
一本红封金字的聘书,在会场的灯光下格外醒目。9月28日,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会议在建宁县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钱前登台接过现代种业产业链顾问科学家聘书,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一天,包括谢华安院士在内的13位专家正式受聘为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成员。人才与产业紧密相连的纽带,从庄严的会场延伸向三明希望的田野。
这张薄薄的聘书,无疑承载着革命老区对种业发展的热切期盼。作为中国稻种基地核心区、全国最大县级种子生产基地,建宁县水稻制种面积和产量常年稳定在15万亩、3.5万吨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0%以上。特聘专家团的到来,将把“实验室”搬到稻田里,让前沿育种技术第一时间落到稻浪深处。
事实上,组建产业链专家特聘团,在三明已不是首次。早在5个月前,距离建宁县百余公里外的清流县,已经尝到了专家智囊团的甜头。
今年,省委组织部大力实施“人才兴链”行动,牵头开展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工作。4月,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在清流正式启动,成为全省首批4个试点之一。不同于传统“走马观花”的调研,专家团一来就扎进了车间厂房,为企业把脉问诊。短短数月,25批100人次专家带着技术、资源而来,6批23人次本土企业代表前往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对接,28项企业需求被记在纸上、放在心里。
需求写满白纸,政策落笔成金。结合实际需求,我市先后组织召开产业特聘团会议2次、工作专班推进会6次,汇编相关政策文件30份,绘制产业链图谱15份。同时,建立“一张表抓全年、全年抓一张表”的项目清单节点工作法和“周调度、半月会商、月小结、季总结、年总评”的工作推进机制,让高端智力与产业需求在优质环境中碰撞出创新火花。
机制活,满盘皆活。专家组团带来的各项成果正加速推进:清流县东莹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氟化工废渣氟石膏资源化利用研究;福州大学环境和安全工程学院与清流县展化化工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福州大学展化工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组建全省首家产业发展基金——金投清流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县域重点产业链企业……
“1个氟新材料产业特聘团+1个协同创新中心+N个中试/实验室平台”的联动创新模式由此成型。从引智到留智,再到生智的良性循环,让智力帮扶在县城里长出了产业“根系”。
放眼全市,人才与产业共生共荣的图景,已在三明的山水间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三明麒麟山人才引育计划”,积极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融合互动,搭建特色产业“双招双引”智库专家平台,按照“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模式,常态化开展智库专家遴选,以超前部署谋划和破解实际难题为导向,集聚多方高端智力资源,为我市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攻关、战略规划、人才培育的全链条服务。
为让更多专家人才拎包即驻、技术种子落地成林,三明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扶持政策:探索建立生态办公区、发放来明休(度)假人才消费券,提供“三明麒麟山英才卡”金卡服务;对组织开展“双招双引”智库专家三明行活动的,予以相应补助;对智库专家及其团队主持或参与决策咨询或技术合作取得重大成果的,按“一事一议”给予奖励。
人才“活水”充分涌流,产业“良田”拔节生长。走进三明的产业一线,能清晰看到人才赋能的痕迹,智库专家平台记录里,近300名专家的服务内容写得满满当当,每一份智力投入,都在这片热土上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成效。(梁梦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