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抓深抓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侧记
为基层减负,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近年来,我市锚定形式主义整治“靶心”,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遵循,将为基层减负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密衔接,用“高位推动、靶向发力、标本兼治”的组合拳,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注入动能,让干事创业的活力在三明这片红土地上持续迸发。
高位统筹:以上率下拧紧“责任链”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进村入户,了解村民的需求和困难,也能把更多精力放在解难题、促发展上了。”9月19日,走进沙县区大洛镇,党政办干部胡晓梅正在挂包村里开展殡葬移风易俗和森林防火宣传工作。
如今,行走在三明的乡镇村落,广大干部的感慨,道出了一场关乎基层治理效能的深刻变革。
自党中央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始终紧抓不放,常态部署推动,让减负指令层层传导、落地有声。
2019年7月,市级层面专项工作机制正式建立,并随着工作深入持续“扩容升级”:2024年在原有9家成员单位基础上新增8家职能部门,每个单位都明确1名处级领导牵头负责,确保人员调整不影响工作衔接,推动工作机制顺畅运行。11个县(市、区)同步跟进,以党委办公室为中枢统筹协调,织就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11项重点任务职责清单的出台,让每个成员单位都清楚“该干什么、怎么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领导干部的示范,是最好的“动员令”。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践行“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调研时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用“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基层蹲点调研,像“解剖麻雀”般摸清实情、解决难题,引领全市领导干部改作风树新风。市级层面专项工作机制召集人对减负工作牵头抓总,具体谋划部署,并每季度主持召开专项工作机制会议,推动减负工作向上向好。
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市创新开展“强作风 求突破 促担当 提质效”主题活动,组织项目调研服务行动,市领导带头开展作风检视,带头破解一批发展难题、打通一批工作堵点、领办一批为民实事,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党风政风不断向好。
为防止减负工作“走过场”,市级层面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指导组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调研、抽查核验、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把脉问诊”,累计下发7期《工作提醒函》,用“点上突破带动全盘皆活”的思路,推动问题扎实解决、工作落地见效。
靶向破题:精准发力卸下“重包袱”
“‘明心通’平台真是便捷、高效,不仅避免了多头重复录入,还可以快速生成报表,省出的时间能多走访几户居民。”三元区徐碧街道北门社区干部叶倩倩口中的变化,源于我市对“指尖负担”“文山会海”“督检考过多过频”等痛点的精准亮剑。
面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我市先“摸清家底”,再“对症下药”,按照“能清则清、能并则并”的原则分类整治:解散1836个“冗余群”,注销12个“僵尸号”,保留并申请备案“e三明”等24个必要政务应用程序,着力压减数量,推动“指尖减负”。针对“多头重复录入”这一顽疾,大力推广使用“明心通”平台,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
2025年,全市再掀“指尖减负”热潮,重点整治政务应用程序过多过滥、功能异化等问题,推进基层报表数据“只报一次”工作,11个县(市、区)和13个试点乡镇(街道)的报表缩减率35.4%,切实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
整治“文山会海”,我市打出“量质双控”组合拳。市“两办”将减负一致性评估嵌入文件审核流程,出台《关于进一步精简配套文件的通知》,严控发文规格和数量,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杜绝“上下一般粗”的照搬照抄。2024年,市级文件精简至459件、同比减少4%,2025年前三季度再减至255件、同比降幅18%。会议精简同样“动真格”,严格执行审批报备制度,上级直达基层的视频会不再层层套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直接取消,参会人员范围精准划定,杜绝“为留痕而开会”。2024年,市级会议减至249场,2025年前三季度降至174场。
督查检查考核“瘦身提质”,让基层不再疲于迎检。我市严格执行计划和备案管理,2025年市级督检考事项压减至12项,连续6年控制在13项以内;明确19项备案事项,较中央少38项、省级少16项,实现“总量可控、规范有序”。同时,科学统筹督检考时间,避免年底扎堆开展、基层扎堆迎检。考评方式更接地气,2025年市对县绩效考评设置72个一级指标,压减22%,其中10个考察类指标实行达标考评,摒弃“材料论英雄”的旧模式。此外,17个市领导牵头的重点调研课题,通过统筹内容、日程、人员和方式,杜绝层层陪同、重复调研。
针对乡镇(街道)人手紧张、“小马拉大车”问题,我市通过走访座谈摸清底数,形成借调人员花名册,2024年将213名借调干部全部清退到位。同时立下“规矩”:非必要不借调,确需借调的严格审核对象、时限、数量和程序,防止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干部。针对抽调教师问题,通过出台通知、健全审批制度,清退89名中小学教师,让他们回归“三尺讲台”。尤溪县的创新做法更具亮点:85个单位“一把手”全覆盖签订《严禁违规借调借用人员承诺书》,绘制整治清借“一张图”,一周内清退56名借调干部,并开展“回头看”防止反弹。
强基赋能:明晰权责激活“战斗力”
基层负担重,根源往往在于权责不清。紧盯这一关键,我市通过“划清单、减牌子、明权责、优待遇”,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轻装上阵、更有底气。
“我市探索创新‘三二四三’工作法,组织市级调研指导组蹲点指导,推动全市141个乡镇(街道)在今年6月10日前全部向社会发布履职事项清单。”据市委编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履职事项清单清晰列明:平均每个乡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107项、配合履职事项78项、上级收回事项132项,50%以上执法力量下沉一线。
“减法”与“加法”并举,既卸下基层“接不住、管不好”的包袱,又赋予其急需的资源和权限。我市还积极做好人口小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调整5个县130项党政部门职责,相关做法获全省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案例一等奖,为权责优化提供“三明方案”。
基层的“痛点”,就是整治的“靶点”。针对村(社区)牌子“多而杂”的问题,我市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村(社区)外部仅可悬挂党组织、村(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5块标牌和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块标识,从制度上杜绝“挂牌泛滥”。全市1737个村、206个社区迅速行动,开展专项清理,外部挂牌减少20.36%,内部挂牌减少41.08%,摘除1.36万块不规范牌子。“减牌子不减服务,减事项不减责任”的理念,让村(社区)干部从“牌子束缚”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
牌子“瘦身”的背后,是基层“担子”减轻。我市明确村(社区)依法履职24项、协助政府工作54项、监督事项10项,未经授权的事项一律清理,从源头厘清与上级部门的权责边界。同时,向“奇葩证明”“循环证明”说“不”,明确7项可由基层出具的证明、20项不应由基层出具的证明,既为群众办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也让基层干部少了“无谓证明”的负担。
此外,我市还认真清理规范节庆论坛展会,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目前,全市仅保留“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客家文化节”2项省部级以下节庆活动,以及“沙县小吃产业发展论坛”“石壁客家论坛”2个省部级以下论坛活动;24项市、县级创建示范项目全部撤销,清理宣传选树和新闻媒体评奖活动8个,并对授牌命名“城市”“之乡”“基地”、行业协会开展创建示范进行清理,让广大干部从“办展”“创建”中解放出来。
长效固本:实干成效彰显“精气神”
“减负不是终点,而是让干部把精力用在‘刀刃上’。”我市坚持标本兼治,用制度筑牢减负防线,用学习深化减负共识,让轻装前行的干部队伍,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释放更大能量。
制度“笼子”扎得紧,减负才能不反弹。2024年4月,我市《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要求的通知》出台,从调研统筹、考核规范、“一票否决”管控等方面提出15项具体要求;5月,《关于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意见》发布,取消村(社区)3类“一票否决”、15类责任书、8类“虚职”;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7个方面21条铁规矩、硬杠杠。一系列制度的出台,从源头上有力遏制了形式主义回潮。同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被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党校培训,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检查、巡察监督、民主生活会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2025年6月,市委对8个单位开展主体责任检查,有效督促纠治了一批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让制度真正“长牙带刺”。
力戒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找准其思想症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将减负工作与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度融合,为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提神醒脑”;围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清单》《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清单》,对“面子工程”“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逐一“过筛子”。市委常委班子带头查摆11个问题,其中3个直指减负工作短板,以“头雁效应”推动减负走深走实。此外,创新“理论+案例+互动”学习模式,制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应知应会事项汇编》,汇编下发中央9批26起、省级8批21起典型问题,不断扩大知晓率和覆盖面,让减负政策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
随着减负措施落地,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被点燃,成效体现在发展的方方面面:营商环境持续优化,15条优化举措推动市场主体满意度全省第一;乡村振兴步履坚实,耕地整治避免“一刀切”,为盛果期果树预留充足过渡时间;“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模式入选全国典型,农村客货邮融合覆盖所有建制村。项目建设同样“马力全开”,2025年上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98个、总投资943亿元,争取政策性资金项目238个、资金105.24亿元,省市重点项目超序时进度4.9个百分点。民生服务持续升温,“近邻之家”党群服务站提档升级,广大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规划的交汇点,我市在“减负担”与“强赋能”上双向发力,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业转型、改革开放、城乡融合、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中,奋力推动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章 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