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后期扶持资金近8亿元,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467个

日期:2025-09-19 09:30 来源:三明日报
| | | |

  “补贴准时到账,心里就特别踏实。”近日,三元区移民老陈手里攥着惠农补贴一折通,语气里满是欣慰。这张小小的卡片,背后是我市对水库移民直补政策的精准落实。

  “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落实水库移民直补政策,通过与民政、公安、编办等多部门联动核验信息,确保人口数据和资金发放精确无误,共发放移民直补资金2.06亿元,全部按时足额抵达移民账户。这张小小的银行卡,传递着政府的关心,守护着移民的日常基本生活。

  直补资金精准落地,只是我市用好用活移民扶持资金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全市始终围绕水库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核心目标,累计投入后期扶持资金近8亿元,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467个。

  如果说资金补贴是“输血”,那么让移民掌握增收本领,就是支撑他们过上好日子的“造血”之举。

  近年来,我市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移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全市投入扶持资金 1385万元,组织开展移民职业技能培训超100期,7500余名移民参与其中。

  在沙县区青州镇,移民学员们围在屏幕前,认真跟着老师学习电商直播技巧,琢磨着怎么把家乡的农特产卖向更远的地方;在尤溪县西滨镇,一批移民通过叉车驾驶资格考试,拿到了进入企业工作的“敲门砖”……这些培训瞄准“实用”二字贴合实际,涉及金柑种植、闽笋加工、沙县小吃制作、老人照护等方面,帮助移民学到手就能用得上。

  既要“富口袋”,也要“住得美”。

  眼下,走进泰宁县杉城镇南会村,省级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落地后的变化格外亮眼:黛瓦白墙的民居整齐排列,门前的菜圃被打理得井井有条,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绿水与村落相映成趣,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南会村的蜕变,并非个例。为了让移民村摆脱“零散改善”的局限,实现“整体提升”,我市聚合力、补短板,“十四五”以来高标准建成12个省级移民后扶示范区,还成功争取上级统筹资金3.6亿元,更多移民村实现“连片焕新”。

  沙溪河畔,曾经的窄路变宽了,夜晚的路灯亮了,老旧农房换上了清爽的新颜……库区移民的生活,正像闽中的山水一样,愈发清新向好,处处展露出崭新的容颜。 (卢素平 通讯员 徐 辉 罗玉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