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再上台阶
明一天籁牧场(全媒体记者 林文斌 摄)
初秋时节,来自福州的游客蔡炬辉漫步在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令他沉醉其中,“微风轻拂肌肤,呼吸里都带着令人愉悦的清爽。”黛瓦白墙、悠悠青山与潺潺溪水相映成趣,一幅灵动的山居避暑图徐徐展开。这个藏在闽西北群山中的古村落,正是我市勾勒城乡共美图景中的生动一幕。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深入推动“四领一促”工作,激励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求突破,一体推动兴业、强县、富民,加快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家园。
如今的三明,正以生态为笔、交通为桥、文明为魂,奏响一曲城乡融合发展的动人乐章。
生态为墨,绘就共富底色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明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深入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全力推动三明城乡大地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钢铁、水泥等行业废气治理项目。2024年,全市6个县空气质量位列全省前十,19个国控断面首次实现全域优质水。
生态的画笔,同样描摹着乡村蝶变新图景。以绿为底,我市推动乡村与城市共赴美丽之约: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交流中心架起连心桥,上趣智业、跨界自造等台湾团队带着巧思而来,让古村落的木窗棂映出新光影;几十条乡村振兴精品线路如彩练缠绕山间,激活了乡村发展新动能;三元区、泰宁县成为闽台合作的样板,越来越多村落跻身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每一项举措都是对生态底色的精心呵护,每一项成效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见证。
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三明这片土地在自然的馈赠中焕发出持久活力。
依托优渥的生态家底,我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文旅产业。在建宁县里心镇,明一天籁牧场的现代化挤奶车间里,奶牛们正有序地进行自动化挤奶。“我们坚持生态养殖,牛奶品质有保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牧场负责人介绍,牧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牧草种植,实现增收致富。
泰宁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打造“尚书第—大金湖—上清溪”精品旅游线路。每到周末,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络绎不绝。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繁荣,让城乡要素实现了有效流动。
夏日,三元区中村乡顶太村清凉宜人,20℃左右的气温成避暑佳地。由废弃校舍改造的“顶太学居”民宿,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室原貌,以怀旧气质和山野情趣受游客青睐。民宿主人谢钰霖说:“在这里,游客可以真正体验‘居山野、观山景、享山趣、品酒酣’的慢生活。”游客除了来此体验“20℃的夏天”,还能顺带购买村民的蜂蜜、笋干,形成消费闭环。
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推动产权破冰,激活要素流动“一池春水”。从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公司,我市构建起“市级中心+县级分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室”四级体系,交易品种拓展到林权、碳票等18类。泰宁县的林业碳票跨区域交易1.73万吨,明溪县的“观鸟经济”经营权拍出28万元,这些创新举措让生态资源有了“市场价”。
交通架桥,畅通融合脉络
路脉通,则城乡一体。交通,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连接城乡的物理通道,更是促进城乡经济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桥梁。
在城乡物资流通上,客货邮融合发展是一把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我市积极整合农村运输闲置资源,精准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民营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如今,232条农村客货邮融合线路稳定运营,客货邮服务实现全市建制村100%覆盖。
“过去卖黄花梨,得凌晨3点起床赶班车,现在客货邮专线直接到村口收货!”建宁县溪口镇果农李建国望着满载水果的冷链车,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建宁的黄花梨,大田的高山茶、永安的芙蓉李等优质农特产品,通过这张“毛细血管网”,48小时内就能摆上上海、福州的商超货架。
交通的跨越式发展,还体现在“两通工程”的加速推进中。为充分发挥高速公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两通工程”,我市以34个项目、总投资约700亿元的规模走在全省前列。
自“两通工程”推进以来,三明交通网络持续升级: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的比例从72%跃升至85%,通三级公路的乡镇占比从92%提升到98%。路网越织越密,城乡融合发展的脚步愈发轻快。
位于长深高速旁的秀村服务区后通道项目,就是成为交通带动乡村振兴的典范。过去,服务区游客想进村消费很不方便,现在修了这条通道,游客能直接到村里体验农家生活,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通道开通后,村里的农家乐每月增收均在万元以上。
交通末梢的这一突破性延深,像一粒投入乡野的“种子”——随着通达性的提升,许多乡村的旅游资源得以更顺畅地对接市场,许多新业态应声而起,原本沉寂的乡村经济因“路”而活,形成了交通惠民与产业兴村的良性循环。
文明聚力,涵养城乡气质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市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打通城乡壁垒、促进融合发展的强劲引擎,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价值理念交融互鉴、治理效能同频共振,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以前办场酒席要花不少钱,现在立了规矩简办,省心省钱!”永安市大湖镇岭干村村民温世富算起“减负账”,满脸欣慰。村里的“三个统一”文明新规实施两年来,累计为村民节省开支超300万元。
岭干村的实践,是各地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我市将文明新风尚纳入《三明市公共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赋予“软要求”以“硬支撑”。
各县(市、区)创新破题:大田县“不送彩礼送保障”,推动彩礼普遍降至原来水平的1/3,1120对新人践行“零彩礼”或“低彩礼”;尤溪县深挖朱子文化,擦亮“尤‘熹’好家风”品牌;沙县区融合“移风易俗+非遗”宣传,让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文明涵养,既要破旧更要立新。我市着力营造“向上向善”社会风尚,依托全市78个乐龄学堂及遍布城乡的长者食堂、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创新推行“共学、共餐、共伴”互助养老模式,让老人走进学堂,拥抱健康生活。
如何让文化活水更可持续、精准“滴灌”?这一课题,三明始终在探索。
“过去,村里文化生活很单调,如今,‘远山三人行’志愿服务队来到村里,还教我们书法、跳广场舞。”宁化县淮土镇村民张大爷说。这支由文艺工作者、教师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已深深扎根农村基层。
我市还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文艺骨干驻村开展文化服务。在尤溪县洋中镇,文化特派员指导村民成立了腰鼓队、广场舞队,还帮助挖掘整理当地民俗文化。“村里有了自己的文化队伍,节日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村民们对丰富的业余生活十分满意。
一场场节目演出、一次次志愿服务、一个个“文化使者”,正悄然改变着城乡的文化生态。
走进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青山环抱、溪流清澈,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别墅,犹如世外桃源。而十年前的小蕉村,可不是这般模样。
2011年,小蕉村“两委”带领村民,一手狠抓人居环境整治,一手力促精神文明建设,双轮驱动乡村振兴。“国家森林乡村”“福建省森林村庄”“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村”等多项荣誉,成为小蕉村最美的注脚。
环境美了,产业随之兴旺。“我们坚持就地取材、活化利用。”村党支部副书记练玉英指着村中几处改造一新的老房子说,“这里原是闲置的老宅,现在改成了咖啡屋、农家乐小院。既留住乡愁,又吸引游客,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精神文明建设与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让三明城乡呈现出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生态优美、交通便捷、乡风文明,三明正向着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行。(章 龙 陈 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