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纪实
在泰宁县下渠镇大坑村千亩黄花菜基地,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黄花菜。(李少兰 熊明欢)
乡村道路通畅平坦,村庄布局错落有致,田间地头硕果盈枝……盛夏七月,三明大地上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映照着我市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坚实足迹。
今年初,印发的中央、省委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核心。5月底,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召开,强调要“用好改革法宝”,并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新要求。紧随其后,7月下旬,我市召开全市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印发《三明市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深化农村“八项改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为全市农业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锚定了重点。
站在新的起点,三明正不断强化改革精神,破除“三农”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助推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步一脚印,一条具有三明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路径正加速形成。
激活要素,释放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要素流动是关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规范的产权认定和交易平台,三明农村丰富的资源资产难以有效转化为农业发展资本,“资产认定难、交易服务难、产权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如何破题?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成为激活乡村沉睡资源的“金钥匙”。
走进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农交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各类农村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竞价、成交金额等一目了然。
2022年,市投资集团在原沙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基础上组建农交中心,提供林权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类知识产权、其他实物类等4个品种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农交中心让沉睡资源“觉醒”。2024年,农交中心全年成交标的3513宗、23.94亿元,平均溢价率达15.68%。
改革的深度不止于此。三明还发布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林票2.0)并实现市场化交易,林业碳票首次实现全国跨区域交易,有关成果获国家林草局肯定推广。
要素流动不仅体现在产权交易,更深入到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
仲夏时节,泰宁县下渠镇大坑村的千亩黄花菜迎来丰收季。村民们抢抓农时,抓紧采摘,一派喜人的繁忙景象。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大坑村已建成交易中心,并整合地块打造连片基地,构建起了采摘、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
这是三明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拓宽增收路径的生动缩影。针对农村住房闲置率高的问题,我市各地正积极将闲置农房转化为民宿、文创空间等,探索“资源变资产”的有效途径。
产业筑基,拓宽强村富民路
眼下,在建宁县的广袤田野里,双季制种抢收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收割机在田间往来穿梭,进行混割、混装作业,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作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区,三明市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
立足资源禀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明持续以“中国稻种基地”建设为支点,举办全国种业企业与制种基地对接交流活动,全力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从育种到加工,从仓储到销售,一条完整的种业产业链逐渐形成,小小的种子已成长为富民大产业。
产业的壮大,同样离不开高效服务的支撑。农忙时节,在建宁县溪口种子区域服务站前,附近的制种户们满载着刚收割的杂交水稻种子,正与服务站负责人进行交接。交接完成后,一键启动烘干,制种户们当天的农活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
以种子区域服务站为代表,建宁县已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9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2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17个,服务全县农户2万户以上,打造出一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2024年,建宁县农业生产托管率已达88%,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已成为我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抓手。针对以家庭为主导的农业生产成本高、专业化程度不足、保险贷款业务办理难等问题,我市正不断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准化提供农资、农机、信贷、保险等农业综合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内外兼修,塑造和美新风貌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当前,“空心化”问题制约着山区乡村的有效发展,村庄撤并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
6月5日至6日,在将乐县安仁乡泽坊村、上际村村部,一场重要的投票活动正在火热进行。442名泽坊村与上际村户代表经过投票,表决通过两村实施村庄撤并,共同开启新村发展新篇章。
以将乐县为试点,三明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庄撤并工作,分类推进“做大集镇村”“以强带弱”“片区组团”三种撤并模式,创新“跨村联建”,强化新村产业扶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动乡村人口、土地、产业集聚。
乡村建设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傍晚时分,在尤溪县半山村一栋古民居里,“半山汶潭农民乐队”成员在文化特派员的带领下一字排开,认真排练半山村“村歌”《半月岛》。
去年,尤溪县选派首批10名文化特派员,分别前往具有知青文化、群众文化、诗歌文化等独特文化特色的行政村。文化特派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一大批接地气、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大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既是农民文明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乡村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村民们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多了,展示风采的机会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行走在三明的乡村,蓝天白云下,房前屋后处处成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这,正是三明大力建设和美乡村的成果显现。
通过科学实施村庄撤并,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强化公共环境整治,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我市成功打造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貌。
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一座座村庄华丽蜕变,一位位村民绽放笑颜。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三明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奋力书写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丽新篇章。(金 鹏 通讯员 廖传翼 黄 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