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部原创话剧《纪念铁》三钢首演
当沙溪河畔的晚风裹挟着钢铁的温度掠过剧场,一场关于初心与传承的舞台叙事正式开启。
7月23日20时,我市首部原创话剧《纪念铁》在三钢俱乐部一楼演出厅精彩亮相,市直机关干部、党政代表及各界观众齐聚现场,随着剧情层层推进,掌声在剧场内一次次响起——大家为这部承载着三明钢铁记忆与沪明情谊的作品深深动容。
作为三明建市以来首部舞台话剧,《纪念铁》主要以“夏·奠基-秋·坚守-冬·传承-春·复兴”的四幕结构,编织出一幅横跨60多年的钢铁画卷。序章以一枚泛着岁月光泽的党员纪念章切入,引出退休老党员辛沪明的回忆——1958年,父辈们响应“支援三线”号召,从黄浦江畔告别亲友,踏上闽西山区的土地。“夏·奠基”篇章里,沙溪河畔的夯歌与泥泞中的身影交织,还原了建设者们在荒山野岭中破土动工的艰辛;“秋·坚守”段落中,经济调整期的高炉冷寂与建设者们“人在炉在”的誓言形成强烈对比;“冬·传承”章节中,第二代钢铁人接过父辈工具时的郑重,让“钢铁精神”有了延续的注脚;“春·复兴”部分,改革开放后高炉重新红火的场景,则奏响了时代发展的昂扬旋律。
“这是真正属于三明的作品。”《纪念铁》总导演、总编剧尚佳伟的话语里满是感慨。作为三明市剧目创作室主任,他带领团队从2023年项目立项起,就一头扎进了创作中。为了让故事更具质感,创作团队先后数十次走进三钢厂区采风。2024年获得项目资金支持后,由三明市歌舞剧院的本土演员接棒排练——他们中既有刚毕业的年轻演员,也有深耕舞台多年的老艺人。近两年的打磨间,本土创作、本土演绎的优势逐渐显现:演员们熟悉三明的风土人情,能精准传递建设者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地展演的模式,也让更多市民有机会走进剧场,触摸身边的历史。
“我们想了很多剧名,上个月与省艺术研究院研讨后,最终确定《纪念铁》最有意义。”本剧编剧兼主演的蔡宣庚说,他在剧中饰演总工程师辛海。在他看来,“纪念铁”贯穿了从1958年建设至今的钢二代、钢三代乃至钢四代,早已超越了“铁”的物质属性,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我写这个剧,就是想让大家不要忘记那些曾为三明建设、三钢建设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人。今天的辉煌离不开‘不忘来时路’的坚守,所以即便创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我们也像1958年炼钢人那样坚定坚持——这部戏的诞生,真的不容易。”(罗丽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