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明基因 书写时代答卷 ——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日期:2025-05-24 11:09 来源:三明日报
| | | |

  

  我市持续深化拓展“满意在三明”文明创建活动。 (林文斌 摄)  

  5月23日,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公布,三明市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作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发祥地,40多年来,我市持续发力,形成了“共建联创”“满意在三明”“好人建设”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如今,精神文明建设已深深融入三明的各行各业,文明新风拂遍城乡,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民生为本

  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

  我市始终坚持以民生为本,不断擦亮“满意在三明”品牌,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2024年9月,福建省纪念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40周年座谈会在三明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在民生服务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有效治理。5月20日,市民陈先生通过e三明互动板块反映天然气泄漏问题,燃气公司、公安、消防等部门迅速联动响应,及时消除隐患。这一幕,正是“满意在三明”民生答卷的生动写照。

  12345政务热线与e三明构建了24小时“不打烊”的快速响应机制。自2022年1月以来,“随手拍”功能已受理群众诉求16.4万余件,受理率、回复率均达100%,满意率高达99.57%。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东霞新村曾是无物业、脏乱差的“老大难”小区,如今已焕然一新,黄泥路变成水泥路,荒地变成广场,邻里关系更加融洽。

  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市探索的居民自治模式,通过整合楼栋长、党员等力量,推动服务下沉,全市200余个小区实现了业主自治管理,展现出崭新容颜。

  文明实践成为全民参与的新风尚。2月11日,三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文明织梦,携手启航”市民文明观察团交流分享会,成员们分享了文明观察团的发展历程、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用镜头记录文明瞬间以及深入社区解决难题的经验。

  近年来,我市探索建立的市民文明观察团如同城市的文明“啄木鸟”,通过市“数字城管”APP上报问题1212件、立案数1112件,有效上报率91.7%、整改率100%,全市不文明现象同比下降31%,其经验做法得到中宣部创新专题推广。

  同时,推行的市民文明积分制成为推动文明行为的重要抓手。305个嘉许项目入驻积分商城,1082户家庭获得1.36亿元“文明贷”授信,文明行为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选择。

  在宣传方面,加强内宣外宣能力,持续传播“三明好声音”。我市与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推出《如画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拍摄专题纪录片《精神的力量》,并在《学习时报》刊发《福建省三明市四十年如一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与央视总台联合推出的纪录片《典籍里的新思想》(三明季),以国际友人的视角探寻新思想在三明的实践,海外阅览量达1.1亿次,播放量超4000万次。

  城乡共美

  绘就全域文明新图景

  精神文明建设让城乡发生蝶变。

  在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朱子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打造出古村活化的新范式。

  曾经的半山村垃圾遍地、环境恶劣,村民热衷赌博,村集体债台高筑。自2015年起,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带领村民大力推行“三诚文化”,即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如今,半山村成功摘掉“垃圾村”帽子,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文明村与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庄。

  以“三诚”文化为核心,村里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吸引了大批游客。2024年,半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33万元,特色旅游项目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积极将朱子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朱子大家说”“朱子读书会”等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廉洁文化课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中也融入朱子民本理念,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截至目前,推动全市1737个村、208个社区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文明创建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5月20日,市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充满爱意。市民政局为6对“零彩礼”或“低彩礼”的新人举办集体颁证仪式,倡导“轻彩礼、简仪式、重承诺”的婚俗新风。

  活动现场,新人宣读《结婚誓词》,签署《婚事简办倡议书》。特邀嘉宾为新人颁发结婚证并送上祝福。新人陈剑威激动地说:“集体颁证让这个日子意义非凡,体现了婚姻的本真。”

  移风易俗“小步伐”,引领乡村“大文明”。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以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为重点,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专项治理,推动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市属主流媒体刊播120余篇宣传报道,相关经验文章还在《精神文明导刊》上刊登。“弘扬婚育新风、深化移风易俗”做法获评全国妇女工作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同时,持续深化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作,用好文明实践阵地,重点培育三元区岩前镇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沙县区畲族风情展示馆、大田县“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等90个特色精品阵地。在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等主题,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44万场次,总时长2.43万小时,让文明之花在三明大地处处盛放。

  文化铸魂

  激活精神传承密码

  在三明这片红色热土上,文化铸魂的号角已然吹响,精神传承的密码被逐一激活,一场场生动的实践活动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

  1月15日,尤溪县中仙镇华阳村热闹非凡,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文艺志愿服务队,开展“远山三人行”暨“福小宣・明大理”宣讲活动。他们挥毫泼墨为村民书写春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将新年的祝福与党的创新理论一同送到基层群众手中,让理论之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有了更加鲜活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弘扬英烈精神,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学习先烈事迹,做致敬英雄的传播者;创新祭扫方式,做文明祭扫的传递者……”三元区第二实验学校学生陈璐代表全体队员宣读《清明祭英烈倡议书》,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传递出新时代青少年对英烈的崇敬之情。这是清明节前后,全市各级文明校园内广泛开展的“弘扬英烈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暨“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中的生动一幕。

  我市充分发挥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组织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体验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坚持文艺为民惠民,我市打磨提升本土题材情景音乐剧《风展红旗如画》《幸福的烟火》,发挥流动舞台车、“半台戏”配送等平台作用,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00余场次。2024年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宁化举办;开展“三明之美”等文艺采风,推出《城关记忆》《沙县之味》等文学作品,推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市持续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编撰出版三明道德典范事迹和新时代好少年事迹书籍,让榜样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截至目前,全市有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2人获评“福建省道德模范”,1人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13人上榜“中国好人榜”、180人上榜“福建好人榜”,2人入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一个个闪耀的名字背后,是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内涵,引领着社会风尚。

  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共建联创”,再到“满意在三明”,我市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站在再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的崭新起点,我市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续写新时代篇章,让文明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徐尔文 陈 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