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安”护绿都 平安入画来——三明公安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纪实
平安底色,关乎幸福成色。一抹藏蓝,是平安三明的温暖守护。
翻开三明公安近五年工作成效,提升至97.6%与比降20.03%跃然眼前,两个看似无关的数字,在这本“平安账本”上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前者是全市执法工作满意率,后者是电信网络诈骗财损数。
近年来,我市公安机关牢固树立“防区安全主人翁”意识,在主导安全、主动治安、精准创安、协同护安的“四安”理念引导下,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代化,在青山绿水间实现违法犯罪类警情数、刑事立案数、群众损失数等数据逐年下降,破案率逐年上升。
主导安全 强化“全链条”防控体系
主动发现风险,靠前化解隐患。在三明,一条“发现—上报—处置—复盘”的全周期防控链条,织出了一张跨部门、跨区域的安全防护网。
“自打有了这项工作新模式,我们现在不仅执法更安全规范,还大大缓解了警力不足的问题。”将乐县公安局南口派出所民警李强口中的“新模式”,正是将交警与派出所警力创新性整合的“交所和一”交通治理模式。
过去,对于像李强一样的基层民警而言,辖区乡镇分布零散,传统交通管理模式难以实现有效辐射管控,是日常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交所合一”模式落地后,派出所民警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当地道安办与乡镇治安办紧密联动,公路局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加速刷新一项项农村交通隐患排查整治进度。截至目前,当地已排查出55处道路交通隐患,其中46处完成整治。
辖区有什么问题、要干什么、该怎么干,按序解决好这三项问题,是我市公安机关强化全链条防控体系的底层逻辑。
为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在顶层设计上,我市公安机关持续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精准分析刑事犯罪、治安案件、公共安全等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防控措施。在责任落实上,积极推动地方党委政府抓发展更重安全,从安全角度提出相关专业建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全流程跟进工作开展情况,直至风险隐患消除。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守护一方安宁的脚步从未停歇。我市公安机关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等优势,加强前端感知采集,紧盯事关安全稳定的重大风险、重要专题、重点工作,加强基础性、实战性、深层次问题研究,让安防工作走在前、控在先。
主动治安 锻造“全时段”高效反应
警灯闪烁、引擎轰鸣,荧光绿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头盔之下,是一张张坚毅果敢的脸庞,这是一支日夜巡护城市安全的特殊队伍——三明铁骑。
2024年2月,三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直属大队“铁骑队”正式成立。这支由11名女队员、34名男队员组成的队伍,从零开始接受严格训练,掌握绕8字桩、坡道急停、路面清障等技能,一步步驯服重达250公斤的巡逻座驾。
在交织的城市道路中,他们是早晚高峰的“交通护盾”,是深夜里的“移动灯塔”,更是群众心中“看得见的安全感”。过去一年,这支队伍累计巡逻里程超过16万公里,查处违法停车行为18.7万余起,劝导共享单车违法载人5000余起,先后为群众提供各类帮助30余次。
从黎明时分到夜幕深沉,铁骑巡逻的身影,是三明街头不间断跳动的平安脉搏,也是我市公安机关锻造全时段高效响应机制的生动写照。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综合分析辖区管理特点,我市公安机关建立贯通市、县、派出所的“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一点发起、全警响应、体系支撑、精准打防。同时,在深入分析警情案件基础上,以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为支撑,建立“巡区、巡线、巡点”巡防责任体系,精准调度路面警力,做到有警接警、无警巡逻、屯警街面、动中备勤、高效用警、动警见效。
全时段覆盖、全链条贯通、全要素联动的高效警情响应体系,让每一次警灯闪烁,都成为群众身边的平安信号。目前,全市矛盾纠纷及时化解率达91.2%,实现矛盾风险重点信访事项动态清零。
精准创安 构建“全维度”警务生态
“叮咚!您有一条新的信息!”5月19日一早,在海南三亚经营沙县小吃的黄女士刚打开手机,便收到来自家乡网格群的防诈宣传推送。视频中,民警用沙县方言还原诈骗分子冒充顾客、诱导商家的全过程,这种“乡音+案例”的反诈宣传,正是我市公安机关护航小吃产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沙县小吃开到哪里,反诈工作就跟到哪里。为向在外小吃业主提供警务服务,沙县区公安局依托“一城一联络民警”机制,指派民警作为各地小吃联络处的联络员,运用“云宣防”模式,建立小吃业主服务群、网上警务室,将反诈知识融入小吃业主的日常经营活动。
今年以来,沙县公安通过网格群精准推送反诈预警、情景剧等宣防信息超600条,受众超10万人次。“指尖上的反诈课堂”让反诈宣传深入人心,全民防骗意识日渐提升。
放眼全市,遍布各个角落的“云端”网格群,已然构成覆盖城乡的多维立体防控网络。这背后,是全市公安机关积极延伸工作触角的有效探索。
在市公安局的牵头指导下,各县(市、区)先后形成“基管中心牵动、‘两队一室’协同、警种部门支援、群防群治联动”的派出所主防体系,推行“组格建群”工作模式,综合治安复杂度、人口数、民风社情等因素,科学合理划定警务网格,各网格力量以50户300人左右为单元,标签化“进圈加群”。
同时,科技赋能更让平安建设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全市公安机关按照“有、有用、有在用、有用好”等工作思路,全方位汇聚各类数据,为基层提供点对点、“管家式”的深度支撑服务。
协同护安 激活“全社会”共治动能
在三元区白沙街道,一支身着反光马甲的队伍穿梭其中,熟练地疏导电动车停放,提醒商贩注意管好钱包。他们中,有退休职工,有商铺店主,也有热心居民,虽有着不同职业,却承担着共同身份——桃源义警。
2022年1月,白沙派出所将桃源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成立由社区干部、小区物业、保安员等人员组成的“桃源义警”队。作为全市首支“义警”队伍,队伍从各行各业广纳成员,如今规模近80人,他们不仅是治安协管员,还是流动人口协管员、宣传防范员、矛盾排查化解员和便民帮扶员。
“我们鼓励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通过共建,形成共治,达到共享。”白沙派出所党支部书记黄飞介绍,成立至今,“桃源义警”队已累计排查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440余起,调处化解成功率达99.5%。
用脚步丈量平安,让共治动能在城乡间悄然涌动。眼下,全市已形成“网格融合、分层治理、联勤联动”的基层治理新模式,2000余个网格深度融合运作,组建“义警”“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178支,打造“桃源义警”“莲乡义警”“翠城快警”等特色品牌队伍10支。
既要向外借民力强筋骨,也要向内破壁垒聚合力。我市公安机关以情指中心为牵引,由各地或警种提出阶段性需求,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让更多地方、警种协同参与攻坚,实现“中心搭台、警种唱戏”。同时,将该模式引入打击治理工作中,真正从有什么问题找什么警种,转变为让警种找“市场”。
当治理的触角延伸至阡陌街巷,当守护的温度渗透到生活细节,转角处红蓝辉映的警灯彻夜守望,让一幕幕平安图景交织成和谐的民生画卷。(梁梦婷 孙 强 孙 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