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高端纺织产业的智造之路
图为福建顺源纺织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
在中国制造业“向新而生”的时代坐标中,三明市尤溪县的纺织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从“革基布名城”到“混纺纱名城”,再到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发展,这座山区城市,正在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时代浪潮中,逐步构建起具有内生驱动与系统韧性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图谱。
在这一进程中,企业主体的创新活力、产业链条的协同重塑、政策体系的精准落地、园区平台的集聚赋能,共同构筑了尤溪纺织产业再造的基本逻辑。而这一逻辑,正是当前众多县域在产业转型关口所面临的共性课题——如何突破要素约束、整合分散资源,实现从“链上有我”到“链上强我”的跃升?
积淀传统产业:厚植县域制造根基
走进位于尤溪经济开发区城南园的福建旭源纺织有限公司,机器声轰鸣,自动化粗纱机在空中轨道上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空管穿梭而过,满纱有序输出,整个车间却难见几名工人。
这是该公司的“5G+数字智能云”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能够实现24小时无间断生产的“黑灯工厂”,颠覆了传统纺织业“人海战术”的印象。“车间的机台报警及操作提示信息能够即时更新推送,极大减少了员工的无效巡回时间。”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时间回溯至1987年,尤溪县创办了第一家纺织服装企业,90年代初,坂面、西滨、西城等乡镇先后设立集体所有制纺织企业,是尤溪纺织起步的最早“火种”。
这些乡村企业以革基布、混纺纱为突破口,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产业的原始积累和市场拓展。2009年,尤溪县被授予福建省首个“中国革基布名城”称号;2016年,再获“中国混纺纱名城”殊荣,两个国家级产业名片背后,是这个山区小城凭借着一根根纱线,编织出独有的产业标签。
如果说“名城”是一种外在荣誉的肯定,那更关键的是,其背后支撑的是全链条布局的逐步成形。当地政府不断优化园区布局,将分散的乡镇企业引导集聚至尤溪经济开发区的城西园、城南园、埔头园等核心园区, 并在基础设施、政策配套、招商引资上持续加码,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3年底,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三明市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工作的通知》,将高端纺织产业链列入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加以培育,同时明确目标任务和挂钩市领导,以高规格的领导体系,凝聚强大工作合力,有效促进高端纺织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如今,纺织业已是尤溪县的支柱产业,拥有纺织企业96家,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全市唯一产值超百亿元的纺织产业集聚地。年产印染革基布1.7亿米、针织面料19.5万吨,纺纱生产能力突破150万锭,锦纶长丝产能达到13.5万吨。一条“纺纱—织造—染整—涂层(制革)”的完整产业链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
“灯光不亮机器转”:龙头企业的数智跃迁
如果说产业集聚构建的是区域经济的骨架,那么龙头企业的崛起,则为高端纺织产业链的“延链强链”注入鲜活血液和强劲动能。其中,顺源纺织集团的成长史,就好似一部纺织现代化进程的“压缩档案”。
在顺源纺织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高速运转的全流程自动化纺纱生产线,一台台智能化设备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订单生产紧张有序地进行。这个由5G技术赋能、数字化系统统筹的智能车间,改变了传统纺织行业“千人纱、万人布”的固有印象。
作为全省首个实现全智能化生产的纺纱车间,这里每年能产出1万吨高品质混纺纱,年产值可达2.4亿元。
“现在我们的设备都装上了单锭检测系统,能够精准监测每根纱线的质量和产量情况,有了这个系统,我们的产品合格率可以说是100%。”谈到产品质量,公司董事长郑逢源充满信心。
在他看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早在2020年,企业便斥资2.3亿元,引进175台套进口设备,建成6.5万锭的全智能化数字车间。从设备调试到正式投产,这一果断的转型升级,让郑逢源的传统纺纱厂换上了“智慧大脑”,曾经棉絮飞舞、工人穿梭的忙碌场景,已被干净有序的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
纺织产业的质变,首先从技术的“智变”开始。先进的生产工艺带来了更高的稳定性和更优的产品质量,顺源纺织的高端纱线在市场中愈发占据优势。郑逢源表示:“得益于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制造,目前顺源纺织几乎实现了‘零库存’,产品一经下线便能快速进入市场。”
自2011年首家顺源纺织企业落地尤溪以来,该集团持续加码投资,先后布局顺源纺织、隆源纺织、旭源纺织、顺源染整、华扬纤纺等系列公司,逐步构建起涵盖纺纱、织造、染整、环保纤维等全流程的产业闭环。
从“人盯机器”到“机器找人”,再到“机器自决策”,顺源纺织的发展路径折射出中国传统制造业在新质生产力加持下的跃迁逻辑:不仅是“提效”与“降本”的选择,更是“生存”与“再生”的必由之路。
再生纤维与绿色智造:“低碳”理念迎合未来趋势
在创新发展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绿色转型不再是产业升级的“附加项”,而成为关乎可持续竞争力的“硬指标”。
对我市而言,这一命题的破题口在于——如何让传统的高能耗纺织业,真正嵌入“双碳”目标的赛道,在环保与效益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
这条路径,在顺源系列旗下的福建华扬纤纺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具象答案。该项目于2021年启动,总投资达6.88亿元,专注于10万吨再生环保涤纶纤维及10万锭环保纺纱生产线建设,是尤溪县首个以再生原料为核心的绿色纺织项目。
以废旧塑料瓶(俗称“瓶砖”)为原料,生产线经清洗、筛选、破碎、干燥、熔融、拉丝等环节,将其“重塑”为环保涤纶短纤维,用于下一步的成衣制作,真正实现从垃圾资源到纺织原料的“逆向再造”。
走进车间,一筐筐洁白柔韧的短纤维已从曾经的废弃塑料瓶中获得“新生”。该项目不仅改变了原料依赖,也打破了以往纺织行业高污染、高排放的技术瓶颈,在源头治理、全过程清洁生产、末端减排上实现了系统化布局。“从废弃塑料到高端纤维,我们不仅在做环保,更是在迎合未来消费趋势。”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国内外消费者日益重视产品可持续性的大背景下,“环保纤维”“循环再造”等理念正逐步从概念转化为标准,从生产端渗透到消费端,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附加值。
从“产业链”到“四链融合”:系统支撑打造发展新图景
产业的裂变升级,从来不单靠市场本能推动,更需要政策的适时引导与平台的系统配套。在这里,纺织产业的持续跃升并非孤立演化,而是典型的“政企同频、链式共振”。
今年3月,尤溪县举办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四链”融合交流对接会。会议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主题,集聚全国多所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行业协会代表、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负责人等200余人,围绕“如何打造具有创新驱动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进行研讨交流。
其间,30家企业签订供需对接协议,总金额近9.5亿元;6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共3.42亿元;东华纺织—尤溪研究院同步揭牌,致力打造校企地协同创新平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制度化载体。
政府部门也在“有形之手”上持续做实、做深。比如,市发改委主动向上争取政策资源,将顺源纺织“高性能纺纱核心设备数字化智能化项目”纳入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两新”储备项目库。
对此,顺源纺织副总经理李祖华表示:“发改部门的指导很及时也很有针对性,后续将加快推进环评手续办理,完善前期要件,为资金争取做好十二分的准备。”
据介绍,项目一旦落地,顺源纺织计划将现有的其他生产车间全面升级为5G智能化车间,打破信息隔阂,实现各环节高效联动,进一步释放产能潜力。
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服务纺织产业,全市工信部门竭力当好“店小二”的角色,推动产业“加速跑”。回顾去年,我市接连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5月底,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北京、泉州等地的行业协会代表及从业者齐聚一堂,现场促成6个招商项目成功签约、16家企业进行供需对接,达成投资及采购意向金额达17.6亿元;7月初,我市代表团远赴越南、新加坡,开展经贸洽谈和项目对接,加快中越(尤溪)跨境园区的建设步伐,促进与两国的经贸互动,为优化纺织产业链奠定基础……
据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尤溪县将进一步做大做强纤维制造环节,加快织造染整关键节点的转型升级,以三元区为中轴,东尤溪、西永安双翼齐飞,依托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向服装用纺织品、特种纺织新材料、高端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延伸拓展,力争今年实现产值超330亿元、到2035年突破450亿元。
记者手记
我市高端纺织业态,是一条产业链的迭代史,也是一种县域经济进化逻辑的缩影。它从山区起步,在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通过产业聚合、技术引导、政策支撑、企业突破,完成了从“有规模”到“有生态”、从“传统制造”到“现代智造”的自我超越。
这背后,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县域经济新命题:在产业向内生化、区域向协同化、政策向系统化演化的今天,县域该如何跳出传统发展路径,实现“新质生产力”的真正落地?尤溪县的答卷,或许还不完美,却已具备鲜明启示意义——那就是:坚持实体为基,聚焦链式治理,释放平台效能,激发企业活力,便能在复杂变局中开辟一条有韧性、有未来的县域发展之路。(余国龙 吴振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