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生态包袱” 深挖“绿色财富”
一手抓面源污染防治,一手抓生态产业培育,我市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领向,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沉疴顽疾”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全面推进源头减量、防治结合、循环发展,治理农业污染。
目前,全市已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10个县(市、区)整县推进生态循环项目,形成“养殖—处理—利用”闭环模式。38个“畜—沼—果(菜)”种养结合示范点高效运行,8个现代化有机肥加工厂年处理粪污达550万吨。通过台账管理与在线监测,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93%,规模养殖场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市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深入实施秸秆“五化”利用工程,形成“以肥料化为主,饲料化、基料化为辅”的多元利用格局。依托3个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成25个秸秆收储中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年利用量超78万吨。
在农膜回收方面,全市建立了“农户交售—网点回收—企业加工”的闭环回收体系,设立县乡村三级回收点482个,配备专业转运车辆15台,并通过每吨1000元的回收补贴政策,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同时,扶持农膜回收龙头企业,建成塑料颗粒加工生产线,年处理废旧农膜能力达5000吨,农膜回收率提升至84%以上,有效减少了白色污染。
为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我市大力推行化肥投入定额制,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2024年,全市推广有机肥333.81万亩次,建立绿肥种植示范区75.73万亩,完成秸秆还田133.39万亩。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质提升等行动,“十四五”期间,全市化肥使用量逐年递减,实现了“减肥不减产、提质又增效”的目标。
我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构建了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2024年,实现统防统治291万亩次,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342万亩,覆盖率达56%。依托“植保无人机+专业化服务”模式,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
品牌赋能,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升级。在水产养殖领域,全市大水域增殖渔业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齐头并进。5个健康养殖骨干基地和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采用智能化设备精准调控水质,实现了以渔控草、以渔控藻、以渔净水的生态养殖模式。
我市还精心打造了“绿都明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目前,已有50个优质农产品纳入品牌体系,涵盖茶叶、菌菇、水果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农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累计达852个,“三明蜜桔”“建宁黄花梨”等40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建宁县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整体推进试点县。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投入品的减量增效以及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加速构建,推动了我市生态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卢素平 通讯员 张 韬 黄 颖)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